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蔡雯:试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创新

  

  新闻创新,不仅是所有新闻媒体在数字时代谋求发展的自发行为,还是党和国家在社会发展新时期对新闻传播的新要求。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明确指出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并且提出了五方面的创新要求:“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期望以此造成这样一种新局面:“使新闻宣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胡锦涛同志这番讲话有其发人深思的时代背景,它体现了国家最高领导层对于当前信息社会中新闻传播规律的重视,正如他在人民网与网民对话时所说,“我是网民常看网”,新媒体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意、进行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传统媒体如何运用新技术和新载体实现新闻和宣传手段创新,是新闻界亟待探索的课题。

  

  面向具有传播能力的公众:新闻创新的立足点

  

  在数字时代,任何人都能通过互联网、手机等随时进行信息沟通,甚至成为大众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一方面,新媒体数量剧增使传统的“大众”被分割为“小众”;另一方面,网络导致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年轻受众尤其是成长在数字媒体环境下的一代,接受信息的习惯和方式与老一代不同,他们的媒体使用习惯必将主导新闻传播的未来走向。

  过去,传统大众媒介基本垄断了新闻传播。为媒介提供信息的主要是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承担采集与发布新闻信息的主要是职业新闻工作者及作为“准新闻工作者”的新闻通讯员。虽然不少媒介开设了热线电话,或通过来信来访渠道获取来自民间的信息,但这类信源在数量上远不能与前者相比,采用率也较低。网络的出现赋予了普通公民一种崭新的角色:新闻报道者。当年美国“德拉吉报道”对克林顿丑闻案的揭露无疑是这种新角色的证明,它使大众媒体感受到了另一类挑战者的存在。在网络传播更加普及、媒介规制也相对宽松的一些西方国家,普通人发布新闻乃至创办媒体的案例层出不穷,“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近几年来成为引人瞩目的热门话题。

  何谓“公民新闻”?国外各类媒体有不同的阐释。如公民新闻网站的先驱——韩国公民新闻网站Ohmynews的口号是“人人都是记者”,强调普通公众对于新闻信息报道的参与。在中国,第一家“中国公民新闻网”也已经问世,虽然目前内容的丰富性还远远不及国外这些著名网站。

  “公民新闻”使人们注意到,大众媒体的职业记者并不一定是它所报道领域的权威专家,很可能对于某一领域而言,受众或受众集体的智慧更应该受到关注。在新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受众可以一改往日在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被动地位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来。他们不再被大众传媒所设置的议题牵着鼻子走,对于重要的新闻信息可以有自己的判断。在今年“华南虎照片”事件以及“3?14西藏打砸抢烧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其传播活动中,来自民众的信息和观点所激发的舆论威力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公民新闻”对传统大众媒体的最大挑战是,它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垄断和特权。其次,“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以突发性新闻事件为代表,其报道方式正逐渐从以往的专业记者报道方式向专业记者与公民记者相结合的报道形态转变。在新闻事件现场,任何一位公民,都有可能是“临时记者”。任何一位公民,也都有可能成为信息来源。公民记者在扩大传统新闻媒介报道面、弥补重要新闻专业记者不在现场这一缺陷的同时,也开创了一种全然不同于传统专业记者的信源采集形态。因为公民记者的身份通常是多重的,他既可以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又同时是新闻事件现场的目击者和采访者。除此之外, 到BBS、个人博客、公民新闻网站等公民新闻载体上寻找新闻报道线索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记者编辑的常规作业,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都得益于此。

  还有学者提出,维基(Wiki)技术是Web2.0技术时代最具革命意义的技术之一,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创造模式。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是,2007年5月25日,浙江在线会同浙江省内70多家媒体,联合国内外各大知名网站,共同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开展了一项名为“浙江一日”的活动。这一活动不但有专业记者参与,还欢迎广大网友来当一天记者,提交文字、图片、视频,往论坛灌水,开博客贴文,用手机发送感想和心愿。在24小时里,有560多篇文字报道、620多幅图片、300多篇博文、800多篇评论和16件动漫作品在网络上集成。研究者认为“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博客,而是在同一主题下的维基理念的信息建造”,并预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特别是信息采集、信息编辑、信息播发技术的便捷,随着互联网用户人群的数量增长和分布区域的扩大,维基技术会越来越多地被使用于新闻信息的传播,从而改变新闻传播的传统模式”。①

