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王海光:官帽与“名师”

  

  据《长江日报》等媒体近日披露,在今年教育部刚刚评选出的百名高等院校教学名师中,担任各种行政职务的占到了九成,其中有校级行政职务的占到了两成,没有任何官帽的纯粹教师只占有一成。对这个评选结果,无论业内还是业外,无不瞠目咂舌,议论纷纭,多有教育行政化和官本位的讥评。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奖项是教育部在2003年开始设置的。主要奖励对象是在高等院校长期从事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目的是鼓励在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当年有100位长期在普通高校从事本科教学,而且主要是基础课教学的教师获此殊荣。从2007年开始,该奖由三年一评改为每年一评,今年是第五届。迄今已评选出500位高校教学“名师”。就今年的评选情况而言,“官”与“师”的比例如此悬殊,是否已经有违于设置该奖的初衷呢?如果有那位有心人能够把历届评选的“名师”,都进行一番“官”“学”背景的调查,考察一下历届获奖“名师”中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纯职业教师所占比例的变化,应是很能说明一些问题的。从高校教育行政化的基本发展态势来看,基本可以断言,这无疑会是一个纯职业教师比例逐步递减的曲线。

  笔者并无意对本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者的教学效果和学术水平说长道短,宁可相信大多数还是深受学生爱戴的“名师”。在今年的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获奖者中,就有笔者的同学和熟悉的人。有的也有行政职务,但确是学养深厚、严肃正直的学者。虽然也有网友爆料,有个别候选人几乎十年没有开过一门本科生课者。但正如大家所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多少滥竽充数者,而是说明了一个高校教育的导向问题。

  中国社会历来重视教育,有着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发达、知识爆炸的社会,大学教育的独立性更是不言自明的常识。过去说“学而优则仕”,原本是前现代化国家社会分工不发达的景象,读书人的前程唯有入仕做官一途。在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现代国家,社会分工发达,“学而优则仕”早已为“学而优者师”、“学而优者商”所取代。所以,应该是社会越发展,教师地位越重要才是正理。本次的评选“名师”活动,纯粹教师仅仅占到一成,这不能不说是教育机构行政化的利益指向,已与我们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职业分途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背离。

  从现代社会职业分途的道理讲,官员与教授的职业换位是经常的事情。固然有专心学术无意仕途的学者,也有大学教授出任政府内阁公职的,亦有卸任公职后重返大学讲堂的。但这些俱是在官言官,在学言学,各念各的经,鲜有亦官亦学的,更无以官取学的。官员既是行政权威、又是知识权威,横跨两头,里外通吃。这种两栖动物的情况,只有在官本位的体制下才会发生,是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一种特殊现象。而官本位现象发生在学校中,更是有着教育行政化体制的特殊性。

  高校中的行政职务,如果从职业功能上认真计较起来,大致都应属于职员系列,是为教授和教学服务的工作,并非国家公职意义上的“官”。但高校的官本位风气并不亚于社会,学术殿堂也充满了官府的等级气息,连专为一线教师设的奖项,都成为各种行政职务的禁脔。这不是一个观念问题,实是利益使然。只搞业务,不搞关系,没有行政上一官半职,是很难争取到资源的。“无官一身轻”在今天的解读,绝不是清高的自诩,而是无足轻重的贬词。笔者曾有一旧相识,已是教授博导,还是一心要谋求单位的行政职务。问及原因,此君的回答倒也坦率,“当官不受欺负”。正由于学校仍是行政主导,行政领导掌握着教育资源、学术资源的分配权力,也就怨不得人们趋之若鹜地要跻身行政了。

  本届高校“名师”奖,“官”“学”比例如此悬殊,折射出的是在教育行政化日趋严重情形下的教师地位的尴尬。其中无非有两种情况。一是行政领导侵占了本属是一线教师的资源;二是教学一线优秀教师大量转入了行政系列。第一种情况,不能说没有的可能,但有,也只是个别少数。更多的应还是“名师”戴官帽的情况。在教学和学术上已有了一定基础,又去担任了一定的行政职务,这种情况应是多数。在当前的情况下,让教研人员担任某些行政职务,往往被认为是对教学和学术的一种认可和奖励。而只要担任了某些行政职务,就能够争取到更多利益资源,其实际好处要大大多于纯粹搞业务的人。这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事实。

  在上世纪80年代,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再三呼吁,要求取消他们的行政和社会兼职,让他们能够专注于自己的专业研究。现在,这种迂阔的声音早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人们对有行政和社会兼职不仅不再厌烦,而且还津津有味、乐此不疲。这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是知识的世俗化结果?还是教育的官本位化使然?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从专业研究的角度说,“术业有专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行政兼职过多,必然会影响专业研究的精进。即使原来在学业上已有小成者,进入行政系统之后,也很难再专注于学业的研究,角色一旦转换,守成已属不易,更不说不上再有多少创新发展。但从个人生存的角度说,高校行政系统不但掌握利益分配,而且掌握学业标准,进入行政系统自然比单打一地搞业务要好得多。这是一个两难选择。更为重要的是,在行政化的教育体制下,袭用的是违背知识规律的数量指标化管理,结果只能带来知识的平质化。而在这种平质化的知识评价体系下,行政领导利用手中资源组织些写手照样也可以硕果累累,优质教育和平质教育很难区别高下,行政职务、人情关系,也就自然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因此,“名师”戴官帽,也就成为一个必然发生的现象了。

  现代化驱动的双轮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这意味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必然是专业化取代官本位,职业化取代行政化的过程。大学教育是最能体现社会专业化水平和职业化程度的地方,什么时候能够有大量不戴官帽的“名师”出现,这也就是我们大学教育有所成功的希望了。

  

  2009-9-19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王海光:官帽与“名师”  海光  海光词条  名师  名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