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卓彤 丨 壹心理专栏作者
俗话说,男孩就应该有男孩的样子。小时候我妈也常对我说别做这别做那的,女孩就要有女孩的样子。可如果男孩想变成女孩,或者女孩想变成男孩又当如何?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冲冲,男,5岁半。长得眉清目秀,活泼可爱,家长老师都很喜欢他。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出现了一些令父母担忧的问题。按理说,男孩子都喜欢玩一些打打杀杀的游戏,喜欢竞争性强的活动,可冲冲却不是这样,他更喜欢和女孩子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喜欢抱着洋娃娃甚至喜欢穿花衣服等等。冲冲的父母说,从小他就很喜欢妈妈的化妆品和衣服,总是涂妈妈的口红、围妈妈的围巾或穿妈妈的衣服。起初父母也没有在意,如今冲冲女性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父母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1、什么是性别认同障碍?
生活中,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觉得自己的生理性别与自己的心理性别并不一致,譬如说生理上我是一个女孩,但内心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汉子,因此我通过穿衣打扮,行为方式等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男孩,有的人甚至还通过激素和手术等方式改变自己的生理性别,这就是性别认同障碍(GID,Gender Identity Disorders)。就如上述案例,儿童性别认同障碍一般表现为喜欢穿异性的服装,与异性在一起玩耍,不喜欢和同性在一起,经常表现出异性的声音、姿态等。但由于幼儿对于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还是十分模糊的,所以如果只是偶尔出现异性的举动父母也无需太过在意。
在正常情况下,儿童总是以确定的性别身份进入这个世界的。从他们一问世,父母便开始与特定性别相适应的特定方式来对待他们,如姓名、服饰、玩具,乃至以后的行为要求、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等。但是,有时父母或外界对于孩子的自我性别认同并不那么在意,甚至有些父母由于孩子的性别与他们所期待的不一样,如想生个男孩结果是个女孩,这样父母可能会把女孩当男孩这样养,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性别认同障碍。其实,造成性别认同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分为先天原因和后天原因。
先天原因:
即生理上的因素,男孩具有的女性激素过多或女孩具有的男性激素过多,都可能会导致障碍的产生。
后天原因:
家庭教养和生活环境对儿童的性别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性角色的强化而认同自己的性身份。有的父母很喜欢女孩子,但生的却是男孩儿,于是就总喜欢把自己的儿子打扮成女孩的样子,给他留长头发,穿花裙子。(直树的妈妈好像就是这样噢-_-|||,幸亏直树比较坚定╭(╯^╰)╮)。还有可能由于重男轻女等陋习,有些父母把女孩当作男孩养,无论从行为上还是精神上都要求女孩像男孩一样生活,久而久之孩子在性别认同上就可能出现问题。还有一些父母看到孩子作出异性的行为举动时,觉得很有意思,没有阻止还表现出很开心的样子,这无疑是强化了孩子的不当行为。父母在孩子的性别认同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一个处于幼儿时期的男孩,他并不知道男孩和女孩的区别以及什么行为什么思维方式才是男孩该有的,在他成长过程中,他需要经过不断模仿不断强化才能形成符合自己性别特征的行为,而父亲就是他的重要模仿对象。因此,如果一个家庭中幼儿缺少模仿对象,或是与同性家长接触过少,也会导致性别认同障碍。
首先,父母本身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性别。即使孩子的性别并非你所期待的,你也要给予认同接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要一味地去否定孩子的性别,例如经常对孩子说“为什么你不是男孩呢?”,“你是个男孩那该多好”这些话语。
其次,要强化孩子正确的行为,减少其错误的行为。例如开头的案例,冲冲穿妈妈的衣服,涂妈妈的口红时,父母就该严肃地告诉他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让冲冲意识到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但态度不要粗暴。而当孩子做出符合其性别特征的行为时,要立刻给予表扬,如“男孩子就该这样,做得真棒”,“你以后一定是个男子汉”等等,这样可以加强孩子对自我性别及其行为的好感。另外,如果家庭中缺乏模仿对象时,可找亲友来代替这一角色,让其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
最后,父母应该以与孩子性别相适应的方式来教养孩子。儿童的性别认同出现的时间在1岁半到2岁之间,这个时候父母应开始培养孩子的自我性别认同感。例如在买衣服或玩具的时候,要做到与孩子的性别相一致。给男孩就要买男孩子的服装,飞机、汽车等玩具,而女孩就要买裙装或者色彩鲜艳的服装,洋娃娃等玩具。另外,父母也应鼓励孩子多与同性朋友相处玩耍,使孩子逐步增加对自己性别的接纳。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对于孩子在上厕所,洗澡等行为上异性父母应该回避,这样可以让孩子逐步意识到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
参考文献:
1.关于幼儿性别认同的个案研究,王善安,杨晓萍,安康学院学报,2009.2
2.如何纠正儿童的性别认同障碍,袁浩龙
3.冲冲为什么不像男孩——儿童性别认同障碍,骆宏,孙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