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对台政策,说要全面加强两岸经济合作,积极推进两岸金融合作,加强两岸双向投资和产业合作,加快推进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签定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逐步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关系,加强两岸人员往来,扩大社会各界交流,弘扬中华文化,巩固两岸精神纽带。
除此而外,温总理还说,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努力增强两岸双方政治互信,大陆愿意通过协商对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探讨两岸政治、军事问题,为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创造条件等等。
经贸合作被高度政治化
如果把温家宝的谈话和胡锦涛去年12月31日的六点对台政策宣示并列来看,我们发现,两者内容和精神一致,胡六点中所强调的同样是坚持一个中国,结束两岸政治对立;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两岸共同努力弘扬中国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加强两岸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务实协商,处理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问题;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等等。温的施政报告当然反映了胡的政策,既有对立场的坚持,展现了大陆对台的诚意,也有具体的政策方向与期望等等。
其实,在温总理报告结束不久,笔者接到欧、美及中国大陆几大主要媒体及通讯社来电相询,重点在其中的政治意涵和有无新意等等。其中媒体之一涉及在居留所中采访陈水扁,差点惹出事端,另一媒体则是引述大陆学者观点,说是两岸签署综合经济协议将促使两岸往统一的方向迈进,也在台湾造成轩然大波。笔者强调,两岸现在的问题不在立场的表达、善意的呈现,而是要如何采取具体措施,来落实前述主张,尤其是结束敌对状态与和平协议问题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务。访问结束,笔者开玩笑说,有些话不能直接转述,这次不要换我惹出麻烦才好。
其实,就以最简单的两岸综合性经贸协议(CECA)为例,任何稍微理性的人都知道,台湾急需与中国大陆就双方经贸合作达成协议,来挽救经济的颓势,而且时间也并不站在台湾的一方,2010年及2012年的亚细安10+1和10+3自贸区一旦落实,台湾立刻将面临庞大经贸边缘化的压力。但不仅台湾在野的民进党将此事和主权、尊严、统独扯上关系,连立法院也加入战火,王金平院长一再表示,协议应该接受国会事前监督,各个方面都对马英九政府施加压力,迫使马必须一再亲上火线说明,甚至还把两岸经贸协议的名称都加以修正,希望减轻外界的卖台疑虑。
根据了解,虽然问题本身是有一些难度,个别企业需求的迫切性也有不同,但马英九坚持要持续推动、落实两岸签署经济协议的立场不变,强调三不、三要(不矮化主权、不开放农产品、不开放大陆劳工,要透过协商解决关税问题、要同时与亚细安或其他贸易伙伴洽谈自由贸易协定、要在WTO精神架构下搁置争议)。
可是事情已被高度政治化,而且政府的某些主管部会似乎还有不同看法,有些单位说CECA只是一个空的构想,有些官员不无阳奉阴违之嫌,不但没有积极推动,还在暗中消极抵制。即使中国有诚意,台湾内部的分岐能否摆平,问题何时能够解决实在难说。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大家事先要有心理准备。
马想做很多,但能做的有限
如果说连本来就有自然发展规律,对台湾较为有利的双赢互利,低阶政治的经济问题都可以搞得如此复杂,可以上纲上线的和统独、尊严、主权画上等号,那么高阶政治的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及国际活动空间更是无法处理。大家可以想象,届时向来持反对态度的民进党、国民党内的本土力量、国会中的别有用心人士、政府中潜藏的绿营同情者,甚至外国政府,会如何用尽一切办法,来干扰、抵制两岸任何政治协议。外国媒体及政府对两岸短期内达成政治协议的可能,实在不必太过操心。
笔者再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国民党和共产党都主张结束敌对状态,其主要逻辑是国共内战并未正式结束,两岸同属一中,但对其内涵各有不同解读,也就是主权重叠、治权分立,所以两岸要先降低敌意,建立军事互信,结束敌对状态,然后再进一步讨论签署和平协议的问题。但就民进党来说,内战是国共两党之间的事情,与其无关,所以并无结束敌对状态与否的问题,两岸若要签署和平协议必须是在“一边一国”的基础上进行。国、民两党立场南辕北辙,而且都牵涉到根本的立场和国家认同、两岸定位问题,台湾内部毫无达成共识可能。政治协议?简直连门都没有!
使事情更复杂的是,胡锦涛和温家宝在谈及对台政策时都提到一个中国的原则,对北京来说这也是根本问题,对熟悉两岸关系的人来说,大家知道大陆对一个中国的内涵及解释有过不同的说法(旧三段论、新三段论、新新三段论),但台湾的一般民众并不了解,不同阶段三段论述的实际内容,大家已经积非成是的相信,一个中国就是中共政权,而且中国的说法还内外有别,北京所说台湾参加与其身份、地位相适应的国际组织活动,指的是外事而非外交,是活动而非组织。民进党很容易就能诱导、影响民意,阻止两岸达成任何政治共识及协议的可能。
简单地说,马英九所面对的是,内有民意、反对党、连任、国会、时间及经济复苏的压力,外有北京不动如山的原则性坚持,和可能存在的陷阱。马想做的很多,能做的有限,难怪马迄今无法、不正面和全面回应北京的呼吁,只能反复强调互不否认、九二共识,不独、不统、不武,对等、尊严、透明化,在经济议题上大做文章。这些都反映出马英九进退两难、举步维艰的困境,相信北京对此也应有所了解。
最后,或许两岸当局都应多做实事,少隔空喊话,务实地由易而难、由简而繁、由经济而政治,逐步发展两岸关系。中国老祖宗有关急事缓办、事缓则圆的哲理或许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持续沟通、交流之余,先从教育,改变民意着手,把自己的事情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