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单身女性而言,“你需要有一个独居公寓,哪怕它是建在一个车库里”。
1962年,海伦·葛尔莱·布朗在她自己所著的畅销书《单身女孩和性》中断言:“你需要有一个独居公寓,哪怕它是建在一个车库里。”
这位后来成为了《大都会》杂志编辑的作家认为,独居生活给人带来的好处不计其数:独居让你有了自我发展的空间,丰富你的心灵,还可以让你工作到很晚,甚至是享受性爱。她还建议,年轻女子在她们最好的年华内享受单身生活,而不是结婚,因为这不仅是一个牢固的婚姻的基础,而且,万一如果婚姻破裂,单身生活的经历还能成为她们坚实的后盾。
当时的人们都觉得布朗小姐的建议很耸人听闻,但是在现在看来,这却是一个合理明智的建议。较之以前,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更晚结婚,也更容易离婚,独居人群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因此不论男性或是女性,都能接受这一建议。
在美国,超过半数的成年人是单身,而大约有七分之一的人独自一人生活。根据欧瑞信息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世界范围内,独居人群的数量在1996年有1.53亿人,而到了2006年,这一数量已上升至2.02亿——十年内增长了33%。纽约大学的社会学家埃里克·克莱恩伯格对此撰文写道,独居人数的剧增对于社会产生了何种广泛的影响还不得而知。他的新书《独居》以一个全面的视角来看待独居生活的诱惑与由此产生的危机。
有的人认为独居人数的上升在目前来看是公民社会倒退的一种征兆,但是克莱恩伯格却不同意这种看法。他写道,现在婚姻已不再是成人世界的入场券,独自生活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年轻人将其视为一种仪式,认为独居是他们能够真正安定下来之前经历的一段个人成长期。独居生活帮助妇女们从糟糕的婚姻与备受压迫的家庭中解脱出来,给予她们足够的空间以重返公民社会,这在文化上是可以被接受的。再加上现在的人比以前的人们要长寿,现代的妇女更希望能过上尽可能久的单身生活。
克莱恩伯格说,几乎每个独居的人都享受独居多过享受同居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也想加入到独居的行列中。独居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没有人真正想要一个人单干”克莱恩伯格如是嘲讽道。)。作者还举例证明,过独居生活的人与过着同居生活的同龄人相比,在社交上更活跃。“信息与通信技术革命”让更多的人能在家里就体验到社交生活的愉悦。而且,独居人群数量庞大的城市,它们的酒吧、咖啡厅与餐馆的生意也更红火。城市的官员们希望吸引那些不论对工作还是玩乐都非常用心的单身专业人士——期望他们能推动当地的文化与经济的发展。
单身生活对于年轻有为的人来说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对于上了年纪、身体孱弱并且生活贫苦的人而言,这是比较吃力的。就这个话题,克莱恩伯格还写了一本书,是关于1995年芝加哥的致命酷暑,当时有很多人,不和朋友邻居来往,孤独地在家中死去。
独居的倾向很容易演变成与世隔绝,对于男人而言更甚,本来在维系社会关系方面男人就没有女人精明强干。其他导致如此棘手难题的原因还包括孤独、性别歧视(在工作的地场所,税收代码等就能体现这一点)和对工作的痴迷。年长的独居者群体正在不断扩大,他们抱怨他们很难承担得起优雅地老去这种生活方式。
克莱恩伯格将希望的目光投向斯堪的纳维亚诸国,那里慷慨的社会福利和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让更多的选择独居生活的人民聚集在一起。他将建设更多的廉价住房及辅助生活设施称为“大胆的政府举措”。他还说:“因为我们中有那么多人都是一个人生活着,我们将会需要这一切。”
来源:译言网
心理延伸
心理短片:宝贝儿在想什么?
心理测试:你的心有多强韧?
治愈系图片:前哈利波特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