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冷门的少年 | 壹心理翻译达人
作者:Ed Diener
冷门的少年带你走进心理学系列
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大主干领域(即所谓的“STEM”领域),女性从业人员的人数要显著低于男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原因众说纷纭,从科研业界的一线工作者,到外围旁观的普通民众,再到政府部门里相关政策的制定者,每个人对此问题似乎都有自己的理解,争辩不休,一直没有达成一致结论。(译者注:“STEM”一词,分别取自每门领域的首字母,即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而stem本身有“主干,起源”的意思;在美国,STEM这个缩写词被广泛使用,比如“这个学生是STEM的”、“那个移民有STEM背景”等等,跟中文语境里的“理工科”用法相似)
为了拨开迷雾,一群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们组成了一支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整合了现有众多研究数据,并采用一系列创新性的分析方法,来追踪“STEM”领域女性工作者数量偏低的原因。这支团队最新出炉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尽管性别不平等体现在“科研工作者”这一职业生涯早期的各个方面——包括男女在择业偏好上的差别、在数学能力上的差异、所面临文化态度的区别、AP课程选择的不同等等,然而,女生一旦读完Phd,就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换句话说,大家都拿了博士学位以后,男生的优势就不复存在,轮到女生“巾帼不让须眉”了。(译者注:AP课程,即Advanced Placement,在北美,这是给“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开设的大学课程,难度相当于大学水平,学生在AP课程中取得的学分,可以换取大学里相应课程的学分)
由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Stephen J. Ceci和Wendy M. Williams,堪萨斯大学经济学家Donna K. Ginther,以及波士顿大学经济学家Shulamit Kahn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收集和分析了自2000年以来、多个科研领域的、与从业者的性别相关的调研数据,揭示了当下在科学界工作的女性从业者的境遇。
“在科研领域,女性从业人员数量比例普遍偏低,并不是用一两个理由就能简单解释得清的,”Ceci表示,“事实上,这个现象背后,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它们交互作用,错综复杂,作为一名女性科研工作者,在职业生涯的不同时期,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这份研究报告的完整版发表在最新一期《公众心理科学》期刊上(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并附有由美国凯特研究生院密涅瓦学院(Minerva Schools at Keck Graduate Institute)社会学系系主任Diane Halpern特别撰写的评论员文章。
研究结果显示,在地球科学、工程、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学科(即所谓的“GEEMP”学科),从本科生阶段到研究生阶段、乃至教职员工当中,女性所占的比例都显著低于男性。举个例子,2011年,毕业于“GEEMP”的本科生里面,只有25%是女生,在“GEEMP”学科拿到终身教职(tenure-track)的助理教授当中,女性仅占25%到44%。(译者注:“GEEMP”学科,取Geoscience, Engineering, Economics, Mathematics /Computer Science, Physical sciences首字母之意)
这种科学领域“性别不平等”现象,自人生初期始就已经深深扎根。早在念幼儿园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对小朋友就有着不同的期望——仿佛小男孩天生就应该数学能力强,小女孩数学考不好也是理所当然一样。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观念也潜移默化,到了大学里选择专业的时候,女生们会避开那些对数学能力要求高的学科,而更多青睐诸如生命科学、社会学之类与数学关联度较低的学科。这种学科内部的“性别不平等”,会一直持续到研究生阶段。
然而,当念完了博士以后,情况就会有所变化:那些拿到了理工学科博士学位的妹子,终于“媳妇熬成婆”——女博士们,第一次与男性同僚一样,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公平竞争。研究结果显示,找工作时,女性候选人和男性候选人得到的面试机会相等(有时候甚至更多),被录用的概率也并无差异;职场上,女性从业人员和男性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相近,获得提拔的概率也没有分别;在向学术期刊投稿、或是申请科研基金时,女科学家和男科学家“中标”的可能性都一样;此外,女性科研工作者和男性科研工作者在事业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似,对所从事工作的满意程度也并无显著差别。
“这种‘博士以上,男女平等’的情况,尽管还不能说已经百分百实现,但至少可以说反映了当下科学界的一股总体趋势,”Ceci表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那些过去曾经干扰女性参与科研的偏见和阻碍,到了今天,绝大多数已不复存在;事实上,今日理工类专业的‘性别不平等’另有它因——想要解决这个‘不平等’问题,也必须与时俱进,有的放矢。”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如生命科学、心理学、社会科学(俗称“LPS”学科)等性别比例较为平等的科研领域,女性从业者转行的意愿反而更强;相比之下,在其它对数学要求高的科研领域如“GEEMP”学科,“性别不平等”贯穿始终,从本科学生到教职员工,都是男人多,妹子少,与“LPS”学科形成了鲜明对照。(译者注:所谓“LPS”学科,即取了Life Science, Psychology, Social Sciences的首字母,美国人很喜欢用缩写啊因为显得很专业又洋气!)(译者吐槽:这样赤裸裸地黑我生物和心理真的好么……)
Halpern表示,区分了“性别平等”在“LPS”和“GEEMP”学科的不同表现情况,是这份研究报告的一大特色。
“这种区分对未来相关研究影响甚大,”Halpern说,“比方说,以后我们就不能说出‘STEM领域的妹子太少了’之类的话,因为‘STEM’这个概念太笼统,必须得分开讨论,比如换成‘GEEMP亚领域的妹子太少了,LPS亚领域的妹子刚刚好’这种表述才更精确!”(译者吐槽:不仅更精确,而且萌萌哒!)
因此,为了提高学术界的妹子比例,我们不仅要把战略目标从广义的“STEM”转换到狭义的“GEEMP”上来,而且还要相应地改进战术方法,进行适当干预,消除性别偏见。
这些干预手段灵活多样:包括应当尽早培养起女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从小学生开始抓起,鼓励她们参与诸如工程、计算机和物理等“GEEMP”领域的小组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译者吐槽:科学の光源氏计划?)
在大学里,应当尽早开设诸如“某某科学导论”之类的入门性课程,吸引(好奇心重的?)女大学生们过来听课,如此一来,妹子们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以后,就会更有热情地转专业到“GEEMP”领域来;
再往后,对于那些有天赋的女博士来说,她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主要是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如果能够为女博士们提供妥善保障的话,那么今后就会有更多的妹子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译者吐槽:做实验就没时间谈恋爱了,加班就没时间照顾小宝宝了,女博士伤不起啊)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今天科学界‘性别不平等’的真实情况,将注意力集中到当下(而非传统的)造成这种‘不平等’的原因上面来,并最终一起探索和解决这个问题。”Ceci, Williams, Ginther和Kahn总结道。
本文由壹心理用户 冷门的少年 翻译,经由壹心理编辑。非商业转载须保留译者、壹心理与本文链接。商业使用请联系 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