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刘黎明:论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及其当代启示

  

  一、教育观之阐释

  

  在《什么是教育》中,雅斯贝尔斯区别了“训练与交往”、“教育与照料”,揭示了教育的内在意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①在此基础上,他建构了内容丰富、内涵独特的教育观。

  (一)教育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交流(交往)活动

  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交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往,而是“存在性交往”。这种交往是在对话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共同体。共同体意味着交往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共同的兴趣和生命的投合。它“与以往交往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把人当做手段甚至敌人,削弱乃至消灭其主体性,相反,它是为了使他人的主体性得到真实的呈现。在‘存在性交往’中,人与人之间保持着人格的严格平等,他们相互提醒,相互追问,相互为对方的发展创设机会和条件,使每个人能够超越有限的经验自我,实现自我充分完善和真正自由……这种交往既不是功利使然,也不是理念和规范使然,而是一个相互信赖、相互创造、共同发展的过程”。②对雅斯贝尔斯而言,这种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如果存在性交往成为现实的话,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它不同于训练,因为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更不同于控制,“控制固守着人与人心灵无交流隔绝状态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控制者不是出于公心,而是使用狡计,并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③

  雅斯贝尔斯倡导的存在性交往是一种主体间平等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人将自己与他人的命运相连,处于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这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师生关系。他反对不平等的交往,认为“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的教育者所制定的计划必然会以我为中心”。④

  (二)教育是有灵魂的“人与人精神的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

  在雅斯贝尔斯的视野中,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如果人要从感性生活转入精神生活,那他就必须学习和获知,但就爱智慧和寻找精神之根而言,所有的学习和知识对他来说却是次要的。”⑤对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科学,而是以直观的图片和形象来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因此,就要求教师传达内容时言简意赅,使儿童受到思维的明晰性和理解力的锻炼,以及获得对事物的确切了解。由此,他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⑥在他看来,教师应是精神生活的彰显者,他必须“通过优秀课文组成的教材,并以他良好的教学法手段,在孩子心中播下萌芽,这一萌芽将贯穿孩子们的一生成才之中。教学活动中的读、写、算的学习并不是技能的获得,而是从此参与精神生活,细心地把握其中的美,而不是外在的手的动作和理解运算。”⑦如果在知识教育中缺失精神生活,忽略精神价值,“教育就将变成训练机器人,而人也变成单功能的计算之人,在仅仅维持生命力的状况中的人可能会萎缩而无法看见超越之境。”⑧

  (三)教育是一种充满爱的灵肉交流活动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的重要一维。作为学生,他“具有可塑性和发展的充分可能性。他已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毋容置疑,年轻人都希望受教育,能从师获益,能进行自我教育,并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慧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⑨学生对爱与交流的渴望,要求教师富有爱心,能在“世界、教育和人类实践”中敞开自己的心扉,与学生进行人格平等的爱的交流。”因为“爱只会在相同的水准上与爱相遇;爱在爱的交往中而成为自己”⑩他对当时的教育进行了反思,断言:“现行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器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实现它的途径如今似乎已不是教育,因为现行教育的运用恰恰阻碍了爱的交流。因此,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11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把生命提升到真正存在的境界,是教育的原动力。首先,它有助于实现人的最大潜能,达到自我升华。因为“升华、实现潜能、成为你自己是爱的三个维度,同时又是爱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不可分割和不可缺少的部分。”○12其次,有助于学生认识一切事物。“爱在彼此存在中实现,一个真实的自我和另一个真实的自我在彼此互爱中联系起来,这样一切事物才能在存在的光辉中敞亮。”○13

  (四)存在之交往教育是一种领悟生命内涵的教育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人们为了寻求生命答案,总是通过各种实践去不断地变换自由释然的游戏,这种不断超越以求更新的活动可以说是倾听生命律动的行为。园丁的经验、知识和感觉是无法计算的,这些知识和感觉是从长期的经验中积累起来,并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如果这种“经验”中的倾向在现代世界里接近沦为机械的“做”,那么,这将意味着生命体将会萎缩、无节制,变得晦暗不明和无知粗俗。总之,教育应有领悟生命的内涵。

