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旭光,原文载于《北京日报》
微信阅读现在已经成为人们习惯的阅读方式,因此,探讨微信阅读的内容及其原因、微信阅读的利弊等等,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微信阅读情况统计
为了研究这些问题,笔者向北京地区某著名大学和外地一所一般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某大型国企中层管理者(本科以上)发放问卷246份,全部回收,具体内容如下。
结果显示阅读最多的内容依次为生活小常识(185)、开心段子(176)、人生感悟(165)、职场经验(145)、心灵鸡汤(142)和保健常识(129),分别占到样本总人数的75.2%、71.5%、67.1%、58.9%、57.7%和52.4%。另外,还有职场励志(105),男女情感(99)。学术(92),谣言(78) ,真实的档案揭密 (54),其他(26) 。所谓其他,指的是除了问卷所列内容外,阅读的内容还有新闻和朋友动态等。
(2)微信阅读的传播手段。
结果显示人们经常用手机(242)来进行微信传播,占样本总人数的98.4%。以下依次为电脑(37),口传(33),公开出版物(3)。
(3)微信阅读的传播范围。
139个人认为微信的传播范围为微信朋友圈,136个人认为微信的传播范围为认识的人,只有17个人认为传播范围为所有人。分别占到总人数的56.5%、55.3%和6.9%。
(4)朋友圈转载文章的出处。
调查结果显示朋友圈文章的转载出处多为转载(231),占总人数的93.9%;自创(69)、网络下载(67)和抄录(40)分别占总人数的29.9%、27.2%和16.3%。
(5)频繁转载、“晒”的内容。
大部分人认为转载是因为内容有实用价值(176)、内容有趣(171)和内容有意义(146)、,分别占总人数的71.5%、69.5%59.3%。
笔者不仅做了大样本的调研,还对某个个体进行了深入分析。笔者随机查看了520个微信的内容,其中分享链接402个,其余118个是所谓的“原创”。所谓的“原创”内容里面,最多的是旅游照片,28个,占25%;各种消息(不带广告性质的日常交流、聊天)26个,占22%;心灵鸡汤10个,占9%;孩子的消息9个,占8%;体育的感想8个,占7%;抱怨8个,占7%;宠物及自家得意物件,7个,占6%;吃的6个,占5%;幸福、隐私及心情6个,占5%;实用知识5个,占4%。其他还包括励志、哲理等等内容。
(6)看微信的频率。
除去不经常看微信者(12小时以上),经常看微信230人,平均隔2小时看一次微信。一小时以内106人,占总人数43%。
每人每天平均看微信总时长为1个半小时。
(7)坐车、乘地铁看书还是看微信。
有效问卷222份,其中看书59人,占总人数26%;看微信155人,占总人数70%
(8)睡前是否看微信。
有效问卷242份,其中185人在睡前看微信,占样本总体76%;不看微信57人,占样本总体24%。
睡前看微信的人中,平均看25分钟。看微信半小时以内的162人,占总人数88%。
(9)起床后第一时间是否看微信。
有效问卷245份,其中100人起床看微信,占样本总体41%;不看微信145人,占样本总体59%。
早起看微信的人中,平均看16分钟。其中半小时以内94人,占总人数94%。
(10)阅读纸质书籍的情况
有46位研究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每天看纸制书有35人,占样本总人数的76%,平均看1.41小时。其中看书1小时以内23人,占总体50%;1小时到2小时9人,占总体20%;2小时以上只有3人,占总体6%。
2.微信阅读的情况分析
从上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整体而言,看微信时间过长,频率过快。
通过调研发现,客观上说,年轻人“读”微信,一是打发无聊的时间,每天不管是挤地铁还是买东西,等待时间太长,读读微信中生活小和段子等,显得时间过得快些;二是排谴郁闷,和在朋友里吐吐槽心里痛快;三是较快速地了解瞬息万变的世界,知道刚刚发生了什么事,大家都在关注什么。但频繁看微信是因为无聊、焦急、静不下来。源于人们对安全感、归属感的需要,源于人们对被关注、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渴望。现在,微信阅读成为一种依赖,其背后是行为依赖。从浅层次看,是觉得自己很重要,所以要时不时地看看微信。但实际上,谁都没有那么重要,世界离了谁都转,官再大也是平常人;从深层次看,是闲的,是焦虑,是恐惧,是不自信,缺乏安全感,即行为依赖。频繁看微信,初级层次是人们渴望被关注;中等层次的人自我感觉良好,“以为很多人会关注自己、自己的联系很广、自己很中心”,但大家都是平凡的人,谁都没有那么重要。深层次的人会不会是不能独处,需要以频繁响起的微信提示音来证明自己的重要?缺乏安全感?
