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了今晚的咨询,迫不及待地想写下此文。
没有打开QQ、没有看其他任何信息,避免自己的那种感觉被扰乱。
今晚的第二个个案,在开始咨询的时候就表态:以后不继续和我做咨询了。这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
因为我在上次咨询的记录里写道:“这次咨询感觉实际上只是咨询师的一厢情愿的探索,来访者也是顺着咨询师的思路,但似乎有些偏离主题。”然后上次咨询和这次咨询的中间也因为我的其他工作而间隔了一周。
这次来访者一来就表态,我有点措手不及。不过,之后我们围绕着她的态度,谈到她“觉得自己有能力应付自己的问题,所以不愿再麻烦我”,再谈到她的“不到万不得已,就不会麻烦别人”的特点,也就是非常要强的个性,再深挖到“从小到大她几乎没有在父母面前流过眼泪”,接着过渡到对她与父母之间关系的讨论,也算是帮助她了解了幼时经历与现在状态的联系。
其实,上述都不是重点,热身而已。
重点是,来访者要求结束咨询的态度,让我有了一种关系断裂的感觉,似乎激发了我的分离焦虑。幸好,咨询中我还是有觉察的,比较淡定的。
骑车回来的路上,这种关系断裂的感觉让我的意识中突然浮现出了沙盘。
忽然觉得沙盘、HTP之类的工具实际上并不适合大量运用于心理咨询当中。因为即使沙盘有助于呈现来访者的无意识,帮助来访者在无意识上进行修整,但是,沙盘毕竟是作为第三方出现在咨询室当中的。原本来访者和咨询师可以进行直接的无意识沟通,如果硬要在其中搭建一座无意识连接的桥梁,岂不是多次一举?这让我想起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无聊举动:两个人,相隔不远,本可以直接对话,却要互发短信。沙盘、HTP之类的工具,就是这里的手机,原本可以无缝对接的对话,即使通过沙盘、HTP这样强而有力的媒介,也会丢失某些重要信息的。
当然,不必过多地使用这些媒介是有前提的,即要保证你我之间可以做到直接对话。如果直接对话做不到,那还不如发发短信、做做沙盘、画画HTP。所以,一个心理咨询新手大量使用这些媒介,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毕竟是一个很好用、很有用的工具嘛。但是,如果一个心理咨询高手依然大量使用这些媒介,那是否反映了这个咨询师内在的人际隔离呢?——宁可不直接对话,也要做做沙盘、画画HTP。
可以研究下那些绘画治疗大师、沙盘游戏大师、音乐疗法大师,如果剥离掉他们想要以此等技法立身、在江湖之中占得一席之地这些因素,那剩下的是什么呢?
工具就是工具。
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工具。
我喜欢直接对话,或许也是为了防御我自身的分离焦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