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学了七年的心理学,最后找了一份看似跟专业没半毛钱关系的工作。时常有人问我,你这不是白学了吗?后来我仔细想了想,其实也不是。—— www.
其实一直有人问我,你现在的工作跟心理学还有什么关系,读了7年,也不遗余力地做了一些心理科普的工作。却往往很难找到工作和心理学的结合点。
昨天帮老公看他的英文摘要时,突然都master的时候那种对研究的浓厚热情又油然而生,不禁有时也会后悔没有好好深造下去。
最近在读的精益创业一书,却让我有了不同的观感:
传统的想法是只有应用到心理学的原理,理论或是方法,才算是对心理学的应用。
而往往忽略了,其实心理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而在产品设计、创业以及与客户、合作方的关系维护上,处处都能见到心理学的影子。
首先:我们的产品在设计时,总是在围绕着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充分考虑人在里面发挥的作用和诉求。
在设计真人图书的项目时,我们为读者、图书设想的种种情况,分享种种感受,去选择真人图书的时候所希望灌输的价值观,实际上就再次验证我们的假设:多元跨界的交流可以促进人们打破圈子,加深了解,消除偏见。效果会比书本单调的说教明显好多。
其次:工作本身就是不断trial and error的过程。
心理学实验和其他的科学实验一样,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认为全志愿者管理的模式对乐岛图书馆项目更好,但后来在管理上也发现了种种的问题。而在一间间新分馆的实践中,我们逐渐发觉重要的并不是带一个团队,而是挖掘优秀而有使命感的leader,并且在最开始就involve物管、媒体、居民和高效志愿者的力量,由leader和社区居民一起组建团队。于是,我们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挖掘社区领袖方面,而并非自己去set up分馆的基础设施,让他们在建馆的过程中享受这个过程。从而提高了我们的效率,也让团队之间产生更强的纽带和信任。
第三:开发新产品就是一个不断在做心理实验的过程。
由于职业的特性,我们所谓开发的产品是一些带有为人服务的产品,现在在产品经理中流行一种“用户需求”核心说。跟心理学的人本主义观点也不谋而合,通过人本质的各种需求来驱动消费和使用,是互联网时代交给所有创新者和产品开发者的任务。而在开发这些新产品的过程,太类似于我们在做心理学研究时用的实验方法:我们先去观察和发现一种现象和需求,然后通过pilot test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再设计出产品的prototype(范式),尝试去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假设2),然后再去验证自己的假设。而之后不断的产品完善就是不断去用数据修正理论和假设的过程。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你准备好认真读下去了吗?
比如在做大型真人图书的活动时,第一期我们邀请了明星做我们的推广大使,希望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但实际上我们发现读者可能更关注活动本身,到了第二期我们的推广大使不出席,推广力度和第一次一样,虽然有口碑和前一次效果的影响,但推广力度减弱了一代呢,不过参与者人数毫不减少,网络互动也很多。而且有从上海、广州乃至香港澳门特意赶来参与的读者,我们甚至不需要去看事后反馈表,直接微博也可以了解到一些反馈。于是我们从数据上有了更直观的验证我们的假设:活动本身的吸引力足够吸引诸多的人前来参与。而参加者的主观报告中也可以看出活动本身是成功的~
我们最近正在开发一个新的产品,是针对大学生的参与的,这个产品的需求是从此前的项目经验中获得的。我们也需要通过精益创业的模式,看看如何把这个产品做出来。
文/keledoll(微信:心灵治愈课,zhiyu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