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朱善璐:大学,有精神方成气象

  

  朱善璐

  中共党员,1983年7月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教授。曾任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2011年8月,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开栏的话

  

  有诗人说,“世间很少有事物能比大学更美。”

  大学之美,美在文化的充沛与丰盈。只要它存在,人类那颗被引导去从事探索的自由心灵便会持续带来智慧;大学之美,美在品格独立与追求卓越。只要它存在,人类追求高洁内省与创新进步的步伐就永远不会停止。

  从本期开始,文教周刊开设《大学·问道》专栏。通过记者与大学书记、校长的对话,展示高校对于“大学之道”的实践与思考,分享育人之道、为师之道、治校之道,旨在为中国大学提高教育质量分享体会,启迪思考。

  “真是一块圣地。数十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于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

  这段话摘自《精神的魅力》。这是一本掩卷后可引发阅读者对北大精神与当代大学精神深深思考的书。

  何为“大学精神”?坚守“大学精神”的必要性是什么?这是在“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争取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号角吹响之后,每位大学领航者需要思考的命题。

  记者专访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共同探讨“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

  

  记者:有人说,作为文化教育机构,大学具有与生俱来的传承和创新文化的能力与使命。您如何看待?

  朱善璐:大学是文明的殿堂,以文明的方式传达文明的理念、文明的知识,培育文明的人。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大学文化的根本。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如果说有这样的机构以深刻方式影响了人类的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我想,至少应该有大学

  人类的发展史已经证明,大学可以非常深刻、持久、稳定地影响人类社会,这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化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相关的。因为,人自身的发展本质上是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能够更加深刻地影响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而大学,正是产生文化与思想的圣地。

  记者:您认为,何为“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又是如何积淀并传播的?

  朱善璐:大学,本质上是文化机构,是传播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地方。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文化,而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大学精神的形成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以开放的胸怀,长期积淀而成的。体现在大学的办学价值追求、办学理想、办学信念、办学方针与办学主张。经由教师、管理者等大学的实践主体一起来创造,通过大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来实现价值。

  百年、千年,大学精神传承不息、薪火不断,是因为大学精神对于人的影响是持久绵长的。人们从大学走出之后,走上工作岗位,多年后,可以忘记某些知识点,但是忘记不了基本理念观点、方法论和价值追求的影响,而这正是大学所赋予的,是大学校风、学术传统、学校文化的影响与熏陶所形成的力量,这种力量将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影响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甚至影响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以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文化,不仅“以文化人”,而且能够化国家、化社会、化自然,这正是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能脱离开大学的根本任务,即人的培养来谈大学精神。应当将大学精神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紧密联系起来。谈大学精神,不能脱离开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大学的价值追求、办学理念、风格特点,主张、制度和办法,以及长期积淀形成的大学经验和传统。大学精神往往内化为大学的操守与观念,外化为培养人的实践与大学的社会贡献。长期形成的大学精神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褪色,相反,时间越久,就越根深蒂固、底蕴丰厚。

  

  弘扬大学精神需坚守底线与操守

  

  记者:当下,一些大学出现了某些与“大学精神”相背离的现象,如学术失范、大学功利化倾向,您如何评价,该如何矫正?

  朱善璐:应当看到,当前我国重视教育、重视大学的风气是前所未有的。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必将促进大学实现跨越发展。按照什么样的指导思想与价值理念来建设大学,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指明了方向。

  但是,在看到大学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大学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办学指导思想和方针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大学里存在的浮躁、浮华、浮夸等现象。如学术造假、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等等,偏离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偏离了大学应有的精神与文化,令人忧虑。我们常说,板凳要坐十年冷。可是沉下心来坐冷板凳3—5年的又有多少?这些现象侵蚀着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也侵蚀着大学精神

  这就要求我们,在融入世界大舞台之后的国际化大背景下,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坚守大学精神,坚守大学的价值追求、办学理想与优秀传统。大学要始终坚守与追求进步的、向上的文化。坚守价值理念和操守至少必须守住底线。

  记者:从您的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

  朱善璐:是的,大学要坚持育人为本,就必须具有一种使命感,为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奋斗,为百姓的幸福奋斗。要有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百姓服务的精神大学的管理者与教师越是急功近利,越是跟着金钱走,追求蝇头小利,大学就越难秉持价值与操守,这其实也是对大学精神的背离。

  现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观念、思潮。大学应当保持应有的清醒与理性,不能跟风,不能盲从,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大学应当坚持育人的目标不动摇,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现在,一些学生只看到“小我”,而缺乏“大我”意识,迫切需要大学引导他们树立起公共服务精神。这种公共服务精神也是一种“大学精神”。如果这种精神没有培养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的使命就没有完成。

  

  大学应追求进步,开风尚之先

  

  记者:北大强调“爱国进步”,如何从这个角度阐释大学精神

  朱善璐:大学的本质决定着,大学永远是追求进步的地方。大学应当带领学生与教师,不断追求新的进步,不断向上发展,这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内涵,应当世代不息。如今,大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冷静反思,我们是否在带领着师生追求进步,追求高尚,追求卓越?是在进步、是停滞、还是退步?

  对于北大来说,我们还要坚持“开风尚之先”,发挥大学的引领功能,引领科学,引领思想,引领风气,引领学术,引领制度创新,引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文化建设,要集中精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建设,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一方面,我们应当营造一个思想解放、学术自由的环境,使理论创新的成果不断涌现;同时应当及时发现教师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弘扬高尚师德,使王选、孟二冬式的优秀教师不断涌现出来。这就需要根据北京大学实际,做好示范引领。

  记者:在您谈到的以上几点之外,秉持“大学精神”还需要坚持什么?

  朱善璐:大学还要有科学与民主的精神。蔡元培先生主政北大时,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包”;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对于大学来说,还要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学术自由的精神追求和勇于创新探索的精神与文化传统,创新精神不可或缺。失去了创造精神大学就很难成为“人类文明之光”。创新离不开一个兼容并蓄、包容宽松的氛围。大学里应当鼓励争论、争鸣,鼓励思想观点碰撞。争议,只要不是有害的,都是好事;碰撞,从文化角度看是先进的,应当提倡。大学必须坚持自己的操守,该坚持的一定要坚持,同时大学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变革,决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固守传统。要在坚持优秀传统的过程中变革,在变革中坚持大学操守,使“大学精神”在历史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的过程中,越来越丰满,越来越丰富。

  记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国家的战略任务,北京大学肩负着重要使命。实现这一目标,北大如何理解、坚守“大学精神”?

  朱善璐:对于一向“敢为天下先”的北京大学来说,大学精神至关重要。在北大已形成这样的共识: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要用大学精神引导北大人,时时处处发挥北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等学校,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时间已经非常紧迫。北大一定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北大风格的高等学府,以先进文化和崇高的大学精神引领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同时,北京大学要肩负起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实践,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开放的姿态,执着的努力,不仅跻身一流大学行列,而且要在2048年即建校150周年之际,与民族复兴的步伐相呼应,走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谱写中国高等教育新的篇章。

  

  作者:赵婀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朱善璐:大学,有精神方成气象  方成  方成词条  朱善璐  朱善璐词条  气象  气象词条  精神  精神词条  大学  大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