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引论

孩子的改变始自父母90天的重复

亲爱的读者,当翻开这本书时,会发现它和您的期待非常不一样:既不传授具体的育儿知识,也不讲解详细的亲子技巧。当然,它和您读多的众多的书籍也完全不同。但它能从根本上让你和孩子做出改变,其方法并非书中所言,但简单而直接:只要您能像书中的8位爸妈那样坚持每天记录90天——而先不要管写了些什么,也不要管到底写得是好是坏、是对是错。这就是《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课题的设计思想。

这个课题的设计与指导者,是由我带领几位心理医生组成的团队。我们既不是教育工作者,也不是亲子关系专家。我们这些心理医生,每天所面对的,主要是那些在心理或行为上出现了问题的求助者,如果用专业术语来描述这个群体,他们的心理虽属“正常”,但是已经“不健康”了。

尽管我毕业于医学院的儿科系,但我并没有做过儿科医生,更没有任何想做针对孩子的心理咨询的打算。因此,在2003年正式注册做心理医生之初,对于孩子问题的处理,并非我之所长也不是我之所愿。完全是被众多父母的需求所裹挟,我的关注点开始在孩子问题上聚焦,但在心理学的视野下,我很快就发现,在所谓的孩子问题的背后,都或明或暗地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亲子关系问题。于是,我把工作重心倾向于亲子关系——当然是那些不健康甚至是病态的亲子关系,以便更有效地满足于临床咨询之需。

问题在于,前来心理门诊的父母们,至今对此都鲜有认识。在他们看来,孩子的问题根源于孩子,需要治疗的也只能是孩子。做父母的,都是为寻求解决孩子问题的具体方法而来——

“到底该怎么办啊!”

◇ 心理医生提供的方法不是教育助人,而是心理助人

面对前来求助的父母,心理医生不是老师,我们肩负的不是“传道、授业、解惑”重任,也就不直接回答诸如“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Question),而是对求助者“从帮协助”,发现并解决问题背后的“问题”(Problem),进而达到“助人自助”、自我成长的目的。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调动求助者的积极性,通过启发、引导、支持、鼓励,克服阻碍其成长的因素,实现双方商定好的目标。

必须把求助者带到问题的起点上,促使其看清问题的本质。就像那个叫《咕咚来了》的童话故事所喻示的:那只拼命奔跑不止,而且还在传播恐惧信息的小兔子,得首先止住步伐,然后回到发出声响的地点去看看,它就会明白,可怕的“咕咚”不过源自于树上掉落到水中的果子!

父母是亲子问题的源头

我们曾经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办法,试图让求助者止住惊慌的步伐,实现对问题本身的回归。

在这个世界上,孩子不可能独立存在,因为孩子不可能离开父母(或其抚养人)而独立生存——看到孩子也就找到了父母,看到什么样的孩子,也就看到了什么样的父母父母就是孩子成长的背景和底色,孩子的一生可能会因父母的作为而改变甚至被决定。也就是说,课题所要研究的不是孩子,不是如何教育孩子,而是父母——因为父母是教育的主体——为了孩子父母须做出改变。

要解决亲子问题,先要找到问题的源头——父母,先解决父母的问题。

◇ 写观察日记能解决亲子问题

最后比较发现,效果最好且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就是坚持每天写观察日记。一开始,是要求求助者把日记本定期拿给我们看的,后来电子邮件实现了当天的传输,再后来的短信或微信就近乎与对话同步了——“即时性”这一维度的加入,大大提升了观察的客观性。

近10年来,我读过的日记逾万篇!作为认知-行为学派的推崇与实践者,我认可理性在维护和修复心理健康中的力量,并坚信理性的表达方式之一是语言,而能最高级别表达理性的则是文字!

由于和这些求助者都有过不少于50分钟的深层次交流,每次复习这些日记,面谈时的场景总能在脑海里清晰浮现:他们对我毕恭毕敬,他们对写观察日记的建议言听计从,他们对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一笑置之,他们信誓旦旦,好像热血已经沸腾……每当此时,我都会反复而委婉地提醒他们:别被自己的热情蒙蔽,从而低估了这个过程的困难。因为我知道,热情不能替代认知,短暂的热情和持久的坚信是两回事;热情可以启动行为,但坚持恰恰在热情消退后才能体现出来。

很多人,很多父母,就这样在我面前展示了他的惊鸿艳影之后杳如黄鹤而去,从此与我相忘于江湖。而很多人则坚持了下来,结果就是,他们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当然程度有所不同。

既然写观察日记可以有效地帮助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人,同样的方法能否给那些心理健康或还没有发现问题的人助一臂之力呢?通过一项人数近百,时间跨度为半年的“试验”,我们发现,所有坚持下来的都成就感满满、收益多多:有人声称改变了自己,有人坦言磨练了意志,有人说改善了各种关系……那些坚持不下来的,除了给自己找到各种理由予以搪塞外,他们都不愿意接受我们的跟踪和随访,因此更深入的研究无法继续。

◇ 坚持写日记和心理医生的回复正相关

数据统计让我们有了新的发现:坚持下来的人数,竟然和我们对其日记的回复次数和认真程度成正比!就是说,我们的回复越及时、越认真,他们就越能够坚持。对那些坚持下来的个别访谈,得到的比较一致的答复是:日记一发出去,就急切地盼望得到专家的回复,一旦受到一点指导和鼓励,就更愿意写下一篇日记……

我们为此发现而惊喜。这意味着,我们找到了一种在临床上可操纵并可控制的方法——用我们的努力和意志,就可以提升对方的意志力,并进而达到双方设定的目的。再后来,这个发现被不断验证,确定无疑。

◇ 把“皮格马利翁效应”作为理论依据

那么,写日记的理论依据在哪里呢?

