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Himanshu Sharma
文/五月丨豆瓣
用“又”字,你知道我以前干过这种事。准确地说,从16岁开始,我就习惯了周期性地检查我的朋友inventory , 话不投机,或者对我没有正能量的人,我就会把她的名字从我的脑子里清理出去。那个时候没有智能手机,甚至连电话名册也没有,只需要在脑子里把那个名字显示出来,与那个名字有关的历史事件会过电影一般迅速向上翻卷,那名字就随之翻卷到爪哇国了。我不再和她躲在被窝里说悄悄话,一块儿上街也不再发生。她会在一周内感觉到我的冷淡,再用一个星期去证实。从此,我们成了陌路,不讲话了。
我和谁谁不讲话了。这样说,大家都明白我们不再是朋友,不会再在一起玩了。
那时我的朋友都是女孩。
也有别人不和我讲话的事件发生。其实最开始是别人先不和我讲话,我当时好伤心,也很自卑,觉得我不够好,谁都比我有魅力。我曾试过哀求朋友继续和我玩,甚至给别人送礼物。在我的记忆里,我从来没有成功地挽回离开的友谊,不论我付出什么代价。
后来我就习惯了。
不得不习惯,我不能总偷偷地蒙住头在被窝里哭,也不能老是半夜三更起来,写一篇祷文哀叹那落花流水的友谊。带着满腹忧伤,受林妹妹的启发,我把通信和小纸条之类的“信物”神不知鬼不觉地埋在房后那棵大树的底下。那个举动不但意味着旧的友谊结束,也预示新的友谊会从土壤里长出来。
后来证明这个发明太管用了,我总是不断有新朋友长出来,而且越来越多,以至于多到有一天我胆敢先发制人,主动不和别人讲话。
不过让我告诉你,结束友谊绝没有说说这么简单。不管谁休谁,都是伤心的,令人遗憾的,而且充满自责,负罪,无能的感觉,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把这件事调整好,同时也不停地追思: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对劲的呢?我怎么就没看出来?要是我这么做那么做……
再惋惜,还是要快刀斩乱麻。尤其是随着年龄增大,对待不适合的朋友,如同对待不适合的情人,一定会避免长痛,忍受短痛主动离开。有的时候会开诚布公地面对面说出来,有时候采取不再打电话,不回短信,不参与微信的评论,如同那个人根本不存在。
那个人就慢慢不存在了。
并不是不珍视友谊,正相反,现在我比任何时候都珍惜友谊,我完全相信友谊和爱情一样,要培养浇灌,要忍让妥协,要允许对方说错话做错事,要给别人第二次机会,甚至第三次,第四次… 还要会聆听,要真诚,要尊重,要善意,要欣赏。
年纪大了之后,我们都发现了一个事实:现在要爱上一个人比年轻时不知难多少倍。这一点也适用与友谊。年轻时交朋友很容易,大家不嫌弃,不挑剔,不记仇,不怨恨。现在很挑剔,也拘谨,会长期去考验,且缺乏耐心。
因此,正是因此,现在我更不愿意随便舍弃一个朋友。经过了千般挑剔观察,花了那么多小时交谈发短信发邮件,成为朋友多不容易啊。
年纪大了之后,我们也发现了另一个事实:我们的时间和生命如捧在手里的一掬水,无可挽回地顺着指缝流掉,怎么留都留不住。我们有多少事还没有做,多少好书要去读,多少电影等着看,多少美景要去游览,多少好朋友等着去交谈,多少博客要去写。我们越来越忙,午觉牺牲掉了,一天三顿饭减成两顿,三菜一汤减到一菜一汤,我们哪里有时间去照顾那些原本不是朋友的朋友呢。
就是这样,我不再给V打电话了。用V她自己的话,我吃不消了。
我是这样交朋友的,我不只交和我同类型的人。我的朋友里有的根本不看书,比如V。这不要紧,一个不看书的人,也可以是开朗幽默的,TA可能知道街头巷尾的奇谈轶事,这不是很有意思吗,听这样的人八卦,与我是一种休息,精神很放松。我也有不听音乐的朋友,或者听不同音乐的朋友,那更不要紧了,朋友在一起往往是吃饭喝酒聊天,音乐我回家自己听。所以我的朋友是形形色色的,和他们交往我很享受。
有一点,我说过多次,我什么都可以忍受,就是不能忍受俗气。有人问过我,怎么定义俗气。每个人的诠释不同吧,你愿意怎么定义都可以,我自有我的定义,我不打算用一句话来回答。
真相是,我没有一句话的回答。什么是俗气?我想只能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首先要说明的是,我认为俗气的人并不是坏人,事实是他们大多都是好人,有我望尘莫及的特点,比如随和。俗气的人一般看不惯我,觉得我清高,自我,难相处。OK,我们都不是坏人,只是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十分不同,只是这种不同如果涉及到价值观伦理观,那就无法交谈了。
V目前在和一个男人“交谈。” 据她说这男人不错,就是曾经有过一个比他小18岁的女友,令她很不舒服。她问我的意见,我说这有什么关系,他当时是单身,有权力有自由交任何女人。如果那个女孩不嫌他太大,和别人有什么关系。V大叫:他这是道德败坏!