也就是说,过多过频看微信深层次的原因,源于人们的安全需要,包括人们对安全的物质环境和情感环境的渴望。一般人总是害怕孤独,且常常厌恶孤独,一旦孤身一人或独处便觉得不安全。一遍一遍地刷,就是想看看微信里朋友圈里的“朋友们”在干什么,将自己置身于微信的环境中,就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这就满足了人们对安全感的需要。
频繁转载,满足了人们的价值感和重要感。微信阅读,源于整个社会的浮躁和行为短期化倾向。
现在,整个社会的浮躁和短期化倾向到处可见,因为急功近利,从宏观上说,才有不顾环境承载能力、环保和资源消耗的速度崇拜、GDP崇拜;才有开山填海、毁林毁田搞房地产、修太多的公路(一个普通的县城,在老城四周修了十几条八车道的宽阔大马路);才有股市“跨越式发展”的口号,才有提前献礼工程,才有高等教育大跃进;与高校盲目扩招相伴随的,是职业教育萎缩、技师及技工缺乏,“中国制造”难以成为“中国创造”、中国的很多产品质量难以登上世界之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整个产业大军缺乏操作性的熟练技工。
从个人角度看,希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一举成功;才有产业大军“民工化”倾向,很多一线的员工急于致富,缺乏耐心,不停地跳槽,这很对所从事的工作达到难精通的程度;才有一说健康就要祖传秘方;才有“假证书”、“假文凭”泛滥,才有萝卜快了不洗泥,过分重视数量而忽视了质量。
急功近利是不想付出辛苦的努力、表现出浮躁、不肯脚踏实地静下心来下功夫,总想着省去中间的过程,“跨越式”一步登天。
这从上面的阅读内容排序中可以得出这个结论:阅读最多的内容前三名是生活小常识、开心段子、人生感悟。而学术等严肃的内容排在倒数第三,仅比谣言、真实的档案揭密和其他高。人们静不下来读读经典,而是热衷于读那些轻松的内容。这不正好说明了当下人们的浮躁和短期化倾向?
3.微信转载、及“滥晒”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转载、“滥晒”?尤其是要“晒”自己的各种东西?应该说,微信使得网上的人们有了大杂院、四合院的感觉。在现代中国社会,邻里之间即使住对门都不认识,大家相互间的心理距离很远,没有归属感,微信恰恰弥补了这个不足。满足了都市人、或国人现在人际交往缺乏的问题,满足了人们归属的需要,也就是人们希望能被某一团体接纳的需要。微信的“各种群”提供了一种能够使朋友之间增加社交往来、增进相互了解,相互接纳,相互认同的平台,营造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氛围,满足了人们的归属需要。微信的朋友圈是社交平台,是一对一的,可以说没有主角,也可以说都是主角,大家平等。这118个微信的各种“秀”也称为“晒”,就满足了平民、草根“被关注”的需要、出名欲望和表现欲,满足了草根的明星梦,满足了大家的价值感。你有钱可以晒车、晒房,我没有钱可以晒今天我们家吃素馅饺子、晒我自己的照片,大家都可以晒自己认为重要的、独有的、得意的东西。人人渴望被关注,都认为自己的存在很重要。因此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晒”,自己这里一“晒”,圈里的朋友会立即收到,并且给予关注,这就无形地证明了自己的重要性。
4.微信、微博、博客、报纸、书籍等阅读方式的比较
微信是浅阅读,几乎不思考,似乎读的很多,记住的不多。经常会重复看许多相同的内容,每次都似曾相识,同时又觉得很新鲜,把所看到的当成自己的东西讲给别人听,有时会发现恰好是对方发过来的。从微信阅读内容的排序也可以看出来,轻松、实用、愉快的内容排在前面,生活小常识、开心段子、人生感悟当然只需要浅阅读即可。
微信阅读一定也有有利之处,否则很难如此大面积的传播。其有利的地方是:方便;传播迅速;内容涵盖范围广,可选择性强;便于了解朋友最近所关注信息;免费:除了时间成本,几乎没有成本,不想看可以随时不看。
微信阅读,也有许多不利之处:浪费时间;容易传播谣言和负面信息;信息真假难辨;信息相互矛盾。
微博比微信阅读的深度稍深。博客的内容,如果觉得有意义,可以再读第二遍,甚至下载保存,但保存后,常常忘了再读。报纸稍深阅读。书籍是深阅读,如果内容好,会反复阅读,并且能记住,有些内容甚至能背下来。这会引导人们思考。
从第一个问题可以看出,看的最多的是生活小常识,其次是人生感悟和开心段子,学术排在倒数第三位。这符合浅阅读的特点,容易浅表化。这就淡化了人们读经典的兴趣,减少了人们读经典的时间,弱化了边阅读边思考的能力。所以思想深度不够,这不利于培养创新。
就转载而言,人们更愿意转载内容有实用价值和有趣好玩的东西。而内容有思想意义仅排在第三位(最后)。这也说明人们更愿意转载哪些轻松实用的东西。
至于经典著作的阅读及其他书籍阅读这样的深阅读,就研究生这个层次而言,占样本总人数的76%会每天看纸质书,但平均才读不到一个半小时。其中50%的人读书在1小时以内;只有6%的研究生每天读书2小时以上。这还是一个学历较高、能够坚持阅读的群体,其他学历不高、不能坚持的大众,每天阅读纸质书籍的时间就更少了。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大范围、大量的微信浅阅读,久而久之,民族的阅读习惯会改变,不利于民族素质的提高。因为浅阅读,人们可能会失去思考能力,或者思考、质疑能力会弱化,知识结构也比较单一,很多东西都似曾相识,都觉得是自己的,以前读过的,印象也已经不深了。
结语
微信阅读现在已经广为流行,正在逐渐改变人们习惯的阅读方式,因此,对微信阅读的利弊影响等等,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由 郝旭光 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