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王立宗:京剧进课堂的忧思

  

  教育部将京剧纳入中小学音乐课程,舆论哗然,弹者居多。我则以为领导是出于一片好心,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让中小学生接触和了解一下也未尝不可,推广京剧总比推广教育产业化抬高学费要好吧?

  然而,好事归好事,能否达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目的,又着实令人担忧。

  首先,拿出来“传承”的一定要是公认的最优秀的民族文化,一定要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此次推荐的京剧曲目大多是文革中的样板戏,这些样板戏作为阶级斗争年代的产物,宣扬的是阶级仇恨、民族对抗、暴力斗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价值观和当今社会的和谐主旋律极不协调。把它们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强制性地安排进入中小学课堂,是欠妥的。如果贫困家庭的孩子学了样板戏,看到富有阶层就“仇恨的种子要发芽”,那社会岂不是又要发生动荡?如果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学了样板戏,“提起敌寇心肺炸”,动不动要去外国使领馆扔砖头,那岂不是给政府添乱?

  样板戏不适合孩子们唱,那传统京剧总该算优秀民族文化,让他们只唱传统京剧应该可以吧?我的看法是不能一概而论,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要区分香花和毒草。传统京剧中有一些抒发爱国情怀、描述田园景色、歌颂美好爱情的华章,是可以推荐给学生们唱的,如《正气歌》中文天祥的唱词:“破巨浪,万里航,拨雾瘴,冲天翔。不惜此身保家邦,争一个雨霖再降,山河重光!”《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翔。”《李清照》中李清照的唱词:“一枝花凝晨露盈盈绽放,娇怯怯意融融羞染霞光。心花儿好似这春花一样,与明诚结伉俪意酣情长。”这些唱段,语言优美,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既可让学生学到地道的京剧,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水平。

  但是,京剧中像这样的唱段并不多,它毕竟孕育和形成于清代的皇宫,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即“三纲”、“五常”、“五伦”、“四维”和“八德”。这些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大多已经过时,根本不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也无法转换成现代文明。它们就像鬼魂附体一样附着在京剧的唱段中,使京剧从头到脚都渗透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毒素,沉醉其中的人很容易在咿咿呀呀中迷失自我,成为封建专制主义的俘虏。我手头有一本1987年出版的《京剧大观》,里面介绍了200多部传统京剧的剧情,收集了它们的主要唱段唱词,我翻阅了半天,找不到一篇与封建专制主义完全无涉的剧目和唱段。随便一翻,不是“秉忠心食君禄报王恩”,就是“想当年在皇宫何等安好”,不是“四起八拜谢皇娘”,就是“汉帝玄孙一脉留”。学生学唱传统京剧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这些唱词,如果他们通过接触病毒能产生免疫力,认识到封建专制主义的危害,那当然是幸事,但如果受其影响而醉心于皇权或甘当奴才,那岂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既然如此,那京剧就不要让孩子们学习了?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只是说,发文件让京剧进课堂欠妥当。我认为,弘扬京剧国粹,传承民族文化,最好是顺其自然,谁喜欢谁就去听去唱,谁不喜欢也不必强求。其实,我们根本用不着担心京剧的消亡,13亿人口的国家,总会有一些人热爱它,维护它,发展它。最新的例子,广州47中的女生邓迪心,去年7月就开始自发地学京剧,后来在学校成立戏剧社,第一次招生就有300多人报名,在校园刮起了一股“京剧热”。再说我吧,也是个京剧迷,从小喜欢京剧,现在几乎每天听,要么在公交车上用MP3听,要么在家里关上门自个听,也向人宣传京剧,但从不强迫别人听和唱。我欣赏的是京剧的音乐,绝不是那些唱词。我早就有了免疫力,那些毒素已经对我不起作用。说句不谦虚的话,像我这样对京剧中的毒素保持警惕性和具有免疫力的人并不是很多。所以,让孩子们学京剧又不给他们讲明京剧的副作用,是绝对不可取的。

  最后说几句与主题似乎无关的话:与其让京剧进课堂,不如让公民教育进课堂。引导孩子们做现代公民,既懂得履行义务,又知道维护权利,这才是教育部门应该下大力推进的工作。

  “必须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王立宗:京剧进课堂的忧思  忧思  忧思词条  京剧  京剧词条  课堂  课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