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压力?在物理学上,压力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是一种物体对另一物体的作用力。在客观世界中,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人类生活中,压力原理常常被利用来制造某种产品或工具,最为典型的是机械生产中的压力机。我们知道,在工业生产中,人们基于统一强度理论,或是出于对生产性能的考虑,或是出于对安全系数的测定,总要对原材料或产成品进行压力极限分析测试,通过高压或损毁的方式测定材料和产品所能承受压力的极限,起到警示作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压力,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表述的。压力不是一种想象出来的疾病,而是人的意识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本能反应,一种条件反射。无论任何事物,承受压力的能力都是有极限的,超出了承受极限,就会对承受体造成损毁或使期望目标贻失,人类及人的精神亦然。
中国的教育,自古有“寓教于乐”的传统,意思是赋予教书育人于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之中,教者乐教,学者乐学。然而,当代中国教育界所发生的一切,都远不是圣人所期望、所追求的境界了。孔孟乃至董仲舒、韩愈他们那个年代,有没有先生(那时不称教师)厌教自杀的,有没有学生厌学跳楼的(那时也没有这么多高楼),已无从考证,我们也无意触及那因压力而伤痕累累的极易过敏的教育神经。但终究,麻木会导致教育这台塑造人类灵魂的机器生锈失灵,有良知的为中国孩子之家长、之老师、之领导的人们,不得不拍案诘问——中国教育:我们还能承受多少压力?
这里,我们选取了学生、家长和教师、校长这样几组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体进行对照分析,从中可以发现,当代中国教育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给社会造成了多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将对现实及未来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
“世界这么美好,我却没有快乐”——学生的压力
(一)大学生的压力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学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的研究表明,我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致使一些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面对问题并进行自我调整。存在于大学生中的诸多压力既是综合性的,又是分阶段的,我们把这种综合性的因素分为三个阶段,可以这样表述:
首先,最为现实的是生活压力,这是初级阶段的自立反应。大学生只是长大了的或正在长大的孩子——结束了紧张的高考,他们并没有过上几天轻松的日子,便迎来了另一种难以适应的压力——独立生活,是他们真正走上社会的开始。这时他们对什么是学有所成,什么是成就事业,并没有过多的考虑,理想只是一个美好的憧憬,摆在他们面前的最为现实的矛盾就是怎么应付一日三餐衣食住行,或者说是生存压力。面对中小学和大学之间存在的差距,会使他们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完全适应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年或至少一个学期时间。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来说,这个时期的压力对他们人生转型期是一段最为艰难的考验。他们既要面对自身,又要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的、学习的和经济的压力。这第一阶段是大学生走向自立人生的真正开始。
其次是学习压力。作为学生,接受知识是天职。与生活压力接踵而来的,便是学习压力。经历着适应期压力的同时,根据专业教程安排的各门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以学分制为标准的大小不一的考试又成为他们必过的一个个关口。还有奖学金、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这些来自不同精神领域的诱惑,成了他们走向成功的高低不等的堡垒,需要他们用心去攻克。
第三是就业压力。中科院社会调查所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应该说,就业压力是大学高年级群体的整体压力的集中反映。随着年龄、知识和社会阅历的增长以及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毕业后的工作、生活安排便成为困扰他们中枢神经的焦点,由此形成的压力让他们寝食不安。不管怎么说,2007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总人数接近500万,有100万左右不能及时就业。对于大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来说,就业压力已远大于当初的高考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压力过早地在这帮孩子本来天真无邪的脸庞上布上了只有成年人才有的愁云,他们渐渐变得老沉了,变得实际了。新增社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实昭示着,大学生们的就业,不仅考量着他们自身的能力,同时也考量着他们父母的实力,考量着他们家庭整体的社会关系。
