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下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馒头事件”中,无名小辈胡戈成了挑战大导演陈凯歌的“侠客”。对此,大多数网民都毫无保留的站在弱者——胡戈这一边,为他献言献策,并对陈凯歌导演冷嘲热讽。生活中这种强弱分明的对垒比比皆是,但大多数情况下,舆论常常都是替弱者说话。人们为什么爱同情弱者?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杨宜音教授。
杨教授说,同情心是人的天性。从心理学上说,同情的过程本身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满足,无论同情的对象是强者还是弱者。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见到乞讨的人给予施舍,看到困难的人给予帮助,这种对弱者的怜爱之心,是人类一种很自然的情感。
社会生活节奏快、充满竞争,每个人都会觉得压力很大,很难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关心弱者的时候,人可以从侧面证明自己比别人强,体现自己的实力和能力,自己心里也会油然而生一种优越感。相反,如果一个人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就难有这种满足感。
杨教授强调,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是不是要同情弱者,与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有关。有时候社会倾向于同情弱者,有时候社会鼓励弱肉强食。人们帮助胡戈,抨击陈凯歌,应该归结于一种对主流、权威的蔑视和挑战。也可以说,这是一种逆反心理的体现。人们之所以要挑战权威,挑战强势群体,是因为强势群体在很多事情上的霸权,让人觉得不舒服,不自由,更无优越感可言。
逆反心理并不是建立在对错基础上的,它大多时候是人们不愿意处在被统治地位下的一种极端反应。从“馒头事件”本身来看,胡戈和陈凯歌并不存在明显的强势和弱势,人们之所以站在胡戈这一边,很可能是出于一种对强势群体的逆反心理的投射,这也是人们同情弱者的一种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编辑: 孙青 来源: 环球时报 作者:王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