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王霄:中国的厕所文化及社会进步

  

  五年前写了一篇论厕所文化的文章,投给某著名报纸,未被采用。后来熟识的编辑对我说:尽管你极尽鼓吹,但厕所一事似乎还是难登大雅之堂。他这一说,弄得我也有点自惭形秽了。但前两天看凤凰台杨锦麟读报,说到一家英国媒体惊呼俄罗斯有了质的变化了,其根据就是俄罗斯的厕所有了很大变化。再联想到颇有一些人把厕所看成是文明的标志。所以再贾余勇,将这一篇论厕所文化的文字改了改,投给学术味儿很浓的燕南网站,希望它不至辱没斯文。

  不过先有一个正名:本文所说的是厕所文化,不是厕所文学。

  “文化”这词儿,现在有点滥。别的不说,能入嘴的全是文化: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博大精深,全是学问。但俗语说:吃喝拉撒。吃喝都是文化,怎么拉撒就没有文化了呢?久思不甚了了。也只能这样想:吃喝拉撒虽然都是生理的需要,但吃喝能产生美感,可归入美学,所以能上升为文化。拉撒虽然也有生理快感,却是形而下的,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重吃喝而轻拉撒,也是十分相宜的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尤重吃喝而轻拉撒,夸张地宣扬吃喝及吃喝场所,严重鄙视厕所活动。这种观念,也影响或株连到它的进行场所。饭店茶馆酒楼可赞美之,其名号也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蕴含,什么全聚德、便宜坊、天然居、泰丰楼、同和顺、听鹂馆、紫怡轩……甚至可以名扬四海,哪怕是孙二娘的人肉包子铺,而拉撒及厕所却是寂寞的,拿拉撒及厕所作文章的,古人及至“文革”,可以说是没有。它实不易吟诗作赋咏歌之。大诗人毛泽东,气概非凡,虽然也有“千村薜苈人遗矢”的诗句,却非赞美,实乃惨景哀之。就是一句比拉撒文雅多了的“不须放屁”入诗,也让学者们诟病半天。大文豪鲁迅,学问够大了,也明确地说,排泄物没法子作文章。只是记得在批判“四人帮”的时候,说江青去大寨还专门带着一个进口的可移动马桶,这成了她的一个罪状。另外列宁曾豪气干云地宣称:到了共产主义,我们要用黄金建造厕所。其用意,恐怕不在抬高厕所,而在贬低黄金。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视拉撒为丑事,起码是不光明正大的事,所以过去中国的厕所,大多是简陋而腌臜。前不久看到刘亚洲将军在他著名的《甲申再祭》一文中,曾批评“中国的历代皇帝包括多尔衮在内,对待人才的态度就像对待厕所一样,需要的时候上一下,方便完了就完了。所以中国的厕所都很脏。”看看,中国的厕所就是这样。

  但是这几年,厕所的地位有所提高。先是大宾馆客房的卫生间的装备水平,极度豪华,俨然成了该宾馆档次的标准。虽然列宁所说的黄金厕所还没有,但总统套房内的厕所的设施已有了黄金的器件。后来居家住宅中的厕所,也成了装修的重点所在。人们突然重视起厕所来了。后来就有了本文开头的说法,即要看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只要看它的厕所的设施水准和清洁程度即可了。今非昔比,厕所的地位,可真是一步登天了。于是外国就有了研究厕所的组织,而且还叫什么“学会”。既然是学会,那是不是就可以登文化的大雅之堂了呢?

  ——我以为应该是。

  是就要有是的道理。这道理,厕所学会的诸公们肯定会有专论,但五年前我还无缘拜读。这几年陆续从报刊上看到了一些专论和类似我这样的人的杂谈。但这里我还是愿把我五年前的一孔之见,就厕所文化的内涵,试论于下:

  一曰清洁。厕所这地方,最易腌瓒,无处下脚、不堪入目入鼻的太多。记得相声大师候宝林老先生生前访美归来,说到美国厕所气味芬芳,令他很是不惯,回国后再入国厕,老先生笑谓“还是咱们的厕所,味儿正!”而外国人则因为不习惯咱这个“味儿正”,曾把中国视为畏途,甚至到了中国内急时宁可忍着,也非得回到宾馆再解决。这就说明:有文化品味的厕所首先要一改几千年厕所的旧观,给人鼻目一新的感觉。要达到什么水准呢?十几年前曾看到一条消息,南方某人要承包公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说他管理的厕所清洁得他自己要在里面吃饭。厕所兼作餐厅则可不必,但清洁如许,总是令人愉悦。起码也要无味儿吧!

