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谢志浩:孔夫子来到长安街!

  

  孔夫子被请回来了,毛泽东九泉之下有知,岂不是大发雷霆:“百代都行秦王政,孔学名高实秕糠”,难道我的教导不管用了吗?孔老二的铜像,居然毗邻天安门广场,和我的画像隔长安街相望,用心何其毒也!

  但是,孔夫子还是被请回来了,不以毛泽东的意志为转移,充分展示了历史的生态平衡。文化大革命的缘起,不外包裹着意识形态的权力争斗,却要传统遭殃,拉孔夫子陪绑,实在是匪夷所思,千古奇冤!

  毛泽东确实特立独行。毛氏不能容忍,历代帝王,明明实行秦始皇的套路,非要说是尊崇孔子。毛氏非要赞扬法家,大骂儒家,可是哪里有毛氏这种“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的法家呢?

  毛氏的心思,李零先生看得格外清楚。不就是因为自己党内外的政敌,都有儒学的精神资源吗?被毛氏赶到台湾的蒋介石,用儒学的根底,重建中国文化的正统。毛泽东能看不出来吗?但是,海峡两岸的敌对和战争状态,蒋介石除了空投几个气球,能对大陆有什么影响呢?

  但是,睡在毛氏身边的赫鲁晓夫,前有刘少奇,后有林彪,都在自觉使用儒学的资源,这是毛氏所不能容忍的。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里面,传统的话语,触目皆是,已经令毛氏心烦的了;爱将林彪出走,对毛氏的打击之大,自在情理之中,自己钦定的接班人、副统帅,和自己闹掰了,此情此景,如何自圆其说?

  令人奇怪的是,那位钦定的接班——林彪元帅,可不是粗人,除了整天给自己开药,还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岂不是和刘少奇一个路数吗?1973年夏毛氏和王洪文、张春桥谈话,定好了调子,1974年1月18日,中央一号文件,号令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展开“批林批孔”运动。梁漱溟先生想不通:批判林彪,何必让孔子陪绑?老先生在政协会议上,义正词严,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

  因为周恩来,具有传统儒家的风度,所以,这种批林批孔运动,表面上批判林彪和孔子,其实潜台词是批判“周公”。尽管后来不了了之,但是,给身患癌症的周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1949年建构的全能政治,相对于苏联和东欧,就其核心价值和制度规范,很有特色,权且称之为“中国模式”,未尝不可。由于毛氏深谙艺文,从批“武训传”开始,创建了“文化搭台,政治唱戏”的模式,迄今,也未尝从根本上摒弃这一习惯,只是有时候,转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已。孔夫子被请到国家博物馆北门,文化部门主事者,未尝没有拉动旅游的心思,只是不好意思说出来而已。

  但是,国家博物馆安放孔夫子,绝对不仅仅是为了旅游,确有深意存焉。对于新文化运动,知识界有一种意见,认为新文化运动,导致了中国传统的断裂。笔者以为,把板子打在新文化运动身上,不够厚道。台湾是儒家温良恭俭让的传统,没有断流的地方。我们知道,1895——1945年,五十年间,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台湾人只能接受殖民教育。1945年之后,到台湾推行国语教育的先驱是魏建功先生,魏先生率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的学生,筚路蓝缕,厥功甚伟!而魏建功先生,就是接受新文化滋养的一代知识分子。

  记得谢泳先生,曾经说过,不能低估毛泽东改造传统的能力。传统知识人的修养与心性,恰好在毛泽东时代,被铲除殆尽。也就是说,大陆已经没有道统可言。按理说,主事者信仰唯物论和无神论,有没有“道统”,是无所谓的。只要有“政统”在,能够维稳,也就够了。

  但是,在国际社会解释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遇到了麻烦。毛氏还可以,昂首挺胸,说自己是社会主义,但是,自从搞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实,搞得并不全是毛泽东那一套了,所以,就要加上“特色”两字。现在,“特色”也不好使了。明明是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利用人口红利,通过低人权,获得经济增长,怎么是可以通过“特色”获得的呢?如果要说“特色”,也应该是毛泽东时代呀!怎么会是改革开放的今天呢?

