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孙惠柱:重提“重在表现”

  

  又到了大学生求职的季节,面对人山人海的应聘者,用人单位怎么挑选?通常第一道关卡就是学历,而且门槛越来越高。要是比尔•盖茨知道我们的做法,一定摇头。不久前他对《华盛顿邮报》说,美国教育部每年花150亿美元让中小学教师去读研究生学历,“几乎不会有任何效果。”有些教育界人士说,盖茨算啥教育专家?连大学也没读完,别说研究生了,所以他看不起学历!但盖茨办公司聘过无数人才,又创办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资助教育的基金会,不会是闭着眼睛说瞎话。

  我们也许不必太关心美国教师的学历问题,盖茨的话可以给我们的启发是,如何看待学历和能力的关系?在以前不讲学历的年代,用人也有两条标准,出身和表现。即便在最讲出身的文革中,公开的政策还是“重在表现”。现在我们敢不敢说,在学历和表现之间,我们也“重在表现”?

  看学历很简单,只要翻翻简历就行了;对用人单位来说,最重要的是写简历的人的工作表现。可招聘者苦恼的是,怎么来看应聘者的表现?难道让人人都上岗试一试?面对这么多应聘者,只怕你盖茨也没辙!

  盖茨还真有一个很实用的建议——他是对教师提的,但其它行业也完全可以借鉴。他要学校用摄像机录下教师教课的表现,既给考查者看,也给他们自己看,以便发现问题,改进提高。这是现场录像,远胜于有些地方也用的面试的录像,因为后者只是回答问题,容易事先准备——也容易舞弊,很难看出应聘者在岗位上的工作表现

  有人会说,在工作场所摄像,不是教人做戏吗?其实,工作中的“表现” 也就是“表演”,英文都叫performance。教师、秘书、经理、推销员等无数行业的服务对象都是活人,他们的工作就是给顾客看的,能常年把“戏”做好的一定是优秀的人才。招聘时没那么多时间考查人的长期表现,但至少应该大大超过很多地方十来分钟走过场的面试问答,而且录下来以备分析。我在美国任教时跳过几次槽,经历了几次应聘,也多次面试过别人。那时还没用摄像机,但一整天的车轮大战可以相当全面地看到应聘者的表现——和领导、同行、学生的单独或集体会见,派对、餐桌上的言行,还有真实情境中的讲课。这样的招聘成本很高,一百多申请者中通过看简历、电话面试挑出三五个候选人,都由学校出钱飞来面试,最后只聘一个。美国大学都这样,为了确保选出的是最适合长期聘用的人,必须这样认真。

  中国有些招聘匆匆走过场,还有个原因就是暗箱操作。要求每个候选人都呈现一定长度的现场表演,并用摄像机录以存照,也是一个尽可能保证公平公正的办法。

  

  

  

  《南方周末•自由谈》2001年3月31日 P.30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孙惠柱:重提“重在表现”  重提  重提词条  重在  重在词条  表现  表现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