  二曰卫生。卫生是清洁的更高档次。也不仅仅就是冲水马桶和洗手池,还有其他方面,比如现在有了便后不用纸揩的马桶,水冲电热烘干。又如现已多见的烘手器。又如马桶纸垫。又如粪便的无臭处理工艺。等等。总之这地方在卫生方面的要求和潜力,比餐厅差不了太多。近来看电视上崔永元的谈话节目,谈到装修,我才知道仅是马桶,就已有了上万元的高档产品。

  三曰方便。大到公共场所的公厕设多少、怎么设;有人活动的各种建筑物如机关、学校、医院、车间等,厕所怎么设(可千万别几万几千人一个厕所,而且在楼外老远);狭小活动的交通工具中的厕所怎么设,等等;小到老人如厕蹲不下要考虑,小儿如厕小便池太高够不着、马桶圈太大坐不稳要考虑,残疾人如厕怎么办,游客的包袋如何安置,等等,这些均应以方便为第一着眼点。有香港社会学家周华山先生,曾专门对北京机场、西单商场和东单某胡同的公厕进行调查,他发现,女性如厕的平均时间,是男性的3倍。而已往公厕的设计,往往是男女容量一样甚至女性少于男性,又因为男性的特点,即有小便池,实际上面积相等的男女公厕,男厕的容量也大大高于女厕。于是就出现了公厕门口常有女性排队的情况。根据他这个研究的结果,我们应当改进了公共场所公厕的设计标准,以大大方便女性同胞。

  四曰文明。男女有别和隐秘性,是厕所文明的起码要求。过去一些地方的公厕男女不分,只以木板相隔,小便池就设在街旁露天处,这些自应淘汰。现在许多住家一室两厕,长幼、主客分开,也是一种文明。在一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厕所是分开的,就有人批评这是不平等,其实我看这体现了一种文明的需求。所以只要有条件,不妨提倡之。

  五曰多功能。厕所现在又叫卫生间、洗手间、休息室、化妆室,可见其功能早已拓展。是不是还有一些事情可以在这里进行呢?不妨开动脑筋。周恩来总理是开拓厕所功能的先驱者。他每早如厕,时间甚长,为提高工作效率,便于此办公。于是有了秘书在厕所向总理递交批件、听候指示的故事。不过文革时,打倒“大军阀”贺龙元帅时,却批判他习惯于在如厕时看小人书。其实古人有珍惜时间的古训,“马上”、“厕上”均是抓紧时间读书学习的好时机。不过现代卫生知识告诉我们,上厕所时间太长对身体不利。所以厕上读书办公这一点我不赞成。

  六曰美观。瓷砖贴墙、高级洁具水具、大镜面,美轮美奂,人们在厕所上面真是花了不少心思和钞票。人们为什么这样做呢?我想人们把餐馆装修得美观,是使进食时有一个好的心境。而进入厕所,虽然不象进入餐馆那样是追求口腹之愉,但在求得一种美感、一种愉悦这一点上,二者实际上是没有差别的。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餐厅可以是多人聚餐,有淘淘之乐,而如厕有私秘性,往往是一人之行,不免伶仃,所以更需要有一个优雅的环境,这也就是物有所值了。

  就想到了这几点。要而言之,就是上厕所不但解决了内急,而且上得舒服、愉悦、有益身心健康,这就是厕所文化的实质了。

  另有一个想法,就是厕所实际上是可以托起一个产业的,有陶瓷、五金、电器、造纸、洗涤剂、化妆品、灯具、精细化工、纺织等等的行当参予其中。不过这有点跑题:不是讨论厕所文化,拐到厕所经济去了。

  从厕所文化可以反思许多东西。

  厕所的重要性及人们对这种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个天然的顺序,就是它必然产生于温饱之后。“民以食为天”,首先解决了吃的问题,然后才有拉的问题产生。中国老百姓过去之所以厕所简陋,实在是没感到它有什么重要。虽然内急时找不到厕所很痛苦,但这种痛苦的经历不多,远不如饥饿给人的印象深刻。现在老人们还常常回忆当年吃不饱甚至饿死人的岁月,并以此教育后代。由此可以看到,文明的递进与上升是有规律的。饱暖才思淫欲,饱暖也才思拉撒。吃饱喝足的人们,现在不但对拉撒有了逐渐高的重视,甚至认为拉撒是否正常比吃喝更重要,而且对拉撒的场所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厕所文化产生的物质背景,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但是,从厕所文化可以综合地折射出一个国家(城市)、社会、个人的文明程度。它不但客观地标明了其所在地和处所的物质文明的进步程度,而且特别标明了人们的精神文明的水平。由于中国人严重地缺乏公德心,传统文化对自我空间的尊重极为不足,所以,厕所文化或厕所文明的问题相当突出。

