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教育的“硕果”?——令人唏嘘不已的“人造神童”

  

  笔者很想找机会亲口问一声:一个吃口苹果都要“学”上一番的幼儿,到底被抹去了多少童年的金色?

  

  时下图书市场虽然低迷,但亲子教育的“硕果”却委实不少,“小鬼当家”连冒“新芽”,且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先有8岁小子重编《西游记》,后有6岁幼童“创作”《流浪记》,而今,又出现了年仅4岁的“神童诗人”,“作家”年龄段急转直下,可谓——没有最小,只有更小。

  

  3月25日的《长江日报》以很大篇幅就这位4岁“神童”进行了专访报道,题为《“神童”是怎样炼成的》。通览全文,方知这位名曰“非凡”的小女孩3岁时还“并无过人之处”,为什么到4岁时忽地就成为“神童”,并在家里专门设立了“小非凡教育中心”了呢?原来这全仰赖其父开始“启蒙”。而其父最常用的“启蒙方式”,就是强化“因势利导”,无论孩子想玩还是想吃,都必须先“学习”一番,甚至到餐馆吃饭,孩子不背好菜单就干脆全家都陪着孩子饿上一顿。如此用心良苦地大力人造“神童”,读来真令人唏嘘不已!

  

  至于其取得的所谓神奇,据称,小非凡已立志“出诗集”。看来热衷“卖点”的出版商不愁“奇货可居”矣!而我对这样的“奇货”是从不敢当做“文学”的一部分的。为避免先入为主,我曾耐心读过8岁“小作家”重编的《西游记》,掩卷之后,禁不住仰天长叹——难道我中华文坛真无人矣?非要用懵懂儿童编出“玉皇大帝使手机”的故事来充儿童文学的数吗?

  

  以成人宽容眼光视之,几岁孩童写成那样已属不易。如果自娱自乐,我亦夸赞不已。然而,如今是变成印刷品,用几岁孩童的如此想像力去“启迪”全体少儿的智慧,我只能哭笑不得。什么叫爱迪生式的创造力?什么叫“伤仲永”式的热闹?孩子当然不好分清,可为什么大人也渐成迷糊之状?岂有将简单的热闹视为启迪少儿心灵智慧的道理?为什么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活跃在《少年文艺》上的作家多为成年人?难道是因为他们的智力不及普通成年人吗?非也!正是因为有了那么一批洞悉少儿心灵、功力深厚的作家,《少年文艺》才影响了80年代那整整一代少儿。这难道是简单热闹便做得来的事吗?

  

  当今文坛之所以低迷,并不因缺少热闹,而是缺少深邃与厚重。“小鬼神童”其实无可指责,他们的意志有时并不完全受他们自己支配,他们或许只知如何“取悦”大人,而不敢在乎自己的兴趣与欢乐。

  

  每个家长,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本来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是,任何一位父母,也并不享有以孩子为“标本”的权力!为什么我们的些许家长如此迷恋制造“神童”,为什么有些媒体不遗余力地为“躁动”鸣锣开道?有谁来问一问昔日“神童”今安在?拔苗助长的“速成”是否为了赶上急功近利的末班车?

  

  笔者很想在一个无拘无束的场合(决非造作的综艺电视上)亲口问问这位4岁小朋友——她的“强化”童年有几许快乐、几分烂漫?一个吃口苹果都要“学”上一番的幼童,到底被抹去了多少童年的金色?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神童  神童词条  硕果  硕果词条  唏嘘  唏嘘词条  人造  人造词条  不已  不已词条  
教育理论

 王文礼:迷茫的大学

   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指提供教学、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也是思想、文化的发源地。按理说,大学是最不应该迷茫的,因为它是有理想的,它的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