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效应是很经典的心理学效应,意思是越想忘记什么越忘不掉,因为在你提示自己要忘记的同时,也是对信息再认,加深的过程。
你能够克制住自己不去想关于性方面的事情吗?
停止想象那些不被主流思想推崇的事物,这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现在我让你千万不要去想象“白象”这种动物,然后问你,你现在在想什么?那么极有可能在你脑海中就会徘徊着的一只巨大的、白的、皮厚有牙的动物的画面。
上面所讲的这种我们无法压制住关于白象的想象被称为“白象效应”——越想忘记什么越忘不掉,因为在你提示自己要忘记的同时,也是对信息再认,加深的过程。“白象效应”的应用前景是极为广泛的,比如本文说到 “关于性的想法和性行为方面” 的研究。
首先研究“白象效应”的是社会心理学家 丹尼尔·韦格勒,他最先的实验对象是白熊。但是其实什么是实验对象并不重要,之所以将这个效应命名为“白象效应”,是为了更加鲜明地突出那些压抑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做无用功而已。
“白象效应”也应用于对性的压抑。也就是说当人们打算压抑关于性的想法时,人们其实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思考性上面。然而,对于中东等强制限制关于性方面的国家,可以想见研究者是很难可以研究到个体对于性的想法的。于是,研究者们决定采用间接的研究方式——研究网络订阅色情作品的情况。
美国的宗教信仰人士中的保守派遵从抑制性的信条,他们拒绝关于性的想法,认为包括私通、婚外情等在内都是有罪的。那么,他们有宗教的力量来帮助他们抑制性的想法。但是如果“白象效应”也适用于性的话,那么这些宗教信仰人士实际上花了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关于性的事情。
研究发现,事实与上述推测高度吻合——有严格信仰宗教的居民比没有宗教信仰的居民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网络色情作品上。即使是政治限制比较严格的地区,那里的居民仍然热衷于色情作品。而且即使网络上的成人娱乐已经被列入了治理的范围,那些红色警戒州仍然还是名副其实的“红灯”州。
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有一个疑问就是——
真正虔诚的宗教信徒也会与色情作品有联系吗?
通过对那些各种地位的虔诚宗教信徒的研究发现,其实他们确实会去看色情作品。此外研究还发现,那些不允许同性恋人士结婚的州有不低于11%的色情用户。那种认同“每一天,都是上帝恩赐的奇迹”的这种言论的州,他们却有更高的色情消费。那些要求保留过时的家庭和婚姻价值观的州,事实是他们购买更多成人内容的作品。
拥有最大量的网络色情作品消费者的是犹他州(88%的犹他州民众是宗教信仰者)。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犹他州西部的邻居内达华州是一个以投机和卖淫著称的州,但是这个州的色情网络用户不高于10%。
这些看起来矛盾的研究可以解释为抑制的结果。如果人们被宗教权力约束不能做什么事,他们想要做的意愿就会更强烈,这是真的。然而,“白象效应”其实是更简明的一种解释方式。
结论:
基于“白象效应”,信仰宗教的保守派更多的是经常地去想关于性的危害性,而不是去抑制这方面的想法。相较于抑制,这种想法对于限制性的想法有着更截然相反的效果。
这种“白象效应”可以帮助理解那些倡导“家庭价值观”的政客们——拉里·克雷格模式——为什么不能以身作则。甚至还有人指出这种“家庭价值观”是伪善的,助涨政客们堕落和腐败的风气。而我更倾向于阐述为,这是他们人性中最不可控的部分。
译者/元井 文/Nigel Barber
【本文由壹心理用户 元井 翻译,非商业转载须注明译者、壹心理与本文链接。商业使用请联系壹心理】
心理延伸
性格测试: 你是一杯什么茶?
心理FM: 我愿意蹲下来,陪你做一只蘑菇
心理短片:走向简单的本质
微笑墙:让世界看到你内心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