  先从整个国家看。厕所文化是国家或城市以人为本观念的一个指度计。拉撒与饮食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它可能随时产生,但拉撒的场所即厕所却不能随身携带,它不如饮食具有携带方便的特性。人一旦内急,必觅场所。如果在荒郊野外,就比较好办了,但若在公共场所,就可能产生问题。所以有了公共厕所的诞生。是否能关照人们的这种需求,并认真解决之,就是对社会管理者的一个总体的观念和管理的考验。

  好几年前北京王府井重建开街,改建后的这条“中国第一商街”,气派了,漂亮了,有文化了。但群众反映公厕少了一点。于是我就想,如果能多建几所高水准的公厕,是不是更能体现王府井的文化档次,也更能体现建设者“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呢?

  联合国环境报告指出,中国城市人均拥有厕所的比例居世界末位。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每平方公里至少要有30座公厕,繁忙闹市区每隔200米应有一所,次要干道每500米应有一所,但全国尚未有任何城市达到此要求。还以北京为例。由市环境卫生部门管理的公厕约6800所,但在主要街道的仅200余所,其余的都在胡同与街巷内。主要街道平均1.5万人才有一所,而西单、王府井、前门等繁忙地段,平均10万人才有一所。总长1.5公里的西单北大街,平均每天购物约10万人,却只有一所公厕。中午购物高峰时,每5秒钟即有一人进入该厕所,候厕人流拥挤不堪,女厕更是水泄不通,如厕极为不便。其实北京还算好的,前北京市长曾被国际同行赞为“厕所市长”,这是一个极高的荣誉,可见他在解决厕所问题上还是有所成绩的。有成绩的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城市的公厕状况可想而知。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大厦和大道通衢迭起,政府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为什么公共厕所的建设却赶不上趟呢?还是要从管理者的价值观念中寻找原因。讲实惠吧,公共厕所没有经济收入(收费厕所的问题下面再说),而却有无穷无尽的投入;讲面子吧,虽然豪华公厕也曾风光一时,但说破大天厕所又能为自己增添多少光彩?讲实用吧,当官的有几个上公共厕所?前北京市长虽然被国际同行赞为“厕所市长”,但这顶桂冠在中国许多市长眼里,不但含金量太低,而且有辱脸面,不要也罢。

  从公厕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城市政府领导者的急功近利、好面子不务实用、好作秀不讲内功、只顾政绩不讲民生的毛病。

  城市而外,在学校和其他公共机构中,厕所的问题也很突出。特别是学校,由于女性的特点,这种厕所的不足甚至造成了女生的严重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周华山先生指出,在学校,女学生少饮水、上厕所排长队、忍尿、课间休息没有运动而在排除候厕,都成了习惯甚至正常现象。这不但对女性的生理健康构成慢性伤害,损害新陈代谢、肾功能及排泌系统,容易出现膀胱炎、肾结石等疾病,更严重的是女学生在自我认同与心理健康上自动以为女性身体就是麻烦和负累,因此习惯性地压抑、掩饰与否定身体,难以正面接受和欣赏自己的身体,自我形象低落,甚至认为球场等公众地方是与女人无关的男人世界。

  公厕的数量严重不足,公厕的硬件及管理水平也不乐观。“脏、乱、差”是公厕的普遍状况。前数年国家旅游局对游客调查,有49.4%的游客对公厕“极不满意”,在旅游项目中,对公厕一项所有游客填写了“差”或“很差”。

  在管理上,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管理标准低,甚至有了好的硬件设施,也依然是“脏、乱、差”。二是许多城市和机构竟然把厕所做为商业设施,实行收费。在许多GDP挂帅的地方,我们如果想到它的GDP总额中也包含公厕的收费,心境应是如何呢?自古以来,公厕都是免费的。我甚至以为,公厕的免费是人类基本的道德信条之一。敢于践踏这一信条,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请原谅我在这里不好意思说出这两个字)也许是市场化的大潮来势凶猛,也许是政府真的拿不出钱来,居然打起了厕所的主意。人在公共场所内急时,只是因为身上没带钱而不能如厕,这不但是此人的痛苦,也是社会的悲哀和管理者的耻辱。特别是在国家明令禁止公共场所厕所收费后,这些处所的管理者仍然顽固地坚持不改。在这里,公厕公益性的消失,其实是管理者良知和责任感的丧失。我曾在电视上看到一个香港的企业家捐款在长沙修建公厕

  而长沙的管理者建成后竟然收费,令这位企业家不胜愤慨。难道这些人真的想钱想疯了么?

