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只有你本已破碎 才有可能被摧毁

只有你本已破碎 才有可能被摧毁

—— 一些读书笔记

文 余舟

幸福长着大同小异类似的一张脸,而不幸与不幸之间,除了痛苦的感觉类似,程度和缘由则因人而异。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沙利文强调人际关系尤其是童年时期与母亲的关系,在精神分裂的形成中有关键的作用。心理健康的程度有不同的水平,即便是在健康范围也会出现或轻微或严重的心理问题,但这些问题还不至于超出正常的范围发展成障碍。成年后很多心理水平处在正常范围内的人,或多或少的都要经历不同程度的痛苦,虽然依旧处在正常的范围,但哪种身处痛苦的感觉,依旧能够让人破碎。

人在无缘无故受到伤害时,情绪会第一时间启动,愤怒、悲伤,压抑,或者只是感受到一种不可名状的,弥漫的,无处可逃的痛苦。精神分析理论和佛学理论在一些理念上有些共通之处。自我是情绪产生的根源。佛学认为脱离苦海的途径达到空的境界,不受贪嗔痴,各种欲望控制,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而精神分析则认为,童年时期的痛苦、恐惧、焦虑的经验会让人形成防御机制,这些防御机制一旦形成,就会终身发挥作用,当同样的经验重复出现时,这些机制也被激活。每一次的重复就是一次经验的“轮回”,无法改变这种不良处事方式的人则处在佛家讲的“无明”之中。

人生来就有追求满足和安全的需要,这一点是理解大多数人格的关键。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精神分析学家比较强调母亲在童年时期的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在文化中,母亲担当主要的抚育者,是儿童依恋关系的主要对象。我个人认为,无论母亲还是父亲甚至没有血缘关系的继父母, 凡依恋对象,都应纳入影响儿童人格塑造的分析之中。

世人公认性格对于命运的走向时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过分或匮乏的关注都会导致儿童无法与现实建立良好正常的关系,形成一种自我中心的人格。而在成年之后,僵化的模式依旧发挥作用。

如果抚育者是自我中心的,那么孩子也很容易发展成为自我中心者。如果安全和爱的需求从未被满足过,就等于个人的存在一直不被认可。整个人将处于一种巨大的空虚之中。这种欲望是原生性的,是一种存在性的不安。就像内心的一个空洞,不能被任何事情填满。因为过分关注自身的存在,还发展出一种冷漠的个性,对其他人的痛苦熟视无睹。不过,这种人同时深陷痛苦无法自拔。

只有当你本已破碎,你才会被摧毁。

不过,现实是,极少有父母受过专业的精神分析训练,能够了解和应用的也不算多。也许是我见识浅薄,中国的大多数担负教育者的人中,能够尊重这一规律的实为少数。虽然物质丰富,但是很多儿童的心灵伤害或者忽视之中。虽然溺爱容易导致能力低下,价值观混乱,也会导致自我中心。但是这两种自我中心是存在差异的,忽视造成的自我中心更具有破坏力。

推荐阅读:

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 沙利文

分裂的自我 莱恩

地狱里的温柔(卡夫卡传) 林和生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gracemail@126.com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摧毁  摧毁词条  破碎  破碎词条  只有  只有词条  可能  可能词条  
综合心理健康

 ​四招助职场男解压

超负荷工作,不但会给身体也会给心理带来压力。专家们分析说,精神上的压力过大,往往导致各种疾病,或者让人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如抽闷烟、暴饮暴食等,这些情况或者致命、或...(展开)

综合

 没有婚姻,爱情就死无葬身之地?

有人担心没有婚姻,爱情就死无葬身之地。其实,爱情是天使,它死了,何必留下尸体,又何需乎看得见的坟墓呢?——婚姻有何必要?我的回答是:为爱筑一个好巢。爱情是一只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