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陶东风:我看高校教师收入差距

  

  因为阿忆的一篇博文,高校教师收入问题成为公众话题。人们关心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高校教师收入差距正在加大。

  中国高校教师收入水平是在90开年代开始有明显提高的,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高校教师内部比较明显的收入差距。首先必须指出的是,我认为目前大学教师的整体收入水平并没有高到不合理的程度,月收入超过万元者绝非多数。无论是和解放前比,还是和港台地区或西方国家比都是如此。即便和改革开放前比也是如此(改革开放前的教师虽然是政治上的“臭老九”,但在收入上却是“香老三”)。所以,我觉得值得议论的是高校教师内部的收入差距问题。有人笼统地认为:“教师内部的收入呈现苦乐不均的状态,实际上也是教育发展内部失衡的映照。”这种观点我不能苟同,因为我们不能回到平均主义(一种真正的不平等)。我认为真正要反思的收入差距是怎么加大的。

  90年代高等学校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最重要的是恐怕就是工资制度的改革。这里说的“工资”主要不是国家统一发放的工资(或曰“国拨工资”,这部分工资的差距并不大),而是此外名目繁多的津贴工资和所谓的“灰色收入”。

  高校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吸引人才或留住人才,其动力是我国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和强调的人才强国和人才强校政策。为此,很多高校都实行了教师岗位和津贴工资的分级制度,把教师的岗位津贴分为不同的档次(三、四档至八、九档不等),每档之间拉开差距,最高一档和最低一档的差距相当可观。还有一些学校为了刺激科研,制定了科研著作和论文的奖励制度。这是造成高校内部教师收入差距的最重要的制度性原因,其最显著的结果就是打破了教师收入的平均主义。对此,我基本上持肯定态度。因为创新能力是国家和学校发展的基本动力,人才是国家和学校的最重要财富,对那些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教学科研成就杰出的人才予以收入上的倾斜,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公平合理的,因为那些拿高津贴的教师基本上也是那些在科研和教学上付出最多、成就最卓著的教师,否则他们不可能进入高档次,即使进入了也难以维持。就笔者所见,这些人拿的钱虽然远远多于一般教师,但其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也同样如此。在此必须纠正一个观念上的偏差:人民教师不应该计较收入。现在越来越清楚的是:知识分子,包括教授,要做到安贫乐道是很困难的,对他们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是不应该的。很多网友在评论高校教师收入差距问题时依然祭起“教书育人”者须“重义轻利”的道德大旗,这在客观上没有作用,在主观上反诉诸己恐怕也难以做到。

  但是,总体上肯定因鼓励拔尖人才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并不意味着对于完全无视其中已经存在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是学校制定的档次标准是否合理,制定的程序是否公正、民主、透明。比如大学高层领导以及其他行政人员的津贴档次应该如何制定?他们的津贴档次应该如何挂靠教师的档次?津贴的分级标准应该经哪些些必须的程序?这是需要认真论证的。这里我只能谈两个原则。第一是必须做到程序公正。收入档次的制定应该在广泛听取全体教职工、特别是教授会意见的基础上民主产生,而不是由某些学校主要领导事先制定,然后走过场一样在教师大会上“通过”。不能有任何暗箱操作。所有档次的划分以及划分的标准必须公开接受全体教师的质疑。这点虽然在道理上很明白,但是实际上很多学校很难做到,原因很简单,有权力制定档次标准的人常常并不是教学和研究上最强的人。笔者就知道绝大多数大学的津贴档次的制定权主要是控制在校党政最高领导手中,其中最具有戏剧性的差别是党政一把手的津贴制定。在这个问题上学校和学校之间差别很大。比如有些学校的校长和党委书记拿全校最高的津贴,和院士一个标准(虽然他们自己并不院士,有些甚至教授也不是)。而在有些学校,院士的津贴远在党政一把手之上,在我兼职的湖州师范学院,连博导(还是在外校兼职的博导)的津贴都在校长之上。可见,对于党政领导到底应该拿哪一档津贴、相当于哪一级的专家,各学校的领导们自己也奋起很大。第二,必须明确大学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行政人员,这是由大学的特殊性质决定的。大学是创造和传授知识的地方,除了个别兼任教师和行政的情况外,大多数行政人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虽然他们的其他能力可能远远超过教师),因此,档次的制定必须明确向教师倾斜。这是大学的游戏规则,不服者可以另谋高枝。

  造成收入差距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大学都有一些特殊的奖励措施,对优秀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基于反对平均主义的原则,这个措施同样无可非议。但可以讨论的是:如何认定科研成果的质量?什么样的论文是优秀论文?目前我知道的大多数大学的做法是:对所谓“核心”或“权威核心”刊物的文章,以及获得政府大奖的成果予以重奖,而什么样的刊物是“核心”和“权威核心”,什么样的奖是政府大奖各个大学大多有明确规定。问题是:这种所谓的“核心”和“权威核心”的认定还远远没有摆脱权力本位和官本位的恶劣传统,甚至完全是按照刊物或颁奖单位的行政级别制定的。这种方法看起来方便,可操作性强,但明显违背了学术的自身规则。权威刊物上的劣质文章就象一般刊物上的优秀文章一样多。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你说的虽然有道理但是却不好操作,谁都认为老子文章天下第一。非常正确。所以我不主张完全废除一些硬性的指标,而是主张增加一些同样是硬性的指标。比如一篇文章的被引用率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电子检索系统如此发达的今天,统计被引用率并不困难)。如果一篇在权威刊物发表的文章完全没有人引用,而另外一篇在一般刊物发表的文章却被反复引用,产生了巨大影响,你说哪篇文章更加值得奖励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陶东风:我看高校教师收入差距  东风  东风词条  差距  差距词条  收入  收入词条  高校  高校词条  教师  教师词条  
教育理论

 陈望衡:当代美育三歧途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曾出现一股“美育热”。那时的美育,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大体上方向对:以美引真、育真;以美引善、育善。总的说是在真善美道上走。现在,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