(二)中小学生的压力
首先是学业及升学压力。学习负担重,科目多,难度大,进度快,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升学的压力主要来自父母的“望子成龙”企求和应试教育的樊篱。上海市徐汇区田林第四小学老师所作的一份显示,小学生不快乐的原因多半来自对自己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学生成绩不理想时,他们最担心的是父母的打骂,学生考试前后的压力以及对分数的过度担心的来源是学生的父母。学生心理咨询的实践也证实,多数考试焦虑的患者在小学阶段常因考试受挫而受到家长的体罚,他们大多数性格内向,过分追求完美。”[1]
其次是学校压力。学校压力集中反映在考试和课业负担上。在学校,考试是评定学生学业优劣的唯一标准。考试的弦,长期紧绷着每个学生的神经,各类考试在对中小学生学习产生督促作用的同时,也对学生造成了挥之不去的压力。浙江省宁波市第三中学的马蝶等6名高一女生自发组织的一次针对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大多数学生表示“学业”即升学、考试这些来自学校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学校的补课,给学生造成的压力不仅仅是心理上的,还对孩子们体力上生理上造成损害。发生在重庆市的百余名初三学生拒绝进校门抗议周末补课事件,充分反映出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
来自老师的压力也是学校压力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老师平时对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和频繁的测验考试,要求过高,严厉的批评,动辄向学生家长状告等,使学生对学校和老师产生恐惧,不信任。
第三是家庭压力。研究表明,造成中小学生压力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中国家长,自发地继承了本民族千百年来“望子成龙”精神传统。这个期望值过高的奢求在对父母形成压力的同时,累及到本来压力就很大的孩子。父母及亲属对学生学习的过度关注和过多的关心照顾,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2000年1月17日,浙江省金华市高二学生徐力,因承受不了母亲的严厉控制和无休止的唠叨,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突然爆发出强烈的反弹力,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知心姐姐”卢勤女士分析认为:“徐母对儿子的看管、监视、打骂,早已把儿子的尊严削磨得荡然无存,逼他一天天地走向毁灭!‘哀莫大于心死’,事实上,徐力的心,已经在杀死母亲之前被自己的母亲杀死了。”
第四是自身压力。自身压力有个人成就目标过高造成的,有心理调适能力薄弱造成的,有竞争压力过重造成的。成绩好的学生总有“别人超过我了怎么办”自我加压心理。年级越高,压力越重。竞争,过早地撞击着孩子们还不成熟的心灵。
在中小学生的压力中,城市和农村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有调查显示: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怕考试,这种怕,主要是因为城市学校的考试过于频繁的缘故,几乎接近“一日三餐”了。”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家长的压力
父母之爱,无私的博大的爱,感天动地的爱。透支的爱,给中国的父母戴上了精神的和物质的双重枷锁:一把是由学生操控的“望子成龙”的枷锁,一把是由学校操控的巨额学费的枷锁。父母说:“再穷不能穷了孩子,再亏不能亏了教育”。
一、直接的压力来自于孩子,来自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担忧。家长们说,他们的压力来自于自己的孩子。“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哪一项也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给孩子报了英语班,报了钢琴班,报了奥数班,还报了围棋班。原本想放假让紧张了一个学期的孩子好好放松放松,但七月学校一放假,校外英语班要强化,于是从周一到周五上午全天上课。……大家都在卯足了劲,要赢在小学、赢在幼儿园、甚至要赢在腹胎中。这不仅是家长的无奈,也是社会的无奈。在这种无奈的背景下,家长与孩子别无选择,只能顺势而动。……很久以来,我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让孩子好好的,没有任何任务地美美地睡上一觉,直到自然醒,但自上学以来,这个愿望始终没有实现过,每天他都是被我‘快点、快点,你还要上课’的叫声惊醒,醒来后,总得睡眼朦胧地对我说:‘妈妈再睡三分钟。’‘不行!’‘再睡一分钟。’他梦里还和我讨价还价着。……电视新闻里曾调侃地说,现在的孩子拉屎也得捧着书看,听着在座观众的笑声,我却笑不起来,因为我的孩子他就是这样的。”[2]
