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马克鲍尔莱因:必须遏止泡沫学术的泛滥

  

  马克•鲍尔莱因 等著 吴万伟 译

  

  迈克尔•格林伍德(Michael Glenwood)为《高等教育记事》所作。

  

  众所周知,科研对一个国家的财富、繁荣和安全来说不可或缺。但在有关科研价值的众多讨论中,人们很少听到发表的研究成果有多少是最好的。实际上,尽管在科研遭受经济问题,面临资金短缺的困难时期,人们有很多抱怨,但不应该忘记的事实是过去几十年里科研成果和发现的产量有大幅度增长。只要想想期刊数量的惊人增长就明白了。迈克尔•玛贝(Michael Mabe)用《乌利希期刊指南数据库》显示“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数每年以3.26%的速度增长(也就是每20年翻一番)。其主要原因是科研人数的增长。

  许多人认为这种快速增长是健康的标志。他们强调过去一些年科研上的重大发现和突破。他们还注意到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对全世界研究型大学的排行榜中,前十名大学美国就占了六名。发表的科研成果越多,说明发现越多,新知识越多,创新能力越强。

  但愿这些说法都是真的。

  虽然精彩的不断进步的科研成果不时出现,但最近几十年也充斥着大量冗余的、琐碎的、劣质的科研,它们占据了期刊和专著的大部分版面。请想想20年前《科学》的引用率。在4500家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中只有45%的论文发表后的第一个五年内被引用过。最近一些年,这个数字进一步下滑。彼得•亚克索(Péter Jacsó)在《在线信息述评》2009年的文章中说,从2002年到2006年这个阶段,在顶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中(不包括人文科学)被引用的文章只有40.6%。

  结果,这些日益泛滥的低引用率论文不是为众多学科贡献新知识,而是仅仅增加了需要评述的文字和数字的数量。即使被人阅读,这些被引用的论文似乎多数没有包含有用的信息。被忽略的科研成果像雪崩一样泛滥对学术界整体产生深远的破坏性影响。这些没有被引用的论文不仅需要多年的现场研究、实验室研究、图书馆研究,还需要同行阅读并提供反馈意见,需要评审者认真评审是否值得发表。而一旦发表出来,这些论文就加入到其他众多相关出版物的大海中,研究者必须阅读或者评价它们和自己研究课题的相关性。年复一年,评审者必须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成倍增加。这个影响已经击中学术界的心脏。

  主要影响包括:

  论文发表太多增加了评审者的负担---常常使他们不堪重负。知名学者往往被期刊和出版社的编辑围困,被邀请参与评审委员会并提供权威性评价。基金会和政府机构需要更多评审者参与课题资助申请的评审,这些堆积如山的申报材料越来越高。大学院系需要本专业领域的知名学者评价职称晋升申请者越来越多的申报材料。

  热衷科研的气候提高了年轻科研人员的门槛要求。从前理科研究生在开始撰写博士论文前需要发表三篇第一作者的论文,现在这个门槛适用于所有研究生。

  论文发表速度的加快鼓励了短平快的科研课题,即那些无需广泛调查,无需很多时间,无需很多证据的课题。教授们往往不是有效地把多方结果融合进一篇论文中,而是把所有学生的姓名添加在多篇论文中,每篇论文包含某个学生的发现的部分成果。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曾用这个策略发表了450篇论文

  而且,随着创办的期刊越来越多,尤其是主要针对中国、印度、东欧等越来越多学人发表英语论文的许多新“国际期刊”,图书馆不得不大肆增加订阅期刊的费用。资金缺乏的状况已经达到关键点。从1978年到2001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已经发现订阅期刊的费用已经增加了1300%。

  研究某个话题进行文献综述所需阅读的文献数量也一直在增加。年轻学者不敢放过任何一篇文献,因为他们不知道评审者或者面试者会写上什么样的评语,所以只好浪费宝贵的数月时间浏览大量毫无用处的论文

  最后,电脑打印稿,无论是印刷版期刊还是下载和打印出来的电子版论文,都需要大量纸张、能量、空间来生产、运输、装订和储存,这是对环保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让我们继续说。

  被邀请评审书稿、报告、职称评审材料的专家要么并不认真审阅,要么把负担转嫁到不那么称职的同行身上。我们都听说过繁忙的教授让博士生替他们审阅稿件的情况。可疑的成果有可能轻易地通过评审程序进入知识生产领域。因为速度加快,人们产生这样的印象,即超过几年的评审过程已经成为历史。旧一点的文献就不适宜引用,或不需要修改后用在更新的、可发表论文中。野心勃勃的研究者都变成信奉“不发表就完蛋”的商人,他们对追求知识的崇高理想往往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他们热衷于寻找更快发表文章的路子,在科研方法上投机取巧,为了论文被接受不惜采用各种政治手段或阿谀奉承的策略。