  (五)教育是儿童天性自由生成的活动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人是生成着的存在,人不能停留于现状。人必须在各种复杂的境况中不断更新。人与动物不同,他并不是世代相因地一成不变地保持原状的生命形式。他得打破自己的原有状态,不断在新的境遇中获得重生。每一个人的新生并没有一种预定的道路,它不过是一个崭新的开端而已。”○14因此,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录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由此,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成”的命题。

  (六)教育是自我训练、自我教育的活动

  雅斯贝尔斯认为,每个人在自我的生成上都必须自我训练、自我教育、与自我进行敞亮交往的过程。真正的教育绝不允许死记硬背,也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这样,手工课以劳作方式发展学生的灵巧性;体育课则以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身体的健美来表现自我生命。哲理课发展思想和精神的敏锐和透明,培养说话的清晰和简明,表达的严格与简洁,把握事物的形式、特征,以及了解思想论争双方的焦点所在。历史课的教学则是发展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虔敬和爱戴之心,启发他们为了人类更高的目标而奋斗,并形成对现实批判的清醒的历史观。总之,“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15

  综上所述,雅斯贝尔斯视野中的教育不是简单的培养人的活动,而是一种内涵独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复杂活动,即由灵魂教育、交往教育、生命教育、生成教育、爱的教育、自我教育交织在一起的活动。

  

  二、雅斯贝尔斯教育观的当代启示

  

  研究雅斯贝尔斯教育观,对于反思现行教育观,树立新的教育观,促进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首先,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魂交流活动。现行的教育观对“教育”的理解尽管有语词的变换,但都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典型的表述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这是教育者一方改造受教育者一方简单的“主体——客体”模式。它预设了教育者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接受知识的客体,师生关系便围绕着知识的传授和接受而形成。教学的规律也被预设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应用知识——检查知识”。由此形成的教学过程是学生掌握客观知识的单纯的认识的过程。在教师、学生、知识、教学规律等一切既定的情况下,教学活动就无交往、探究、创造可言。作为知识权威的教师控制和操纵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条件地领悟绝对客观知识的“旨意”。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仅仅把教师看作可以获取知识的对象,成为帮助他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师生之间没有发生真正的直接的精神交流,双方并不是作为独特的精神整体在教育中发生沟通,教师总是带着知识权威的面具,而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并没有形成积极的人际交流的情感体验。”○16这既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也不利于真理的获得,因为真理是在师生交往中建构的。

  雅斯贝尔斯倡导的交往教育观有助于反思现行的教育观。按照雅斯贝尔斯的理解,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魂交流活动。这意味着老师和学生是处在平等的地位。教学双方均可以自由地探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只有无止境地对真理的追问和对话。对话不是一般地对话,而是“一种在灵魂深处激动、不安和压抑的对话”○17这种“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的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18对话的唯一目标便是对真理的本然之思。“其过程首先是解放被理性限定的、但有着无限发展的和终极状况的自明性,然后是对纯理智判断力的怀疑;最后则是通过构造完备的高层次智慧所把握的绝对真实,以整个身心去体认和接受真理的内核和指引。”○19因此,对话的教学鼓励学生批判、质疑,自由地探索真理。因为“真理是会在正确的发问中呈现出来。”○20总之,只有通过对话,“只有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只有了解事物的本性,才能获得真理。”○21

  其次,教育应有灵魂的内涵,能彰显学生的精神生活。遗憾的是,在现行教育观影响下,学校教育“毫无创新精神”,只满足于传授固定的知识,让学生“学会一些现成的结论和答案”,忽略了思考的过程,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从事着与智慧和精神无关的活动。“在对学校日常教学与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中,我们会发现,对结论和知识日复一日的灌输,使学生逐渐地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和独特的个性,同时也失去了学习与自我发展的自由。教育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当下,为了实用,或者更直接地说,是为了考试,为了就业。人们所希望的在知识习得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提升精神的价值,完善我们的灵魂,成为美丽的肥皂泡”○22现代教育对实用技术知识的强调,工具主义的盛行,“带来了两个弊病,一是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身应有的主动性;另一个是认为惟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人类尊严的丧失。”○23不仅如此,功利至上的价值观还遮蔽了科学的精神价值和“本真意义”,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削弱了原初的精神生活,使教育变得丧失根本目标和支离破碎。这绝非是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雅斯贝尔斯倡导的与人的智慧、精神相关联的“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对于学生而言,爱智慧和灵魂的发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因此,“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24

