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见客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的这首《点绛唇》寥寥几字就将少女的娇羞描写的出神入化。害羞其实是一种非常常见和普遍的现象,一般人群中90%以上的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有过害羞的经历。据统计,有15%的人为气质性害羞,气质性害羞是一种人格特质,特点是严重和持久的害羞和社交恐惧。
美国大学心理系Katherine M. Jones近日发表了一篇关于害羞的文章,文章发表在科研出版社英文期刊《Psychology》(心理学)2014年3月刊上。
害羞是对真实或想象中的社交的一种自我关注的焦虑,害羞的特点是由于害怕尴尬总是试图避免社交,对自我价值的感觉消极、低自尊、焦虑以及偶尔抑郁。有一系列的与儿童和成人害羞有关联的特征,包括生理水平(例如皮质醇水平、右额叶脑活动、心率)、认知/情感(如低自尊、焦虑、负面情绪)、行为(如行为抑制、惊跳反应、厌恶凝视、害怕演讲)、社会心理(如社交焦虑症、物质使用障碍、饮食失调)。
几十年来,人们致力于研究人类的害羞现象,研究人员使用了大量的术语描述和害羞类似的特征,如社交沉默、社交孤立、社会退缩、社交焦虑、社交恐惧、内向、胆怯、低社交能力、社交障碍、社交戒心、行为抑制。然而,所有的这些条款都有着不同的起源、含义、关联和结果,并不能明确定义人类害羞这一现象。
有研究指出,含羞有至少两种类型:害怕的害羞和自觉的害羞,害怕的害羞从婴儿6-12个月期间出现,表现为对陌生人的恐惧。自觉的害羞出现在3-4岁期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尴尬、难为情等情绪。高害羞的孩子焦虑水平高,通常是孤僻的,消极情绪高,研究已经发现,这些孩子总是避免与他人同行,试图逃离互动的游戏。而低害羞的孩子外向、善于交际。相比之下,一些矛盾的高害羞水平孩子社交时更困难,他们试图参与到游戏中去,又要同时抑制自己的高度焦虑,这样让他们更加的焦虑,有专家指出,我们要避免给某个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
作者在文章中详细分析了与气质型害羞相关的行为、情绪、心理障碍等方面的问题。指出,早期的识别和适当的心理治疗对于那些持久的、极端的害羞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和老师应该了解那些早期的警告信号,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摆脱害羞,并讨论了一些最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
1) 社会技能训练,包括参与语言或非语言行为的社交培训,如建模、训练、塑造、角色扮演、建设性的反馈、积极的强化互动。
2) 认知行为疗法,旨在通过认知重建思想、暴露疗法(形象和体内暴露)、技能培训、放松训练改变不适应的行为感觉。
3) 接纳与承诺疗法,在减少焦虑和抑郁症状中,接纳与承诺疗法也被证明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用专注力、接受和行为技术来促进个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变化。
4) 互联网干预治疗,由于害羞大大地影响了社交,互联网的使用已成为最近治疗害羞的一个重点干预措施。计算机和互联网给害羞的人提供了另一种交流方式,可以减少面对面的互动带来的焦虑,害羞的人通常更喜欢通过电脑进行交流。已经有人设计了一些在线的课程,包含关于悲伤的治疗。
最后,作者指出,害羞是一个概念,与内向相关,但不相同,是心理学领域历史悠久的一个领域。气质型害羞与各种社会心理相关,包括行为和感情问题,以及严重的心理障碍。个人的极端害羞容易导致悲伤、饮食失调和物质使用障碍,我们应该早发现早治疗。
【京师博仁】致力于心理咨询应用技术研究推广八年,拥有最强大的的师资力量、最专业的教学技巧、最准确的押题宝典!目前业内用户数量最多,品牌影响力最大,服务内容最全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0万用户的共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