高中生家长焦急的是,“孩子面对的是高考,而我们面对的是即将高考的孩子。我们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焦虑着他们的焦虑,只能以改变自己的方式去帮助他,关心他,爱护他,宽容他,原谅他,适应他。这种想管管不了,想帮帮不上,想放又放不下的感觉,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无可奈何!孩子成绩不好,我们有压力,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孩子成绩一般,我们有压力,够本三线的想,能不能再努力一点,考上本二?够本二线的想,能不能再进一步,考上重点?够本一线的想,能不能再使把劲,冲一下名校?孩子有压力可以朝家长发泄,而我们有压力又能朝谁说呢?”[3]
二、自身的压力——来自对孩子上理想的大学的不自信和对高考残酷性的恐惧。在纪念恢复高考30年的时候,绝大多数当年恢复高考后参加过高考的考生,无论是考上大学的还是没考上大学的,现在都在以家长的身份忙着孩子的高考。人类在螺旋式的发展中又一次唤醒了那一代人对知识的渴望。他们中考上大学的,切身体会到了上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崇高的理想,而且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他们的人生;由于他们成功地逾越了龙门,改变了他们孩子的身世,铺垫了下一代更高的人生起点。没机会上大学的,更希望由孩子能帮他们圆自己失却了的大学梦。他们切身体会着自己曾经的压力,为孩子的处境而紧张,而忧虑。湖北省武汉市粮道街中学曾组织过一个由十余名学生及其家长参加,以“中学生,你的压力有多大?”为主题的对话会。家长坦言,面对孩子,他们的压力不小。有的家长在抱怨:“社会上不少声音总把孩子的负担归结为家长的原因,但是对于家长们的压力,又有谁为我们减压呢?” 一位学生的母亲说:“今天是谈孩子的压力,但是家长的压力比孩子还大,因为孩子毕竟还小。我儿子的年龄在班上同学中偏小,因此我才这么担心他今后不出众,也才会同时让儿子上五个培优班。儿子有时恨我,这我知道,有时看到他偷偷写在纸条上发泄的条子,看得我心里难受。”一位父亲更感责任重大,“从初一开始,就陪着儿子一起,每天跟着课本的进度辅导孩子。此外,我还要干自己的工作,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
三、现实社会的压力——高额学费。
2006年11月,北京某大学贫困生田世涛因欠学费压力巨大,在临毕业前失踪。田世涛在校期间曾摆夜摊赚钱维持生活。《京华时报》记者对此事件作了追踪报道:“田家空旷的院内,长着荒草,堆满玉米秸。一间十多平方米大的房子,是院内的唯一建筑物。屋里摆着两张木床,没有板凳,仅有的一个小桌上放着一台电视。田纪元(田世涛的父亲)说,他有3个儿子,过去一家5口挤在这间狭小的屋子里,3个儿子睡一张床,他跟老伴睡一张床。……田纪元说,家里靠他跟老伴种着几亩地、养些羊、额外种些杏树来维持生活,每年的收入1000多元。田世涛上大学后,除了第一年家里凑钱给他交了学费外,此后他没再向家里要过一分钱。他自己打工赚钱,送报纸,在餐馆当小工,好多活都干过 。” [4]
2006年3月的“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教育收费问题表示了高度关注,不少代表委员为此提交了书面建议和提案,呼吁教育部门尽早制定有效措施来遏制这种现象,让普通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全国政协委员王宗光先生算了一笔账,“在世界范围内,学费绝对数字最高的是日本,为每人每年8930英镑,折合人民币11万元,但对照日本的人均GDP来看,为中国的31倍,仅相当于在中国每人每年付3550元的学费,且国外有多种奖助学金的配套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家庭负担,在美国,一个普通家庭都可以读得起哈佛。”王委员曾根据网上对京沪两地家庭对学费看法的调查做了统计:64%的居民家庭认为目前对大学生的收费太高了,33%的家庭认为供养一名大学生是很困难的事,37%的家庭认为可以勉强供养,仅7.5%的家庭认为5000以上的学费可以承受。王委员的结论是“中国是全世界承担学费压力最重的国家。
”“政府垄断了教育资源,却承受不了社会对教育的大量需求,所以导致了大学向学生提高收费”[5]。
2006年8月24日,《中国青年报》对重庆高中大幅调高学费一事做了报道,该市大幅度调高高中学费,调整涨幅达105%,一个重点高中学生一个学期的学费将超过当地一名低保者5个月的收入。令学生和家长不解的是,一些中小学利用节假日违规给学生补课,补课就补课,收费就收费,补课要结束了,收费标准一直迟迟不说。每个人都要补课,而且补课结束才来收钱。这里的玄机是学校在等待着收费的最佳时机,收早了不行,怕有人举报,上面来查,收晚了也不行,怕情况有变化,收不到了。我们的教育,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早已失去了她应有的博爱、神圣和崇高。