  其实,毛氏身后,孔夫子就开始被重新评价,因为,把孔子污名化,无损于中国传统,只能说明,历史进入黑暗时代,传统遭遇顿挫和断裂。学统、政统、道统,依照顺序,重新恢复孔夫子的地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华孔子学会的成立和《孔子研究》的创刊,可谓恢复学统;而上世界九十年代,国学的兴起,背后可以看到主事者的身影,民族主义,中国特色,都可以和国学相互激发;孔夫子的像安放在长安街边,具有文化地标的功用,同时,含蓄地表明,主事者建构道统的努力。

  这尊孔夫子像,是由吴为山先生塑造的。吴先生沉浸在东方文化意境的探索之中,擅长文化人物的塑像。据吴先生介绍: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找到自己,提议塑造孔夫子像,随后,吴为山先生展开了长达八个月的工作,基座1.6米,身高7.9米,总高9.5米,符合九五之尊的讲究,光是青铜,就用了17吨。底座上的金体字,是由国学大家饶宗颐老先生题写。

  天安门广场,是中国政治的心脏,也是意识形态烙印,最浓厚的所在。这里有国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泽东纪念堂。天安门生态群落,没有主事者的同意,岂能轻易改变?

  新中国六十周年,天安门出现五十六根民族团结柱,具有极强的政治象征主义色彩,要是西藏和新疆不出事,是否会想到矗立五十六根柱子,真是一个疑问。庆典完毕,主事者内心真想让五十六根柱子,留在天安门广场。因为,看到网络议论,含蓄地主事者就撤掉了。

  但是,不管现实如何,主事者内心对于和谐社会的标志物,一直非常期待,交给文化部门办理。国家博物馆这一地界,原来属于大清王朝礼部衙门,在这里矗立孔夫子的塑像,既不令毛泽东特别烦恼,也能建立合乎时宜的文化地标,岂不是一举两得?

  无奈,目视前方,腰胯宝剑,双手合十,温柔敦厚的孔夫子,正好在视力所及之处,看到,坐北朝南的毛氏。这一跨越时空的对视,实在凸现时代的尴尬:激烈反孔的毛泽东,居然与孔夫子隔街相望。

  毛泽东画像,可谓中国第一像,刻画着国家的性格。毛氏画像,高6米,宽4.6米,画像加上框架,重达1.5吨,历经周令钊、张振仕、王国栋、葛小光四代画师的雕琢。

  孔夫子毛泽东,跨越时空的对话,无疑,改变着国家毛氏的性格,反映着时代的纠结。孔夫子心平气和劝告毛氏,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毛氏,却要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既然毛泽东纪念堂和毛泽东画像,都在国家的心脏地带,尽管市场经济的那些玩意,很令毛氏恼怒,但是,细心想来,国家的基本性格,并没有离开毛泽东很远。国有企业,一元化领导、舆论一律,不都是毛泽东的遗产吗?

  孔夫子来到长安街!在笔者看来,孔夫子塑像,尽管吴为山先生尽心尽力,但是,时间紧,任务重,以文化地标的水准要求,还是粗糙了些。不过,孔夫子塑像,比起五十六根民族团结柱,要有品位和境界,因此,乐观其成。

  笔者注意到,吴为山先生在落成仪式上的发言:“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这位伟大的圣人,先知先觉,似乎预见到2500年后,中华大地政通人和,河清海晏。”

  “政通人和,河清海晏”,好熟悉!季羡林先生就曾给温相说过这番话。如今,又由雕塑家吴为山先生说出来。呵呵,请回孔夫子,看来,可不是什么“重建道统”,而是拥护和谐社会的啊!

  

  (2011年1月16日,17:05分,书菜楼)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谢志浩:孔夫子来到长安街!  长安街  长安街词条  孔夫子  孔夫子词条  志浩  志浩词条  来到  来到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