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冷门的少年
什么是“文化刻板印象”?比如,“九零后”都很自恋,科学家都很“极客”(geeky),男人都喜欢体育,这些就是“文化刻板印象”。
无论我们相信与否,我们都知道不少“文化刻板印象”。问题在于,某种刻板印象与其对应群体最初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心理科学》期刊上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刻板印象的出现,最初只是无心之举,但是随着人与人之间不断交流社会信息,最终不可避免地逐渐变得根深蒂固。
“我们研究了社会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过程当中是如何演化的。”主要研究者、英国阿伯丁大学人类知觉实验室主任、心理学家Doug Martin说道,“最初随机生成的、复杂的、难以记住的社会信息,在人与人之间交流传递的过程中,逐渐演变出一套更简单的系统来,这套系统由一系列刻板印象组成,更加容易被记住。”
刻板印象有时候是负面的,会导致歧视和偏见的产生,但是,其它时候,刻板印象则有利于我们更快地领会和抓住周围世界的信息,帮助我们“组织、储存、使用与他人相关的信息”。
“打比方说,我们在街上遇见一个陌生人,刻板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容易构建对此人的印象,并据此判断该如何与对方打交道。”Martin说。
Martin和同事们做了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们首先给予被试一些陌生人物的信息,要求被试记住这些人物的信息并尽可能地把这些信息传达给下一个被试,就像“传话游戏”一样(译者注:从队伍最前面的第一个人传达一句话到队尾,通常游戏结束时,这句话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研究者们预期,在传递过程中,信息会逐渐发生变化。
首先,A被试被要求记住关于这些陌生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外貌特征,比如肤色、形状、移动方式等。接着,A被试参加了测验,目的在于了解A究竟记住了什么信息、多少信息。之后,A记住的所有信息被呈递给了B,B记住后再传达给C,以此类推,便形成了一条信息传递链。
“随着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传递,其状态逐渐从最开始的无序和随机联系(比如X性格对应着Y外貌),变得更加简单和有序,也更容易记忆。”Martin说,“到了最后,我们发现,随机信息演变成了‘刻板印象’,即特定物理属性对应着特定性格特征。”
研究者们声称,人们具有相似的认知局限性和偏见,所以刻板印象才会形成和演变。相比来自不同的社会分类,当面对来自同一社会分类的若干个体时,人们更容易混淆这些个体的身份。同样地,人们错误地以为,来自同一社会分类的个体也会具有相同的特征。由于我们都会有“以类取人”的记忆偏见,因此,社会信息在传递时,逐渐变得越来越结构化,最终演变成了具有分类的刻板印象。
研究者们还表示,这项研究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刻板印象可以从现实生活当中找到线索,而另一些则没有现实依据。
“比如说,在对于苏格兰人的刻板印象中,包括穿苏格兰裙、红头发等都是具有现实来源的(苏格兰人当中的确红头发比较多,而且不少人爱穿苏格兰裙),但吝啬、阴沉等,却是空穴来风。”Martin说。
“当社会分类和某些属性的确相关时,人们都很擅长发现和记住这种联系,并将这个信息传递给其他人。然而,有时候,当社会分类和某些属性毫无关系时,人们仍然会倾向于认为两者之间有联系,并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无中生有’出来。”Martin表示,“如果我们知道了文化刻板印象是如何产生和演化的,那么也许就能够干涉这个过程,将‘刻板印象’变得更加正面。”
原文:Cultural Stereotypes May Evolve From Sharing Social Information
作者:Ed Diener
来源: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
【本文由壹心理用户冷门的少年翻译,经由壹心理编辑。非商业转载须保留译者、壹心理与本文链接。商业使用请联系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