  因此,新闻创新,必须面对一个崭新的社会群体,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的“受众”,而是具有新闻传播能力的公民。媒体要把他们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和终端实现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分享和思想交流,通过对话实现舆论引导,通过服务实现媒介价值。正如胡锦涛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对新闻界提出的要求:“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 只有深刻地了解今天新闻传播所面对的社会公众,真正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和传播习惯,才有可能在新闻传播中把握主动权,实现传播的最佳效果。

  

  以资源重整实现“融合新闻”:新闻创新的必然路径

  

  新技术浪潮的推进与市场竞争的压力促使传统新闻媒介迈出了数字化转型和跨媒体发展的步伐,比如报纸这一历史最悠久的新闻媒体,借助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推出了电子报纸、手机报、新闻视频公告、综合新闻网站等,将新闻信息载体从单一的印刷纸变成了多种不同载体的集群,报社正在从传统意义上的报纸生产企业转向现代意义上的内容提供商,这无疑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

  在媒介融合发展趋势下,新闻传播模式发生的变革集中体现在“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的出现。最早尝试这一变革的是西方国家的一些新闻媒体,如美国的媒介综合集团、论坛公司等,在本世纪初即开始将旗下的报纸、电视、网站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完成重要新闻的采集与发布。近几年,不断有西方学者尝试对“融合新闻”做出界定,如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利伯格传播学院教授Larry Pryor认为,“融合新闻发生新闻编辑部中,新闻从业人员一起工作,为多种媒体的平台生产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并以互动性的内容服务大众,通常是以一周七日、每日24小时的周期运行。”②证明这一论断的经典案例是,美国媒介综合集团2000年投资4千万美金在佛州坦帕市建造了一座传媒大厦,取名“坦帕新闻中心”(Tampa"s News Center),将属下的《坦帕论坛报》及其网站Tampa Bay Online、电视台WFLA-TV,还有集团网站TMO.com的编辑部门集中起来运行。集团设立“多媒体新闻总编辑”,统管三类媒介新闻报道,使三类媒介新闻采编方面实现了联动。③

  在我国,虽然受制于体制与行政管理等因素,跨媒介的“融合新闻”还没有充分展开,但一些传统媒介利用新媒体进行新闻传播的改革已有不少成果。如获得中国新闻奖首届网络新闻名专栏的“焦点网谈”栏目,就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整合《河南日报》、河南报业网与手机短信平台三方面的资源与渠道创办的。这个栏目围绕公共生活中的各类新闻事件或焦点话题展开讨论,发动广大网民畅所欲言,编辑也同时组织一些专家名人重点发表意见。稿件在网站上首发,报纸在每周二、四刊登两个整版的同名专版。“焦点网谈”还设立了子栏目“短信民声”,报社24小时开通手机短信平台,接收群众的建议与投诉、收集新闻线索。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事无巨细,党报编辑都要向有关部门调查核实,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将结果及时在网站与报纸上对社会公开,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思路。

  过去,新闻传播业务是以单一的媒介形态为基础的,所运用的技术手段也相对有限,如报纸新闻局限于文本和图片传播,电视新闻主要以图像和声音传播为主。在这样的基础上,各媒介形成了自己的组织结构和新闻采编流程,日报按24小时的周期运转,电视根据新闻滚动与栏目架构的需要操作,网站则实时进行新闻信息发布。而“融合新闻”却不同,要在全方位的技术运用和所有形态的媒介介质基础上整合新闻传播资源,建立新的流程。采编管理不再是一报一台一站各行其事,而是跨媒介的团队合作,是对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的重组和整合。

  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的多样化,必将带动新闻编辑部组织结构及其角色和功能的变化。2006年11月2日,美国最大的报业集团甘奈特集团首席执行官Craig Dubow在一份备忘录中宣布,集团旗下的所有报纸都将设立崭新的“信息中心”,全面取代已有的新闻编辑室,让原先的报纸读者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通过任何他们喜欢的平台,接收新闻和信息。信息中心分为七个功能部:数字部(以数据库为基础快速搜集新闻和信息)、公共服务部(媒介监督)、社区对话部(原评论专栏的延伸,帮助实现传-受交流和受-受交流)、本地新闻部、内容定制部(为小众市场定制专门信息)、数据部(发布生活类“有用”信息)以及多媒体内容制作部。这一改革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进一步突出本地新闻和信息优先于全国和国际新闻信息的地位;二是发表更多的由受众贡献的内容;三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跨平台更新和发布新闻和信息(报纸的作用从而下降、网站的作用因此上升);四是在与受众的互动中进一步发挥他们的舆论监督作用。④