2005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陈杰先生的提案中列举了一组调查数据,反映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在对部分省份160多所中小学的2000多名教师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48%,比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发病率(20%)高了一倍多! 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着较大压力。陈杰说,“部分教师工作繁重,工作量大,学校之间、同事之间的竞争激烈;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家长对教师的期望过高;长期接触未成熟的青少年,与社会交往太少等,都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杭州市教科所对市区30所学校近20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
工作压力是由于劳动负荷过大所导致的一种精神负担。这种负担笼罩着中国教师的全部生活。北京教科院基教所开展的一项针对北京中小学教师的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每周教学任务超过20课时的教师占84.23%;大学教师也由于工作压力大导致亚健康。一项对19所高校8000多名教师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学教师中身体健康者只占10.4%,亚健康占45.55%,前临床状态占23.63%,疾病状态占20.42%。一半以上的大学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过度的工作导致教师睡眠不足。还有54.4%的教师经常在双休日加班。轻轻松松过双休日对许多教师来说只是一种奢望。
薪酬较低导致的家庭经济负担压力,是教师感到不轻松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几年虽然国家加大了教育投入,使教师生存的环境有了改善,但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而言,是滞后的,使教师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6]。
农村中小学教师经济压力尤为明显。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全国各地均存在着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现象。本来收入就仅够养家糊口的教师,更频添了精神压力。据报道,河南省有一个乡政府截留、挪用了170多名教师的工资,为应付上级调查,让拿不到工资的教师作伪证,说他们按时拿到了工资。乡领导竟然认为财政核拨给教师的工资是省里发给乡里的救济款。
有的地方将教师的奖金与所带班级学生考试成绩挂钩,致使教师的经济压力转换成了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一些综合性因素对教师造成的压力也是不可低估的。比如学校内部激烈应试考评导致的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紧张,由职称评定导致的焦急情绪,由自我发展、继续教育与培训渠道不畅造成的恐慌情绪,由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导致的危机感,由健康原因导致的心理不适等。
教师的压力往往不仅仅表现在工作上。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教师都是一个有责任、有理想的群体。“从表面上看,教师压力往往表现为个体所承受的负荷。但实质反映的是教师个体的生活理想和追求,反映了教师个体选择的生活方式。事实上,一个教师要想有所成就、达到辉煌,就必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经受比一般人更大的生理和精神压力。”[7]
“敬业而不乐业”——校长的压力
这里所说的校长,主要是指各类公办学校的负责人。在中国教育界,“校长”是个什么社会角色?在法律上这个职务是怎么定位的?校长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实是很含混的。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学校的权利义务作了较为详尽明确的规定,而对校长,只是这样提到:“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必须由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定居、并具备国家规定任职条件的公民担任,其任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8]。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学生、学校、教师和教育教学等都分别设立章节对校长作了具体规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9]两部重要的国家教育法律,对于校长,除了对其任职条件和任免权限有明确要求外,其他的一切权利义务,就只能听任有权任命他的行政领导来赋予了。我们在这样的法定前提下探讨校长的压力,思路会更清晰一些。
那么,校长的压力来自哪里呢?校长的社会角色含混不清,工作责任无边无垠。校长的超负荷工作压力与教师的超负荷压力具有共性。但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校长的压力又有其个性。
