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网络)
我的人生信条之一就是“接受你是个分歧者的现实,并顺其自然。”很多人在问我这句话的含义。
我的女儿,以及她所有的中学同学,都痴迷于Veronica Roth的小说《分歧者》(其电影版续集,异类觉醒将与本季上映)中描绘的反乌托邦的世界。书中的世界里,人们被分成以下五种派别:博学派,无畏派,诚实派,友好派和无私派。他们只能加入一种派别,发展特定的能力。具有不止一种能力的人被称为“分歧者”,而这种人是极危险也极具威胁性的。女主角 Tris就是一个“分歧者”——她博学,无畏且无私。但由于分歧者难于被政府控制,所以常难逃一死。
中学生们显然对《分歧者》很感兴趣。他们感觉自己被来自同龄人,家长和学校的一套准则束缚,而这本书对此提出了挑战。而我在作者描绘的反乌托邦世界中看到了现今大人们的生活状态——大多数人不断把自己与社会上的三种完美典型相对照:理想型员工,家庭型母亲和事业型父亲,这些典型普遍而强大,并且单一发展。
记者Brigid Schulte所说的“理想型员工”,能够任意贡献自己的时间,而不会因孩子、家庭或个人生活分散注意力。而我所知道的在传统行业,几乎没有人能与文化概念下的这个身份抗争。完美雇员没有业余爱好——甚至是兴趣——那将干扰工作,并且他们总有人(通常是妻子)在家中打理一切,照顾生病的孩子,安排车辆,精心照料。他们不用管宝宝,所以就算孩子出生也不会有问题,反正有人会管的。理想型员工可以为了事业随时跳上一架飞机就离开,因为有人会做饭、接孩子,哄他们睡觉。
大多数人,在工作投入的时间方面是无法与理想型员工相比的。而且说实话,他们往往也拼命想成为其他两种典型:家庭型母亲和事业型父亲。
家庭型母亲也会在外工作,不过往往没多少工资,所以她照样可以去做孩子班上的志愿者。家庭型母亲总是能把家里的一切安排好。因为她是那个含辛茹苦地将孩子哺育拉扯大的人,她(也只有她)知道孩子需要什么,何时需要。
同样的,事业型父亲——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他拼命赚钱,很少真正花时间在在家人身上。还有一些“难为情”的父亲放弃晋升,或选择低收入的工作,这样他们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孩子身上。
到孩子上小学了,她就是那个最佳家长志愿者。她是轮班家长,筹集资金的大忙人,批萨日的义工,野炊的司机。她就是那个校园里的全能家长,可以在不同角色中转换。她的孩子奔波于不同的课余活动中,参加了最好的夏令营。她为孩子拍照,精心记录着他们的童年生活,一张张照片上却没有她的笑靥。没人满足她的需要。自然也没人关心她为家庭付出所获得的成就感。
就像是分歧者中的人物那样,我们都拼命想成为这三种典型中的任何一种。而这种对完美自我的执念会使得我们只能磨练其中一种:或是超长时间地工作,或是做个完美无私的家长,或是为家庭挣大钱,做经济的顶梁柱。
但事实上,所谓的理想型员工并不是完美的,家庭型母亲和事业型父亲也是同样。大量研究证明,长时间工作会对生活造成损害,他们并不比工作较短时长但工作之外有家庭和兴趣的那类人更成功、更有成效。
研究显示,与那些并不全身心投入孩子的母亲相比,所谓的家庭型母亲也并没有更加成功地养育出更幸福、更有成就的孩子。很多事实表明,有更多自主权的孩子反而表现得更好。并且毫无疑问的是,一个关注家庭的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即使他少工作少赚点钱。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更高效、更成功幸福地生活——也就是我所说的想要找到工作生活的最佳状态,那么我们必须做个分歧者。这或许对文化模式,或是周围那些一心成为完美型的人的一个挑战。但真正的幸福美满源于一种平衡的生活,而不是对不可能实现的完美的那种执念。
分歧者,尤其对那些依然管理公司或是为政府机构工作的人造成威胁。在Roth的小说中,拘泥于完美的人总是想要控制,甚至怀疑、打击那些试图成为(足够)好的家长,(足够)好的员工,社会贡献者和乐活族的人。
为了培养我们多方面的才能,我们必须与那群文化模式下的典型划清界限。因为人是发展成熟的群居动物,我们的神经系统注定了我们要融入某个群体,不合群会显得迷惘而可怕。在《分歧者》中,主角Tris为了掩饰分歧者的身份被迫加入无畏派—一个推崇勇敢的派别——尽管她知道她同时具有代表高智商的“博学”和代表无私的“克制”特性。她知道改变世界、改变生活需要巨大的勇气,然而只有这样,她才能帮助其他人,才能更好地利用她的聪明才智。
单纯靠遵循理想的条框或是过时的理念并不会让我们找到生活的最佳状态。我们必须让自己变得多元,去做个分歧者——找到那个真实而平衡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