  我国新闻媒介同样开始了组织重构与资源重整的探索。如《上海证券报》提出,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推进报网融合,推进形式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等工作。把“中国证券网”和《上海证券报》全面融合,实行一个班子,一套架构,不设立重叠机构,对报网统一业务生产流程,统一考核。把报社的盈利模式从比较单一的信息披露收入转变为内容产品收入、活动产品收入和互动产品收入。《上海证券报》记者的名片上都印制了两行字,上面一行是《上海证券报》,下面一行是“中国证券网”。该报负责人说,要不了多久,大家名片上的两个名称会翻过来,上面印“中国证券网”,下面一行才印“上海证券报”。⑤2007年,广州日报社成立了“滚动新闻部”,也是加速媒体融合的一个举措。该报社长戴玉庆说,“传统媒体的编辑部还大有潜力可挖。现在我们的记者编辑每天掌握的新闻信息有不少无法见报,而媒体融合就可以把隐藏在冰山底下的部分充分调动起来。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记者编辑也变成被采访对象。我们已经开始进行这样的一种尝试——成立滚动新闻部,让滚动新闻部的记者去对话《广州日报》第一线的记者编辑,将他们的采访经历制作成音频、视频,跟文字一起放到网上。与此同时,经过《广州日报》记者编辑的再整理,稿件再在《广州日报》的版面上发表。这样一来,我们所掌握的新闻素材经过第二次、第三次的挖掘,会变得更丰富、更深入、更好看。同时,这也把报纸、网络等媒体都整合到同一个品牌上面,将《广州日报》的品牌形象深深地烙进读者的脑海中,让新老媒体更好地相互促进。”⑥

  无论中外,新闻传媒的改革尝试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现在远不是评价其成败的时候。值得注意的是,“融合媒介”还有一种前景,那就是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推动下,各类型媒介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如像电子纸这类新介质,甚至今天我们还难以想象的更新一代的媒体,能将报纸、收音机、电视机、电脑、手机等等信息终端的功能和特点汇聚于一体,通过无线传输,成为未来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接受终端。对于这样的新媒体而言,“融合新闻”必将超越“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这一界定,不只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而演变成一种独立运行、流程完整、操作规范的新闻生产模式。

  

  加快媒介规制变革:新闻创新的根本保证

  

  在我国现阶段的新闻传播中,各类型媒介的共同参与和互动为推进“融合新闻”准备了条件。一方面,新媒介在不断加盟新闻传播阵营,

  从商业门户网站到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纷纷借助于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力,通过汇聚新闻信息,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手机短信近年来在政府公共信息发布和新闻传播中的功能越来越引人注意;个人媒体如博客等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传统媒介新闻传播活动中对新媒介的借助和运用已成习惯,如用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通过手机短信获取新闻线索、利用手机和网站搭建受众参与直播节目的平台、将博客内容转载(播)到传统媒介上,等等。

  更值得关注的是,传统媒介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传播途径,直接衍生出了新媒体,如电子报纸、手机报纸、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这些新媒体本身已经是“融合媒介”的成果。如2007年“两会”期间,中国广播网推出了手机广播电视“两会”特别报道,报道形式包括图片、滚动文字、音频视频直播、点播以及音频视频短片,用户既可通过手机随时收听、收看“两会直播室”、“高端访谈”、“两会名人”、“会上声音”、“代表委员播客”及“百姓播客”等多个直播、点播栏目,又能通过国内外首个视频短信产品GG视信(VMS),订购“两会直击”栏目,每天自动接收最新、最快的“两会”热点新闻音视频节目,并且可以根据节目后附的问卷调查直接就“两会”热点进行讨论,征求搜集广大人民群众的反馈信息。