  真正的教育意味着应首先获得自身的本质,这就是“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象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25“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26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整个教育本质毫无遮蔽地呈现出来,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一代带入优秀的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从而获得灵魂的发展,精神境界的提升。

  再次,教育应有生命的维度,能张扬生命的价值。现行教育观把学生看成是理性的人,教育以培养人的理性为鹄的。理性主义渗透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理性能力,其他方面如情感、意志、价值、精神世界都不重要,

  它们不过是传授知识过程中的副产品。其结果是“遮蔽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对人文精神的感悟,忽视了学生的理解、想象、体验和感悟,迷失了自己追求的精神家园,忘记了自己塑造人的灵魂的真谛”○27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现行教育观只关注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忽视了教育本身的内在价值;只关注人的理性发展,对实用知识技术的追求,缺失对人的生命的意义和追求的关注,丧失了终极信仰和人文关怀,遗忘了教育在提升人的生活意义、生命价值和精神境界的作用。

  雅斯贝尔斯的生命教育观对于解决现行教育缺失生命的关怀的问题富有启示。雅斯贝尔斯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都包含了对人的生存的极大关注,他认为,只有上帝的超越意识的终极关怀,才能把人从人生的迷离、孤独和无助的状态中解脱出出,因此,他的教育观自始至终都充斥了对人的精神和灵魂的人文关怀”○28他“把人对生命本源的追寻,人对生命意志的超越,人对终极信仰的归宿看成是人生的最终目的,而教育只有建立在这个意义上,也就是说,教育目的只能是对人的灵魂的引导——导向生命的本源”。○29因此,他强调教育应关注人的潜能的开发,精神生命的成长,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的充分生成;强调教育应唤醒人的生命意识,使儿童“在日常生活的无拘无束中,通过与类似团体的交往,语言交流方式以及教育者传授的人类现实状况,而获得历史性精神和生命意识之流。”○30

  第四,教育应有自我教育的意蕴。现行教育观把教学过程看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主导、权威的作用。教学则按“教学原则”而不是“自学原则”来进行,而且要求学生围绕教师的教转,与教师的教学思路保持一致,对问题的回答也要符合标准答案。其结果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掌握知识,“照着”教师的教案“讲”,“照着”教材“讲”,缺失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探究精神和创造性也被扼杀了。这与终身教育的理念是相悖的。终身教育理念倡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要求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31

  这是因为真正的教育是雅斯贝尔斯倡导的“自我教育”。其基本内涵就是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了解、自主学习去唤醒学生内心世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促进灵魂的觉醒。为此,雅斯贝尔斯要求实施苏格拉底的“催产式”教育原则,即“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这不是发挥学生凭偶然机会和一时的经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才能,而是使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自我的永无止境的过程”。○32学生应对自己的探索求知负责任,“知识必须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只能被唤醒,而不象转让货物。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认识,就会重新记忆起仿佛很久以前曾经知道的东西”○33“自我认识,乃是一个人明白他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因此,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因为整个生活是汇集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34总之,“正确地教育学生,是帮助他了解他自身的整体过程,因为惟有以完整的心灵融入日常的行动中,这时才会出现智慧,才会有内心的改造”○35离开了自我教育,学生的灵魂得不到觉醒,精神境界得不到提升。

  

  注释:

  ①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5○17○18○19○20○21○24○25○26○30○32○33 [经]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3. 5. 1. 4. 30. 35. 35-36. 1-2. 92. 1. 92. 92-93. 5. 11. 12. 19. 10. 11. 4. 44. 44. 32. 8. 10.

  ② 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8.

  ○14 熊伟主编•存在主义哲学资料(上卷)[C]. 商务印书馆1997,718-719.

  ○16 金生宏•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26-127.

  ○22 李峻、刘玉杰•教育的本真:自由的生成与精神唤醒——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解读[J].大学教育科学,2007(4).18.

  ○23 池田大作、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61.

  ○27 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4.

  ○28 ○29 荀振芳•教育:对生命本原的追问与超越——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述评[J]. 大学教育科学,2004(2)83.

  ○3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0.

  ○34 ○35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15.47.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尔斯  尔斯词条  教育观  教育观词条  黎明  黎明词条  启示  启示词条  当代  当代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