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们真的无法一窥他人隐藏在心中的真实情绪和态度吗?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可不这么认为。——www.
是否能准确把握他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影响人际沟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人们一直以来都对此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又感到无能为力。于是乎,才有了“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感慨,又或是“人心难测,海水难量”这样的无奈。
不过,我们真的无法一窥他人隐藏在心中的真实情绪和态度吗?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花了数十年的时间专注研究人类的情绪及其外在表现,发现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表情(此处所说的表情并非狭义的面部表情,而是包括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说话音调的广义表情)可以判断出该人的情绪状态。
关于人类的表情,存在两种观点。一些研究者(如米德、伯德惠斯特尔)认为表情是后天学习的产物,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即使是在表达相同的情绪时,也会有不同的表情。这些持“持续学习论”观点的研究者常举的例子是点头和摇头。根据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点头表示肯定、摇头表示否定已经成为了一个 约定俗成的情绪表达方式。不过在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例如阿尔巴尼亚、印度和保加利亚,情况却恰好相反——点头表示否定,摇头表示肯定。因此,持续学习论者认为,人的表情是由文化环境所塑造出来的。现在人类之所以会有许多共通的表情(例如悲伤、惊恐、开心等),是多年来各地文化共融的结果。
不过,另有一些学者则坚持认为情绪具有先天性,是人类进化的结果。达尔文在其著作《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中首次提出了人类表情的先天性。为了证明人类的表情具有跨文化性(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亦有可能具有相同的表情),艾克曼曾对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高地省的弗雷族人进行过研究。在上个世纪60年 代,弗雷族人还生活在与现代文明完全隔绝的环境中,族中几乎没有人看过电视和电影,与外界鲜有文化交流。艾克曼通过当地翻译给参加实验的弗雷族人讲述了很 多情境,然后让被试根据情境作出相应的表情,研究人员会用相机和摄像机将表情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回美国后,艾克曼向他的学生展示了这些记录了弗雷族人表 情的照片和影片。结果发现,这些与弗雷族人没有任何文化交集的美国白人大学生,竟然几乎能完全辨认出弗雷族人在高兴、恐惧、悲伤、愤怒情境下所作出的表 情。艾克曼随后又进行了多次相关实验,证实了人类表情的跨文化性。
我们知道,表情是内心情绪的外在表现。那么,情绪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艾克曼认为,情绪是在自动评估机制(automatic appraising mechanisms)、主题、诱因三者共通作用下产生的。
自动评估机制是人类进化的产物,是理性思考的补充。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情况:当你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引人走在一条漆黑的、偏僻的小路上,突然一道强光迎面 扑来,你会怎么做?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马上闪躲。躲开之后,惊魂未定的你回头一看,竟然是一辆疾驶的汽车。如果没有自动评估机制,我们应该要先看清迎面 冲来的是什么,然后才决定该如何反应。然而,这种理性思考所需要的时间远多于自动评估机制,若在需要迅速作出反应以回避危险的情境中(如上述例子),则有 可能会因反应不及而使自身受到伤害。从这个角度看,自动评估机制虽然有欠理性,但却能使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得到更高的存活和繁殖几率。
与自动评估机制一样,情绪的主题同样是人类进化的产物。所谓的主题,是指一系列具有共同点的事物所引发的特定情绪。例如,当一个人在野外遇到毒蛇时,会产 生恐惧感。这时心跳会加速,将更多的血液输送到腿部以便逃跑。若一个人遇到一群敌对部落的人时,也会有相同的反应。在这两个例子中,恐惧便是情绪的主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其实已经难以遇见毒蛇,即使是在动物园里,也是身处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之中。然而,人们在见到色彩斑斓的毒蛇时仍然会有毛骨悚然的感 觉,这其实是人类的祖先留在基因里的记忆。
自动评估机制和主题是相对稳定的,而情绪的诱因则因人而异,且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以愤怒为例,在某些人眼里,朋友间善意的挖苦取乐可能会成为愤怒的诱因,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则只是关系铁的表现。
虽然我们多数情况下无法直接“看”到他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但通过科学的方法解读他们的情绪,或许会对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带来帮助。
文/墨蓝
墨蓝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