  2008年,人民网、新华网的“两会”报道更加充分地发掘了各种有线、无线新技术,开创了两会报道的新局面。2月19日和2月22日,人民网先后推出了两个大型互动的栏目“十大话题,你最关注什么?”和“有话网上说——给家乡把脉、为部委建言、为祖国献策”,并分别与搜狐网和新浪网两大商业网站开展合作,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大范围地收集民情民意,一周之内就有30余万人次参与对“十大话题”的调查,网友留言达32230条。“两会”临近,两大栏目的参与度日日刷新。给总理支招、提问、网友评议等等,上百万人在人民网上参与了活动。新华网不仅保留了“我有问题问总理”的传统栏目,还开通了“两会,我给总理献一策”的新栏目,仅仅几天工夫,就这个专题已经有50万人参与。在两网的两会专题里,互动板块涉及方方面面。在人民网“两会有我”中、“我是谁”中出现了农民、工人、军人、学生、干部、知识分子等人物造型,网民可以任意点击这些人物,以他们的身份提建议,发表看法。在两网的互动板块中,都有寄语省区市及部委领导的板块的专题,新华网还专门列出一些“新面孔”——新上任的省区市领导,网民可以直接针对他们的工作表达期待祝愿以及对家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打开这个板块,每个省区市,每个新领导名下都有许多建议和意见。新华网副总裁白林说,不仅总理看网络,各级领导也看网络,互联网已经成为沟通政府和群众的最直接的桥梁。人民网副总裁官建文认为2008年的两会报道是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有线、无线结合。虚拟播报、网上体验等等,不仅网页、音频、视频,可以说目前有线无线的新技术全都应用到“两会”报道中。⑦

  在我们看到媒介变革带来的新闻传播新景观的时候,也必须看到,我国对各类型媒介的管理体制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对媒介的融合发展和新闻创新造成严重阻碍。

  随着网站越来越多地融入多媒体内容,我国政府的监管工作面临挑战。如网络电视兼容了电信网络和广电内容,其发展受来自电信、广电、文化部三部委的共同监管,当电信运营商进入广电领域,行业之间的利益纷争便成为这一新媒体发展的绊脚石。而正是这种媒介规制的分立与交错,导致我国目前媒介管理混沌不清,产业壁垒难以打破,“三网融合”、报纸与广播电视的融合难以推行。有西方学者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常常发生在法律变化之前,这是因为规制需要时间去实施,而技术总是不断变换着和前进着。但是从规制为变革提供构架而言,它是媒介融合出现的一个关键因素。”⑧这段话值得我们深思。

  我国媒介融合还面临着因行政区划而引起的困扰,如目前一般都遵循一省一报业集团一广电集团的模式,地方市场几乎是被当地媒介集团所垄断。行业垄断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本市场的封闭,造成媒介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如同一地区的报业与广电集团之间很少往来,甚至同一广电集团内的电台与电视台之间也鲜有资源共享。资本的自由流通需要宽松的政策环境予以保障。从目前世界各国媒介管理的现状来看,媒介规制的变革乃是媒介融合的必要前提。国内有不少媒介集团已意识到媒介融合能提高传播效率,更能抢占市场先机,但大都苦于政策瓶颈难以推行改革。所以说,我国媒介要加快融合发展的步伐、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和新闻创新,必须以加快规制变革为根本保证。

  

  注释

  ①高钢:《谁是未来新闻的报道者?——维基技术的本质及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国际新闻界》,2006,6

  ②Stephen Quinn and Vincent F. Filak, Deitors (2005) Convergent Journalism:An Introduction,(p.5),Elsevier Inc

  ③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中国记者》,2005,9

  ④参见邓建国:《“信息中心”:未来报纸的新闻编辑室?——美国甘奈特集团的“激进”报业改革》,《新闻记者》,2007,2

  ⑤任秋菊:《左手办报,右手办网——谈报纸与网络的“宝莲灯效应”》,《青年记者》,2006年第24期

  ⑥王冰、范占英:《掀起报业改革第三次浪潮——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广州日报社社长戴玉庆》,《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5.10

  ⑦虞宝竹:《人民网新华网两会报道十八般武艺全亮相》,载《中华新闻报》2008.3.10

  ⑧Stephen Quinn, Convergent Journalism: The Fundamentals of Multimedia Reporting, N.Y.: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2005,p38,39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蔡雯  蔡雯词条  媒介  媒介词条  融合  融合词条  趋势  趋势词条  创新  创新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