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恋童癖知多少

KEY:近几年国内儿童性侵案件频发,恋童癖逐渐为我们所知。   文/果壳网

在国外,恋童癖指的是是一种对儿童感兴趣的性取向,并不一定会真正付诸实施。而考虑到国内习惯,本文沿用的是我国从行为角度对于恋童癖的定义。即恋童癖(paedophilla或pedephilia 或 pedophilia)是指成年人长期并且多次以儿童或性发育尚未成熟的少年为对象,靠猥亵甚至奸淫他们来获得性兴奋和性满足,对成年异性则相对或完全缺乏性兴趣的病症,属于性偏好障碍的一种。

儿童下手不一定都是恋童癖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对孩子下手的人都是恋童癖。还有些人由于无法从正常途径满足性欲,便转而对懵懂的孩子下手,这与恋童癖是不一样的,这些人只是对成年异性的渴望无法得到满足,转而发泄在孩子身上而已。真正的恋童癖,是缺乏对成年异性的兴趣的。

另外,还有些精神疾病患者,他们有可能因为对冲动的控制能力减弱,偶然做出不理智的举动,这种情况不是恋童癖。只有长期和多次对少年儿童实施侵犯,才能被认为是恋童癖。

此外,恋童癖的判定,还需要参考被侵犯孩子的年龄,以及与侵犯者的年龄差距(在美国为年龄差10岁以上)。因此,孩子们之间的性游戏,就更不是恋童癖了。

恋童癖≠男同性恋

人们发现,恋童癖相关的案件中,男性案犯比例远远超过女性,而受害者中男孩女孩都有,于是人们常常会想当然地认为,恋童癖可能与男同性恋颇有关系。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对恋童癖者来说,性别不是件重要的事,勾起他们兴趣的关键在于年龄。

儿童实施侵害的一定是怪蜀黍?

人们对恋童者的想象,估计多半还停留在一个猥琐的中老年大叔,隔着铁栅栏,贪婪地望着校园里开心玩耍的孩子们的情景。实际上,这种看法可能会让你的孩子处于危险之中。正如很多罪犯看起来是人畜无伤的老实人,不少对孩子下毒手的人也看起来和蔼可亲,更要命的是,他们和被害者往往还非常熟悉。

1996年美国国家性健康调查(NSHS)显示,在侵害儿童的案件中,侵犯者有70%以上是孩子的亲戚、祖父母甚至父母。而1964年的一项研究中也指出85%的恋童癖者是儿童的亲戚、家庭朋友、邻居或其他熟人。

恋童癖者都是无药可救的坏蛋?

在医学上,恋童癖被认为是心理失调,是一种性倒错,患者会觉得孩子对他们有性吸引力。而恋童癖者往往也不像大家想象中那样穷凶极恶,相反,他们会表现出不成熟的个性特征,不善与人相处。

另外,很多恋童癖者自己在孩童时期就遭受过性虐待。不过,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恋童癖者都是精神上受过创伤的可怜人。实际上,有些恋童癖者还是相当成功的男性,不少还成家立业有了孩子。总之,恋童癖者的成因和背景常常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恋童癖者能被靠谱地甄别出来?

如果能够甄别出恋童癖者,那么孩子们就安全了——这个想法是不错的,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发表在《性虐待》杂志(Sexual Abuse)上的一项研究,就曾试图通过三种方法来甄别恋童癖者。

研究者们对130名侵犯儿童的犯人进行了性反应测试,通过测量他们看到儿童照片时阴茎的状态来判断他们性唤起的程度,结果只有55%的人达到恋童癖者的判定标准。而心理测试的结果是70%的犯人达到恋童癖标准。此外,研究者们还请专家对这些犯人做出评价,结果有77%的犯人被认为是恋童癖。

不过,当统计结果的时候,研究者非常郁闷的发现,这三种方法之间并没有显著的联系。换句话说,用不同的方法可能揪出的是不同的人。而且,这三种方法也无法判断这些犯人今后是否还会继续侵犯儿童。总之,很难通过对一个人进行测试或调查他的前科来确定他是否是恋童癖。

不论如何,恋童癖者的侵犯常常会给儿童的身心带来创伤,并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为了防患于未然,家长有必要警惕和孩子过分亲昵的人,并避免让孩子和不可靠的人单独相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恋童癖知多少  多少  多少词条  恋童癖知多少词条  
综合

 那群叫做“橡皮白领”的人

有一群人叫做“橡皮白领”,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毫不在意批评,也毫不在意表扬。这样“无梦、无痛、无趣”的橡皮人,也许就生活在你我身边。可是,谁又能明白他们内心...(展开)

综合

 留学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

主要会有哪些问题呢?一、思乡情绪与孤独感国外的生活方式和中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爱热闹,闲暇时间总爱朋友凑在一起聚会,聊天,如果周围有朋友还好过,但如果生活在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