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初识催眠

  催眠是什么呢?在24岁的时候,我开始对它深深着迷,它成为了我看世界的一种方式。

  说说我和催眠的故事吧:

  第一次知道催眠是从电视机里了解的,名曰催眠秀。大概在十岁左右的时候,那个年代网络视频远没现在这么发达,催眠师的舞台多在电视上,电视节目也喜爱邀请外国催眠师来做表演以博取眼球。舞台上催眠师对表演者发出指令,表演者按指令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拉小提琴、扮滚筒洗衣机,向你握手一瞬间你就毫无抵抗。那时候对于这种“被控制”的现象惊出一身冷汗,觉得好恐怖,不可思议!

  许多人也一定像我一样怀疑这是怎么做到的?不会是催眠师和表演者事先说好了的默契配合?对催眠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半信半疑,尤其对懵懂的少年来说,一方面即不相“非科学”的存在,另一方面又被这种神秘的现象所震撼。

  高考结束后,稀里糊涂的就选择了心理学专业,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更多是启蒙的。那个时候同学们很爱讨论某个心理学家、某本书、某种咨询技术,甚至八卦的班主任还会向我们推荐台湾某某大师的《前世今生》催眠。可能是对催眠一直都有好奇,那就听听吧,一个人跑到网吧里去百度,还果真有!《前世今生》催眠在那个时候是非常火的,不过因为真正了解催眠的人并不多,许多宣传后来知道更多是营销的虚头(美其名曰卖自己),自然也被夸大化了。找到播放地址,于是把钱包放裤袋里收好(下意识地担心万一中途睡着了,容易遭小偷吧)点开收听。初听引导,催眠师的声音软绵,背景音乐是那种空灵、带有宇宙感的。不知道人是不是唯一受暗示的动物,不过我确定人是的。一番引导语听下来,专注呼吸和联想渐渐使自己的意识变模糊。前世催眠的要点是在“穿越那一道光”,可惜我并没有获得催眠师所描述的那种体验,从10数到1有的只是一片空白,不知是自己的联想力不好还是本身对前世就不认同?没多久,便自然醒了过来。

  后面几次自己又重听了前世催眠,依旧没有看到自己的前世。过了两年,暑假的时候不知怎么的就想起来可以给爸爸和姐姐都试听一下(也许是检验心又发作了),又一次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敏感度不那么强烈的原因。后来,听爸爸和姐姐报告都看到了他们的“前世”,姐姐的报告就更为详细一些,说看到自己因情自刎而变成一条鲤鱼转世,后来被一位渔夫抱走了。再后来,我也就没有再听过前世催眠

  催眠吸引我的一个地方,就是催眠师会使用和平时说话不太一样的语音语调。后边又听了一个叫《催眠花园》的音频,催眠者是美国著名催眠师马丁·圣詹姆斯,那种浑然、坚定、萦绕的声音和配上的主题让我一直对它充满喜爱。催眠的花园把人带入繁花锦簇的世界,在弱化意识的氛围下,调动足够的注意力暂时地抛开现实,以欣赏原本美好的事物。催眠师把这种对美的体验叫自爱。这也是我后来对催眠逐渐认同的原因。出于好奇,我的第一次非常不专业的催眠是给女友做的,按催眠花园的引导程序,把她带入了花的世界。女友的可爱和美好的心地使我认为她本身就是一朵花,只是有的时候她自己并不意识到。花也带我向她传递了我想和她说的话——世界的爱无处不在,在身边,在你需要的时候,一直陪伴着你!

  毕业后短暂的从事了一份为期半年的销售工作,又辗转回到了心理行业,在一家咨询机构做起了咨询师助理。当助理那阵子,机构里有很多老师,不同咨询师所专研的方向还不太一样,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意向对话,当然还有催眠。那个时候很多的兴趣皆来自无知,有时咨询室里发生了什么在咨询室外也会知道一些。‘击打声’、‘哭泣声’、“欢笑声”是最常听到的。而那位催眠师,你总能听到她和来访者的咨询是从头笑到尾的。这应该算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催眠师吧,每次咨询结束就会向老师讨教一些催眠的东西,例如诱导语、催眠信号和心锚。老师说“催眠最大的区别就是不纠结于你的过去”。

  一些咨询师依赖于追问过去,原因是没有过往信息,咨询师会缺乏安全感,好比失去了判断能力的天秤。

  当我自己经历过一段错时间的感情,在那段感情中我才发现:有时候,知道又能怎么样呢?知道最大的副作用可能不是痛,而是更加的无助。身边的咨询师大多喜欢精神分析,“知道”确实是一件有深度的事情,但是做到要难更多。所以我选择了另一条路——学习催眠,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没有老师领路,于是自己成为了自己的老师。在互联网上下载一切关于催眠的学习资料,从基本的理论看起。不过,这个成长过程是漫长的。第一年也只是启蒙,没有好的机会找到对象将自己学习到的东西实践和巩固。到了第二年,无意地在咨询中心的书架上看到了《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一书,于是便拿来借读。这应该是催眠书籍中理论性最生涩的一本(当时的感觉)直到后来,第三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才有了一些不同的领悟,可以和实际生活真正的结合起来。在遇到艾瑞克森的成名作《不寻常的治疗》前,我对催眠还没有太多的自信,也是第一次真正的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了艾瑞克森——现代医学催眠之父。多样的案例,奇妙的构想,精确的判断让催眠升华为一种艺术,然而直击我心的,是艾瑞克森的治疗方式和态度,他真正意义上把来访者看做不同的个体,每个治疗过程看似是指导,背后却充满了催眠治疗师的关注、希望和爱。

  我第一次在一种心理治疗技术中找到了即能助人又可以存在自我风格的平衡。

  ……工作3年后,我首次在心理咨询中给我的来访者做了正式催眠,也把自己定义为催眠治疗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初识催眠  初识  初识词条  催眠  催眠词条  初识催眠词条  
综合心理健康

 ​错误心理易致焦虑

许多犯罪的人都有一种心理认知的错误,而这种错误在严重时就会让人产生扭曲的不健康心理,当人的情绪处于焦虑或抑郁状态时,人的思维往往缺乏逻辑性,出现消极情绪或行为异...(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