快好知 kuaihz

闫恩虎:狂狷,文人精神的大写意

  

   “狂狷”一词,现代汉语较少使用,但在古代却是常用的文本语言。这个词其实是传统中国文人姿态的大写意!孔子强调“中庸”是儒家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庸也》)然而他又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中庸》)这就是说,孔子认为“中庸”是圣人之道,常人的理想标准应该是“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论语·子路》中孔子坦言:“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因此可以说:“中庸”“君子”之道是儒家的理想,而“狂狷”则是他们认可的现实状态和不得已的选择(狷)。这就好像马克思经济学所言的“价格围绕价值轴心上下波动一样”,儒家文人们经世济用为人处世往往就是以“中庸”为轴心上下不定的,上则言狂,下则称狷。白居易所言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实质上是对狂狷精神个性应用的抒发。

   现代人似乎对“狂”很反感,因为与“狂”字连用的往往是“狂妄”“疯狂”“丧心病狂”等,这些词都是病态情况的表达。其实这是对古典“狂”字的应用歧义!狂的本初含义是不拘一格、气势猛烈、敢蔑视敢轻视。古代的狂士大都是有作为者:姜太公就是狂士,直钩垂钓,白发闭眼静等“愿者上钩”;屈原也够狂,“世人皆醉唯我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项羽更是狂士,学“万人敌”,破釜沉舟称“霸王”;晁错自称“狂夫”,“冒死上狂言”“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诸葛亮年轻耕田时就敢自比管仲乐毅,而明言身边诸友仅“守郡之才”,能说他不狂吗!王羲之“东床坦腹”,狂劲十足;李白不用讲就是个地地道道的狂士,杜甫也不乏狂,年少就自诩“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陆游也狂,“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多狂大的气概;谭嗣同“我自横天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狂得憾天地泣鬼神;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骨子里的大狂,他笔下的“狂人”更是个清醒勇敢的叛逆者。梁漱溟先生也是个狂人,敢向毛泽东要“肚量”!西方文化将“狂”称之为“酒神精神”,而将与之对应的往往视为“犬儒”遗风。狂者若目中无人,是惹人讨厌!但必须强调:狂不仅是一种挑战的姿态、一种追求的迈越、一种愤世嫉俗的高傲,更是一种创造的动力、一种奋进的旋律!柏拉图在《斐多篇》说:“没有某种一定的疯癫,就成不了诗人”。亚里士多德更是讲:“没有一个伟大的天才不是带有几分疯癫的”。叔本华认为:“天才”无一例外都具有某种精神上的优越性,“而这种优越性同时就带有些轻微的疯狂性”;“大智与疯癫,诚如亲与邻,隔墙如纸薄,莫将畛域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P266)

   “狷者,守节无为”,似乎同义于现代汉语的“清高”。“狷介”,是指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许由巢父可谓史载最早的“狷”者,他们不要帝禅只求清正自然;伯夷叔齐两兄弟宁肯首阳山采薇也不食周栗,狷者也;东汉的严子陵更是狷者;嵇康狷介地可歌可泣;陶渊明、郑板桥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狷得刚正;国学大师王国维陈寅恪都是狷介之人,钱钟书也是个狷介之士!可以说,做学问,若无狷介之性断无思想硕果。“狷”才能谦守志道,因此可以说“狷介”就是一种“学骨”。如果搞学问者无“狷”性,见旗便拜,东一枪西一箭,永远只能是个世俗工具。有“狷介”才有操守。

   狂狷就是做人的棱角。中国学人,骨子里都想经世致用。若途达,“狂”而进取,此不难,难在学会“狷”!仅知“狂”而不知“狷”,则近妄矣!所谓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因此,可以说,狂狷也是中庸的辩证。

   现在中国流行的产业文化和管理之道,总想将人变成如机器零件一样运转的社会构件,谓之曰“螺丝钉”!实质上就是消除人之个性,强化属性。这不是促进创新的文化,也不是人文之道。循规蹈矩,人步你趋,这属于奴性文化!因此,惯看千篇一律的办公室模型面孔和同一声调的述职口气,应该是社会的悲哀。更为悲哀的是,大多数国民竟“忍”和“难得糊涂”作为处世之道,自觉让做人的棱角在每天不知不觉的无奈中消失殆尽!我在多篇文章中说过:奴才不可怕,可怕的是驯养奴才的文化!

   现在执政者呼喊弘扬国学,请别忘了容忍狂狷的文人习性!

  

   2015-6-11于峻修堂书斋

  

   (作者系嘉应学院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客商”研究所所长,经济学教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大写意  大写意词条  文人  文人词条  精神  精神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