赵洪涛先生所作《中小学校长职业压力分析及对策》的调查报告对此作了较为客观准确的分析。报告主要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认为外部压力主要包括应付社会关系、上级频繁检查和开会、办学经费问题、办学自主权制约、校长选拔机制问题、评价制度不完善、校长责任不明确等。内部压力的焦点在高考与素质教育两难之间。首当其冲的是升学率。升学率不但关系到学生的生存,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没有学生,学校就要关门,教师就要下岗。最现实的办法就是狠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升学率,等危机到来的时候,可以“以质量取胜”,“以升学率制胜”。这种升学率的压力让众多校长喘不过气来。[10]
有人说,大学校长最大的压力在于大学排行榜。这一说法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但把大学校长的压力表面化了。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先生也肯定,“客观上大学压力非常大,各种评估,容易让人急功近利,浮躁。”笔者由于学识、能力和资历的缘故,没机会做过大学管理工作,但从目前大学的处境,能感受到,大学校长的日子比中小学校长们也好过不到哪儿去。尤其是扩招后带来的债务压力,毕业生就业压力等等;在其他方面,内部压力也好,外部压力也罢,凡是中小学校长有的压力,大学校长也都程度不同的存在。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同在一片阳光下,太阳照着你的时候,同样会照着他。只是大学出现问题负面影响大,事关全局,国家会及时个案处理罢了。相比起来,办学层次高是大学校长们减压的独特优势。
校长们“敬业而不乐业”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压力因素是主要的。有调查表明,在职的中小学校长中,有15%以上的,并不是自愿要当校长的,他们当校长本身就有一些外在的压力因素,比如责任压力、公德压力等。压力影响了校长的健康和寿命。近年来,校长英年早逝的报道时有所闻,分析原因,都和他们长期承受的巨大工作压力有关。
其实,诸多压力中,校长压力的核心在于办学自主权的缺失。《中国人大网》有一篇《高等学校享有哪些办学自主权?》的短文,对办学自主权的几个方面作了界定,大体包括:招生自主权;设置和调整学科及专业的自主权;教学自主权;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自主权;开展对境外科技文化交流的自主权;进行内部机构设置、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及调整津贴和工资分配的自主权;财产管理和使用的自主权等七个方面。[11]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构,这些权力是最高权力机构赋予大学校长的,校长们不应该有这方面的压力。如果没有充分行使这些权力,那只能说明你是不称职的。校长认为自己的官帽有多大,他的工作压力就会有多大。
缓解压力其实就是一个适应环境的过程。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先生曾说,“做大学校长是项美妙的事业”。他认为,“大学校长是一个需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去做的事业,如果你还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带研究生、搞研究成果,那就是与校长的‘大学工作’背道而驰,除了不明职责地忙个焦头烂额,没任何美妙可言。”当然,这仅仅是美国人做校长的一种态度和方法而已。
分析总结发现,教学质量、升学考试、劳动就业、教育公平等,是为“共性压力”;高额学费、作业负担、专业成就等,是为“个性压力”。
在这诸多压力因素中,校长、教师和家长,他们既是受压者,又是施压者;受压,一方面是出于一种责任,要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另方面,是出于一种无奈,是来自外部社会的各种压力的驱使,不得已而为之。施压,也是一种责任和无奈。真正被动承受压力的,就是学生,是我们的这代未成人的和即将成人的孩子们。
如何减压,是我们的政府和整个社会要认真考虑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颖:《小学四年级学生考试压力的现状调查》,《徐汇教育信息网》,2003年12月29日;
[2]《新德育教育网》:《一位家长给老师的信》,2007年5月;
[3]《百灵网》:《高三家长:面对高考我们压力不小》,2007年4月28日 ;
[4]《京华时报》2006年11月16日《贫困大学生临近毕业突然消失 曾摆摊谋生》,记者 陈荞;
[5]《中国青年报》:《2006两会聚焦》;
[6]刘敏:《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压力调查文章调查》,《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0条;
[9](《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26条;
[10]赵洪涛:《中小学校长职业压力分析及对策》,《中国教师》2005年第8期;
[11]据《中国人大网》:《高等学校享有哪些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