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电影《破风》海报
文:郑秋强 丨 壹心理专栏作家
“一个人愿意去花2年时间,去高原上骑行10万公里,以此突破自己的最大心率,是多么不容易……”从电影院出来,W像被打了鸡血般,整个人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仍然滔滔不绝地说着电影《破风》里的种种励志与温暖。
“如果计划失败了呢?付出了时间和努力之后,没有实现目标呢?”我的这句话冷冰冰地砸在W的脸上。
“怎么可能失败呢?一个人有那么强烈的想突破和成功的渴望,就一定会成功的!……” W有些激动。
事实上,当电影里出现“2年时间,10万公里”这些数字的时候,对数字比较敏感的我,一下子联想到了“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T.Gladwell)在《异性》一书中提出来的,“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英国神经学家丹尼尔·列维京(Daniel Levitin)则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需要花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
当然,后续有不少学者对“一万小时定律”提出过质疑,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其最新的文章中也表示,并非所有的领域都适合该理论,特别是某些运动领域,确实是有一定的“天赋”因素在其中。
“2年时间,10万公里”,算下来也大致付出了“一万小时”,一路艰辛所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但是,假如,在骑行这项运动上,有些人经历了“一万小时”的锤炼却无法突破极限最终没能成功时,该是怎样的一个心理打击?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样的结果呢?
我承认,我出戏太快,这样的分析似乎过于理性。
其实,相比让W振奋的花2年时间骑行10万公里突破极限这一情节,电影《破风》中让我感觉到更难能可贵的是几个主角在经历了各种挫折与弯路后,能够坦然地面对自我、悦纳自我。彭于晏主演的仇铭是个天赋优秀的冲线手,因痛殴出卖自己的队友,被禁赛九个月,最后在比赛冲刺时刻甘当绿叶作为破风手帮助邱田赢得了比赛;窦骁主演的邱田是个完美的破风手,却一心想当冲线者站在冠军的领奖台上,因为身体极限无法突破,使用禁药,被逐出车队,最后认识到自己的优劣势,甘心为仇铭当破风手;崔始源主演的郑知元不甘心因“黑幕”而赢得的比赛,最后率领二级车队参与业余赛事,只求与仇铭一角高低,尽管输了比赛但是赢得了尊严;王珞丹扮演的黄诗瑶在因比赛受伤无法再从事心爱的自行车运动,最后在仇铭等人的帮助下重新振作起来,改为学习皮划艇项目……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位置,如果你是完美的破风手,又何必强求自己成为冲线手。人们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如果事实是,你真的不适合当将军,那么甘心做一个出色的士兵不也挺好。
在我看来,突破极限需要强大的内外驱力及意志,而悦纳自我则需要全面认识自我,敢于面对自己的优点长处,也敢于直面自己的缺点不足,拥抱阴影。但是,我们往往愿意为了心中炙热的梦想而奋不顾身地去努力拼搏,却未必愿意接纳自己的不足,不愿接受梦想破灭过后的辛酸、痛楚与无奈。
回到刚才的问题,如果付出了“2年时间,10万公里”的努力仍然失败了怎么办?W憋了很久说了一句,“即使失败了,对他来讲,那一定也是一段美好的经历,不以成败论英雄。”当然,当W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已经是站在能够接纳失败、面对事实的立场上了。
突破极限是美好的,而悦纳“突破不了极限”的事实,找准属于自己的位置,更难得。“拿得起,放得下”,我想大概如此吧。
郑秋强: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
尊重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及公众平台。作者:郑秋强 个人微信公众平台:psyzqq
更多作者优质内容可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关注微信号:psyzqq
本文由 壹心理专栏作家 郑秋强 所著,版权归壹心理所有,所有的独家文章未经正式授权不能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 susan.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