  这种后果显然有悖于科学研究的目标。正直诚实的最可靠保证“同行评审”在故意编造数据面前行不通了,因为同行评审只能在现有材料中甄别真伪。更多的稿件并不好。在很多时候,质量让位于数量。

  如果不是所有学科,至少大部分学科的学术期刊都已远远经超越了这一点。比如《物理学》每年出版3000页。为什么?物理学高级教授拥有资金雄厚的实验室,里面有五到十名博士生研究者。因为这些学生需要越来越多的论文以便获得学术岗位,发表论文也就越来越多。学术界以科研成果多少为评价标准造成了不幸的后果,尤其是在自然科学界,论文数量成为硬杠杠。

  只有改变奖励机制,这种论文泛滥的状况才有望终结。我们需要政策制订者和课题资助决策者不仅把注意力放在发表论文给多少钱上,而是找到促进优秀科研成果产生,遏制劣质科研的方法。如果那些有远见的大学管理者启动在招聘和职称晋标准上的变革,停止购买引用率低的期刊,将服务全国。我们需要清除那些只会根据发表的文章和下载的资料奖励教授的管理者,正如常言说的那些“不会读书只会数数”的系主任和教务长们。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认识到论文泛滥的问题。鼓动成千上万的研究者去做平庸的、昙花一现的论证和发现是对财政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可怕浪费。

  我们想到一些解决办法:

  首先,把求职者和职称申请者提交的论文数量最好限制在三篇、四篇或五篇以内。这将鼓励科研工作者发表更全面和深刻的论文

  其次,更多使用汤姆森科技信息研究所(Thomson ISI)的引用率和期刊“影响因子”数据。这些数据衡量著名刊物和在上面发表文章的科研人员的引用可见性。按照这个指数,《自然》和《科学》的影响因子在30左右。多数主要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在1-2之间,大量期刊的影响因子在1以下,还有一些期刊根本就看不见。如果我们把一个科研人员的著作的影响因子加起来,简历上的论文成果就和单纯的论文数量清单的效果明显不同了。

  第三,改变印刷版期刊论文的长度要求。正如《自然》和《科学》一样,把稿件限制在5-6页的范围内,把更长的版本发表在期刊的网站上,这两个版本可以制成程序包。如果大学和其他研究型图书馆结成购买联盟就可以强化这个途径,迫使期刊出版商更快捷,更主动地走第三条道路。有些已经在开始这么做了,但需要全国性的合作。

  或许存在其他解决办法,但是我们肯定需要改变造成期刊泛滥的学界文化。因为事实是一篇高引用率的论文应该抵得上十多篇引用率可忽略不计的论文。采用《自然》和《科学》的模式将产生深远的有益的影响。

  我们的建议将改变学术委员会、编辑部、图书馆采购部的评审常规。招聘委员会将优先挑选发表高引用率论文的候选人而不是只看论文数量。图书馆将不再购买没有任何影响力的期刊。学术期刊将改变发表论文的做法,所发表论文将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并配有更详细资料支撑的电子版。最后,科研人员自己将把精力放在少而精地撰写高质量论文发表在要求更高的优秀期刊上。

  最好的情况是,我们建议的改变将使学术界恢复到关注科研质量的正确轨道上来,重新定位于对知识的清醒追求。这将终结让人沮丧的追逐论文游戏,因为这种游戏把年轻研究者转变成不择手段的野心家,把学科权威变成不堪重负的牢骚大王。

  译自:We Must Stop the Avalanche of Low-Quality Research By Mark Bauerlein, Mohamed Gad-el-Hak, Wayne Grody, Bill McKelvey, and Stanley W. Trimble

  作者简介:

  马克•鲍尔莱因(Mark Bauerlein),埃默里大学英语教授;穆罕默德•盖德•哈克(Mohamed Gad-el-Hak),弗吉尼亚联邦大学机械工程教授;瓦恩•戈洛蒂(Wayne Grody)、比尔•麦柯维(Bill McKelvey)、斯坦利•提姆伯尔( Stanley W. Trimble)分别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医学教授、管理学教授和地理学教授。

  http://chronicle.com/article/We-Must-Stop-the-Avalanche-of/65890/

  

  译注:本文的修改稿发表在《社会学家茶座》2011年第2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鲍尔  鲍尔词条  遏止  遏止词条  马克  马克词条  泛滥  泛滥词条  泡沫  泡沫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