OK,来了,伦理观不同。
V的儿子读大学,是个很有主见爱思考的20岁男孩。大选时,V要求儿子投某某的票。V很得意地对我说:他虽然不情愿,还是听了我的。你说我这样对吧?我再一次瞠目结舌:你觉得你有权利告诉别人选谁不选谁,即便他是你的儿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他是有头脑有个人意志的独立的人。V又叫起来:他是我儿子,他还不到21岁,当然要听我的!
OK,又来了,价值观不同。
我们去茂里买衣服,V总是在说:不要买那个,买这个!在她命令我15次之后,我只好叹气说:你知道,我们的审美观不一样。这件不是我的style。她理直气壮:这是我的style!
没错儿,可是我在买衣服对不对?我心里不快地想。
当然,伦理观价值观审美观不同不应成为做朋友的障碍,但这样的事每天发生,我被一遍又一遍地告知:哎,不是这样啊,你不能这样啊,你应该做123, 而不是456。我就吃不消了。撤退吧。
慢着,能不能先不撤退,而是推心置腹地摊开大家的不同,寻求共同点呢?
当然应该这么做。
于是,与V的短信,电话,见面聊天,吃饭聊天继续进行。我注意到每一次我都在试图转话题,而转过来的话题,又成为必须转走的话题。在轮番轰炸之后,终于有一天我们坐在一家中餐馆,她第N次说起男朋友从前的历史… 我终于打断她,说:听着,V,这件事你已经给我讲了20遍,我也给你回答10遍了,我们实在没有必要继续谈这事。你再说,我也不会做任何评价了。你注意到吗?我们的价值观伦理观都不同,我们几乎没有在一件事情上有过统一的观点,又不能平等讨论,也许以后我们不要谈这些事,好吗?
V有点差异地看着我:我以为我们是朋友,什么都可以说。
朋友的职责之一就是垃圾桶,我们是彼此的心理咨询师。然而,要记住的是:我们不是彼此的心理咨询师,我们必须内敛,自制,不能一股脑把自己的脏衣服都晾出来。
朋友之间不能什么都说吗?不能。不尊重朋友的话不要说,伤害朋友的话不要说,刻薄的话不要说,朋友不同的生活习惯不要去指出来,不要去评价朋友衣食住行,除非是恭维。千万不要相信“我们无话不谈”的陈词滥调,任何人,包括夫妻,无话不谈最终都会出问题。
朋友谈话要找共同点。有分歧的时候以平等尊重的方式讨论,不必力求一致。要学会听对方的不同,保留自己的意见,move on到下一个话题。学会转话题不仅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更是一种grace-优雅。找大家的共同点,使谈话温和快活一些。
那我不能是本来的我吗?如果你的本相是谦卑,和蔼,公正的,那么,做你自己。如果你的本相尖酸刻薄,no, 不要是你自己,装一装吧。至少和我在一起的时候,装的和蔼可亲,装的通情达理。不愿装,so be it,我们摆摆手说再见,不带走一丝惆怅和遗憾。
我用同样的标准要求我自己。每一次与朋友谈话,我都在警觉地提醒自己,不要判断,不要建议,不要纠正,不同意的时候,说一个字:嗯--- 就够了。因为我不同意不等于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嗯表示我要考虑他的看法。
有道是“亲疏随缘。” 关键是这个疏字,这就是我们说的距离,空间。伴侣之间都应该有,何况朋友之间呢。
周国平先生有一句话我同意:“在一切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是第一美德,而必要的距离是又是任何一种尊重的前提。”
朋友之间要有距离,绝不能近到无话不谈。即使完全信任朋友,也不可把很多问题倒给他们。人人都有受不了的时候,时时提醒自己停下来,不要再说了,留一些隐私给自己,让它们成为你一个人的秘密。很明白为什么美国人交友内敛,即便你告诉他隐私,他们也有不想听的时候。“Too much information.” 他们有时会摆摆手让你停下来。
朋友之间的距离多少是合适呢?我希望用这个英文句子来让你感觉:I am here for you. 这是美国朋友常对我说的,这句话直译行不通,意思是:你需要,我就在这里。
这就是完美的距离:我在这里,在我的城市里,在我的家里。请记住,你需要的时候,我会随时去你的身边帮你,但我不会打搅你,不会介入你的生活,不会对你指手画脚,不会建议你怎么生活…我不会走的太近,但我在这里,愿意随时听你倾诉,为你解忧排难。
一对朋友再怎么相像,依旧是两个人,两个独立的个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习惯,审美。在不同意朋友的选择时,要学会说:如果你喜欢,就… 如果喜欢朋友的选择,欣赏朋友的作为,记住慷慨地美言几句。
朋友之间相互欣赏,就不会不包容,你会怎么看朋友怎么顺眼。细分析,朋友之间必然有一种爱,这不是情人的爱,不是亲属的爱。朋友的爱更无条件,更无私,因为我们不必去爱他们,我们之间没有任何契约,没有任何责任。但我们爱他们,希望他们美好幸福。他们遇危险,我们想保护;有困难,我们想帮助;出错,我们不由自主去为他们解脱。I am here for you。
什么样的人是我真正的朋友?我要借用美国畅销书作家布莱德.梅尔策的一句话:“There"s nothing more intimate in life than simply being understood. And understanding someone else.” “生活里没有比被人懂得,和懂得那个人更亲密的了。”
本文由豆瓣用户 五月 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 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