年轻英俊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Pygmalion),对一座少女的雕像产生了深深的爱慕之情。于是,他每天含情脉脉地倾心注视,每天满怀热情地坦诚赞美,每天充满期待地献上玫瑰花……终于有一天,雕像复活了!

多少年之后的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逊塔尔(Robert Rosenthal)及其合作伙伴,通过科学实验证实了这个古希腊神话的寓意非虚:长久的期待能够创造奇迹——不但能改变现在,还能决定未来!这就是著名的“罗逊塔尔效应”或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但科学不能只是浪漫的情怀和真理般的结论,大众所呼唤和需要的是可操作的实实在在:“长久”到底是多长?“期待”应该是行动还是守望?“奇迹”又“奇”在何时、“迹”显何处?

◇ 记录日记的三个阶段

有不少研究显示,只要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自我记录,就能够改善个体的行为表现。当该个体试图记录自己行为发生的频率以及行为的强度时,行为就会发生一些改变,而且可能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1)自我监控或者自我观察阶段。个体会很仔细地注意自己的行为;

(2)自我评价阶段。个体将所观察到的行为信息与行为标准或者已有的某个特殊的行为标准进行比较,这样个体就能知道自己正在发生的行为与应该发生的行为之间所存在的差距,这种对行为的自我评价为个体提供了行为改变的动力;

(3)自我强化阶段。个体相信强化应该建立在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与标准之间的差距上。如果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之后认为已经达到标准,就可以对自己实施强化。自我实施强化可以促使理想行为得到不断改善,并继续保持。

◇ 习惯形成的三个阶段

行为主义从来就以具体、可行、能量化、可评估而著称。行为心理学明确指出: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连续90天的重复!习惯的形成大致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1~7天。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第8~21天。只要不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而继续重复,便会跨入第二阶段,从时间的跨度上是第8~21天。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且自然”,就是说,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需要刻意提醒自己坚持努力去改变,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第三阶段:第22~90天。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却自然”,其实已经算是养成习惯了,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过此阶段,你就完成了自我改造,这项习惯就会成为你生命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自然而然地为你“效劳”。

父母变带动孩子

以上所言,就是《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这一课题的启动背景和理论支撑。我们以《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作为书名,没有主语,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我们承诺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并不是说三个月就“决定”了孩子的一生,改变不意味着决定。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其人生发展的轨迹,不可能也不能,由他人来决定。

从客观层面上,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三个月不可能有多么大的变化。但如果父母的心态变了,看孩子的角度变了,父母所看到的孩子也会随之改变。通过90天日记,读者所读到的是父母所写的孩子,其实那是父母内心的真实写照——三个月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每个父母都是通过写孩子来展示着自己内心的风景。

心中有什么,眼中就能看到什么,笔下就能写出什么。

◇ 倡导坚持记录孩子的阳光日记

只有进入水中才能学会游泳,这个常识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观察甚至检查一下那些想学却至今不会游泳的人,会发现他们的身体素质并不差,只是他们从来就没有下过水,或者浅尝辄止在水中扑腾几下就上岸了。

“学会游泳可真难啊!”慨叹和抱怨就成了他们的专利。

正是基于这样的慨叹和抱怨,我们才启动了这个研究项目;这本书,就是整个项目文字记录——整整90天,也是对那些慨叹和抱怨的正向回应。

“像我们一样,先到水中来吧。”这是8位妈妈的呼唤和经验:“我们在水中来探讨如何学会游泳!”

《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是一本适合在水中阅读的游泳教材:与其说是在教你学游泳,倒不如说是“引诱”着你先下到水中。经验告诉我们,只要身体力行,像这8位妈妈一样开始去做,你就会反复地翻动这本书:不是补充欠缺的知识,而是寻找体验层面的共鸣。这8位妈妈,又一次用行动验证了我们的结论。

课题组的8位妈妈坚守了自己的承诺,坚信每天为儿女写日记的价值并最终坚持了下来。90天的日记,本身就能够回应甚至回答那些声称爱孩子却不知如何去爱的妈妈们几乎所有的疑问。课题组的8位妈妈都明白,成功经验是成功者在成功之后的总结,带有强烈的人格烙印,只属于成功者本人而不能复制。在这本书中,8位妈妈也只是想告诉你,她们曾经走过了一段怎样的路,她们所记录下的风景,或多或少地还有那“如鱼吞水、甘苦自知”的体验。

《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只是8位妈妈在某个时空下的留影,任何一个想了解其价值的父母,可以和这些妈妈们交流,听她们说说酸甜苦辣,说说她们的坚信与坚持——那才是她们真正走过并走着的路。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引论  引论  引论词条  三个  三个词条  改变  改变词条  一生  一生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综合

 有助于提升bigger的书单来啦

1.被吸引的气质——《可可香奈儿的一生》  凡是与香奈儿打交道的朋友会说,可可是一个非常健谈的人,思维敏捷,拥有绝对个人的意志,而她本身,从...(展开)

综合

 时光里的妈妈

六月应该是关于父亲的主题,可是我想说说我的母亲。我跟妈妈很像,我几乎遗传了她所有的东西,她的长相,她的性格,她的敏感,她的好胜以及死要面子,还有我们胸前那颗一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