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成年,便已饱经沧桑。”这是1986年,王朔在他的小说《橡皮人》中一句很有沧桑味儿的话。
“上班其实很短暂,电脑一开一关,一天过去了。”2010年,这个流行职场的QQ签名同样沧桑味扑面。
“橡皮人”,这个20多年前由王朔创造的新鲜名词,如今又再一次成为网络热词。前不久,《新周刊》做过一个关于“橡皮人”的专题策划,对“橡皮人”的定义是: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是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人。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对473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0%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职场橡皮人”,其中14.2%的人表示有“很多”,41.8%的人表示“比较多”。参与调查的人中, 80后占49.5%, 70后占34.0%;80.3%的人是职场人士。
“橡皮人”,与其说已成为一种职场状态和生活状态,不如说更是一种社会状态。而造成“橡皮人”的原因,肯定是多种多样的。
“橡皮人”为何无处不在?
它反映出一个社会问题
这是一组很容易解读,也很少会有人提出质疑的调查数据。因为这些数据,真实得如同我们亲身参与了这样一次调查。
调查显示,77.4%的人认为“橡皮人”出现的原因,是自己“无力改变现实”;73.0%的人认为是“升职无望”;69.9%的人选择“对工作丧失兴趣”;52.9%的人表示是“办公室政治的影响”;38.5%的人表示人们“过于注重追求财富地位,忽略内在精神追求”。
美国作家格林写过一篇小说《一个枯竭的案例》,讲一个建筑师功成名就后身心俱疲,最后只有逃到非洲森林。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随后提出了“职业枯竭”这个概念,这似乎类似于“橡皮人”的病症?情绪枯竭、才智枯竭、生理枯竭、价值枯竭,既去人性化,也无成就感。
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沦为“橡皮人”,这是个体的困惑和无奈,也是社会的困惑和无奈。社会学家佟新分析道:“橡皮人”的出现,一定不光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工作环境、群体关系……等,都出了问题。一种情况是,大多数人把工作看成获得财富和地位的手段,工作本身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被消解了;第二种情况是,短期工和不稳定工作逐渐增多,很多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工作,看不到前景和未来;第三种情况是,以竞争为基础的工作环境充满了尔虞我诈,人们不能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体验疏离感和压迫感,逐渐变得麻木以适应环境。
社会学家的分析可谓理性,而韩寒的一段带有强烈牢骚意味的话,也能为“橡皮人”找到一些注解。他说:“他很同情80后、90后,他们一迈入社会,就要面对高房价、高就业压力,他们还怎么敢有理想?甚至,他们回头一看,比他们学习糟的人都发财了,身边的漂亮女孩都跟大款走了,他们的价值观都崩溃了……”
我们身边就不缺这样的例子。比如女性,总会有这样的遭遇: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也投入地工作,也有了些成绩,但两年后,升职的却是刚进公司不久的新人,而据传她和老板关系非同一般。有人感叹:“这个时代,潜规则横行,认真做人和做事的人反倒难堪。”
如果这时她再看看周围的大学同学,有的风光升职,有的体面嫁人,顿时,内心的那点坚持和清高便一文不值了,这时若有一个多金男向她示爱,只要男的没遭毁过容,她们多半会接手。女人们在近30岁时,会相互提醒:没有什么比钱更可靠。如果说这便是拜金,那也只是在寻求人类最基本的一个需求:安全感。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在为自已成为“橡皮人”寻找根源:这个时代,做梦是奢侈的,激情是短暂的,麻木是必然的。陈丹青说:“生活是荒谬的”,把这句充满哲理色彩的话,置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它便是得格外朴素和通俗。
对于多数人而言,当他们发现,自己其实并不能轻易改变生活的格局,比如你身心投入地经营一份事业,10年,用牺牲健康换来的全部成果,还不如某些人转包一个工程挣得多;买一套房子,需要你20年、甚至一辈子的薪水,前提还是不消费;换一份工作,也不过是从一个浴池走进了另一个浴池,换了一些陌生人,水还是那样一池水……这些对生活的无能无力,很容易让人产生沮丧感和挫败感,这些情绪,最后又化着了一种强烈的宿命感,在生活这大网里,我们只能是那种怎么也飞不高的小小鸟。
日复一日,这种情绪会渐渐转化成一种日常的、见惯不惊的一种生活状态:对工作丧失热情和创造力,反正那就是一份仅能勉强糊口的差事而已。对理想失去坚持,反正能在这个城市安身立命已是人生的“最高理想”;对生活没了知觉,包括对美食、旅行、音乐、电影失去热情和好奇,忽略和淡漠一切美好而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甚至对人际关系充满了焦虑和敌意,你最信任的同事,可能会因为一个职位升迁的机会与你关系变得微妙和紧张,手机里存了几百个电话号码,你痛苦时想找个人说说话,电话却不知道打给谁;和一帮人经常吃吃喝喝,称兄道弟,但某天开口借钱,所有人都像突然“失踪”了……
当我们某一天,确信我们无力改变生活,我们也就不再做那些徒劳的努力。特别是当我们在这个城市里拥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有了一套房子甚至一辆车子,还略有积蓄,生活会不知不觉陷入一种惰性和惯性状态,就不可避免地变得琐碎和庸俗,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橡皮人”。
眼下,英国超市正热销一种“情绪食品”,人们靠吃这类食物来放松情绪。而中国的大城市,则出现心灵超市,销售写有“快乐”、“安全感”等各种情绪的空瓶子……而在成都,我们可以在很多茶楼,看到一群又一群衣冠楚楚的人,在昏天暗地地“斗地主”,他们说自己“斗的是寂寞”……“橡皮人”们也试图让自己重新产生一点梦想、感觉、激情,但在大多数时候,都无能无力。就如一个网友说的:我可以让自已快乐一点点,这很容易,听听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就可以了,但第二天,睁开眼,焦虑的又是车贷、房贷,还担心自己的同事给自己下套子,甚至还觉得身体的某个部位不对劲了……我的心情还怎么好得起来?
“橡皮人”怎么获得解放?
需个人和社会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