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以“施恩不图报”的心态帮助他人是纯洁高尚的行为,被帮助的人则“受恩不忘报”而回之以礼,也是出于良心和善意,展现了高贵的品德。
以“施恩不图报”的心态帮助他人是纯洁高尚的行为,被帮助的人则“受恩不忘报”而回之以礼,也是出于良心和善意,展现了高贵的品德。怎样回报那些曾经善待自己的人呢?首先要了解他们需要什么?自己眼中的宝贝并不一定为他人带来好处。
《庄子.应帝王》中有这样一段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在这个寓言中,南海的大帝名叫儵(shū),北海的大帝名叫忽,这两个虚拟名字,就像大风刮过的声音,可以感受到一种速度,大概都属于雷厉风行,积极进取的人物,并且有很高的道德修养。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可以使人感到名字的朴实与憨厚。儵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儵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可以感受到得许多乐趣,浑沌却无法享受,多么遗憾!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由于破坏了浑沌的本性,结果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酿成悲剧的初衷并非一定都是邪恶。在表达善意时,首先看对方是否需要,不要脱离最基本的“尊重”。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投射”,是指自己喜欢的认为别人也会同样喜欢,觉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别人也不会喜欢。在社会习俗的影响之下,更会使人们在接受善意时很无奈,还要承受很大的不方便。
现在做孩子的家长真是很难,都是独生子女,既心疼孩子得不到童年的乐趣,又担心孩子长大后的就业前景,还怕孩子的发展不全面。所以,安排孩子从一两岁就开始读唐诗宋词,学英语,弹钢琴,书法绘画,跆拳道,下围棋,芭蕾舞,现在又有国学专家建议读古经,本来天真自然的孩子,整天沉浸在各种课程培训中,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说实在的,哪个家长不心疼爱护自己的孩子啊?看到他们不快乐的情绪,有时目光呆滞,有时乱发脾气,做家长的内心也会很酸,有些内疚,可这都是一片苦心,抱着希望他们长大收获成就后可以理解的心态,还是咬着牙坚持自己的“善意”,现在的家长也真是很不容易做。
在心理咨询室经常会接待一些厌学的孩子,他们很有才华,很聪明,在强大的学习压力下情绪失控,如果问他们如何看待家长对他们的培养?都沉闷而无奈地说家长很爱自己,说不应该这样,对不起家长。这些打蔫的花朵,多么像是被开了几个窍的浑沌。
家长们对未来的恐惧感,以“防患于未然”的“至理名言”,扩展孩子的知识结构,增强应对能力,本无可厚非。可是这样做,是否意味着正在为孩子们“开七窍”,对他们的伤害有多大,一定要这么“爱”孩子吗?是否真正尊重了孩子的感受?这也是同等重要的。那些课程本身可能是好东西,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孩子一定会用自己的行为表现做出发言,如果他们快乐地学习,就说明是好东西,如果他们带着无奈和怨气,就会伤害他们纯朴稚嫩的心灵,这是他们今后的任何成就都无法弥补的,如此衡量那些又花钱又费精力的课程,就变成了高价的“毒药”。如果类似于被“开七窍”的孩子太多,不仅影响一个个家庭未来的幸福和谐,还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盛衰。
孔子《论语》中有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经。马太福音》中也有一条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都是让人们根据自己的好恶来揣摩别人,是不错的。可是现在的社会发展变化太快,多元文化形态与以往的单一形态有所不同,无论是朋友,同事或至亲的家人,都难于理解人们之间不同的欲求,要想更好的表达善意,就更需要互相尊重,充分沟通,不要单方面的将“善意”强加给对方。因此,最好再补充一些内容去理解,如“己所欲,勿强施于人”, 或者说“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也别盲目这么对待别人。”
来源:心理咨询中文网 作者:孟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