  不过社会总体上是进步的。9月20日《北京晚报》有一条消息,看了让人振奋。消息报道说:北京市的西城区政府将所管辖的所有胡同厕所改造为达标厕所,现有的厕所充分考虑了弱势群体,每间公厕都安装了座便器、扶手和铺设坡道。在硬件提高的同时,西城区政府还制定了专门的服务标准,由以前每个专职人员管理10-12座厕所,改为每个保洁员只管理一座厕所,以保证市民的用厕环境。为此,西城区增加了400名环卫工人。根据服务标准,厕内污物留存不超过半个小时,苍蝇少于两只。我为北京市西城区政府的善政叫好。我也向所有那些向人民提供足量的、免费的、现代化的公厕,同时又提供专人管理的城市政府表示极大的敬意和谢忱:它们确实代表了先进文化,体现人以人为本,同时又适合了中国国情。

  再来看社会。厕所的状况也反映了全社会整体的公益水平。我去美国考察时,行走大街时,导游专门告诉我们,如遇内急,找不到公厕,可去麦当劳餐厅内的厕所。所幸美国麦当劳餐厅随处可见,而且美国的餐馆都不拒绝路人如厕。这使我有极大的感动。一滴水可以看见太阳。从这些所谓的小事上,我看到了一种社会的文明,也就是全社会共同出力来解决陌生人的生理需求和困难,哪怕自己无利甚至有付出,而不把这种公益性的责任全推到政府身上。而中国的商铺,恐怕还没有这种意识。又比如我们常看到列车上的厕所紧锁或不全开,许多公厕晨开夜闭,都给市民造成不便。同时中国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政府要修建公厕,往往受到邻近居民的反对,而好事难成。当然这里可能有公厕的标准及环境影响问题,但是,中国的某些人民确实也有“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缺点。

  再来看使用者。厕所文化包括了使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很遗憾,中国人从总体而言,在这方面还有相当的欠缺,有很重很大的提升素质的任务。现在一些城市和处所的公共厕所的硬件水准是相当高了,但刘亚洲将军批评的“中国的厕所都很脏”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许多国人在使用公厕时的习惯令人难堪,诸如便后不冲洗、男性小便不上台阶、洗手后不擦洗池台等等,所在多多。于是本来挺好的厕所,也弄得一片狼籍。柏杨先生曾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批评中国人公德意识差,说中国人的家庭可以装修得像五星级宾馆,但家门以外的楼道却脏乱不堪。其实何止是楼道,厕所又何尝不如此。自己家内的厕所是极尽豪华与卫生了,但在外如厕却像野蛮人。政府和公共场所机构甚至商铺向市民提供厕所是重要的,管理也是重要的,但公民自己也要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的如厕习惯。

  其实养成一个良好的如厕习惯对个人来讲并非难事,无非是厕纸入池或入篓、便后冲洗和保持洗手台卫生之类。但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只顾自己,不管他人。中国的大学生可以说是中国民族公德心缺少的一个典型群体。我上大学时,学生的不文明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现象,一是食堂买饭加塞儿,乱哄哄地挤成一团,弄得女同学不敢靠前。二是宿舍楼厕所奇脏奇臭无比,大便池不冲洗,无水时也使用(其实下一层楼就有水),而且什么东西都往大便池扔。我曾经当选过管生活的校学生会负责人,为学生宿舍的厕所问题与校方交涉甚多,每当校工从堵塞的大便池中掏出皮带、破书本等物,并气愤地大骂时,我都羞愧难当。而我的大学老师中为人师表的也很多,其中给我印象最深之一的是教马列文论的刘树田老师,他住在筒子楼,数年如一日地打扫清洁楼道的厕所,甚至是女厕所。人的道德水平,在厕所问题上高下立见。

  可见,国家或城市、社会及公民三者共同作用,才是一个完整的厕所文化形态。

  中国讲以人为本,讲人文关怀,任务还十分艰巨。厕所的状况及其准确地反映了管理者、社会和人民的综合素质水平,对中国人而言,厕所文化反映的公德意识的变化,更是有深刻的社会深层文化进步和民族改良意义。厕所什么时候从形而下升至形而上,形成一个优良的文化,对实现初步小康的全体国民是一个现实的考验。虽然我们说厕所是一个国家(城市)、社会和公民文明程度的指度计,说它是一个客观的标准,但总体来说,现在的问题是厕所文化的现状落后于我们的物质水平。什么时候中国的公共厕所在数量、质量、管理和使用上都展现了新的风貌,我们就不但可以欣喜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而且可以自豪于中国人民道德水准的跃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  中国词条  厕所  厕所词条  进步  进步词条  社会  社会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