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网友在论坛上发出帖子“想知道大家爸妈的朋友圈是不是都这样的”充斥着各种谣言、心灵鸡汤、做人道理之类的链接,我猛然间才发现,原来不是只有我的爸妈才这样的。
网友A:很纳闷爸妈都是知识分子 怎么还相信这些东西呢。
网友B:我老爸63岁,他在朋友圈发心灵鸡汤就算了,还每天发给我好多做人的道理啊,男女如何相处啊,一发就是十几条。
网友C: 我加了我们老板的微信,每天早上6点开始,10来条心灵鸡汤刷屏开始新的一天,晚上10点开始10来条鸡汤结束一天,受不了这些年纪大的人。
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父母辈的人们为什么会将这些作为他们朋友圈的内容呢?
首先跟他们成长的背景有关。60年代的人们大多数都在年轻的时候把心思和精力花在填饱肚子上,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人生或者爱情,他们的世界观是简单的,对待事物的态度也是标签化的,那一代大部分都是饿着肚子的,他们的饥饿感却并没有因为得到了事物而消失,所以我们会看到他们不会消褪的囤积欲,财产,旧物,回忆不管有用没用,留着总没错。
其次他们也逐渐意识到社会发展之快,他们会慢慢地学着去接触新生的事物。这需要理解和学习的能力,有的人接受得快有的人接受的慢,但再快也不会快过我们这些在高科技下飞速成长的少年,所以我们应该宽容一点。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曾遇到过这些事件和谣言。对他们来说,网络上已经很热门的话题或者已经辟谣过的消息依旧有着新鲜感。他们没有办法像我们一样快速的、尽多可能地了解瞬息万变的时代,瞬息万变的讯息。
第三,我们的父辈,其实已经开始不了解这个世界了。在网络世界中,他们有的更多的是疑惑和怀疑,担心和一次次的被刷新自己几十年来的人生观。他们的不了解,使他们更加好奇和感觉到发现了“新大陆”,也寄望通过分享来证明自己似乎并未与时代脱节太远。
身边的很多朋友对于父母这样的行为已经从开始的不解,嘲笑,变成坦然的接受,其实,父母辈们能开始学习使用微信,使用朋友圈,这本身已经是一种进步。你可以说,在你的朋友圈里,分享这些的并不是你的父母。但是每一个在分享着这些“无营养”内容的人,都是我们中每一个人的亲朋和家长。他们的世界,我们真的有了解过吗?他们分享这些的目的,我们真的有追究过吗?在埋怨和不解之外,我们有做什么吗?是耐心的解释?还是辟谣地开解。大多数人并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是吗?事实就是如此。就像我妈现在也会经常在朋友圈分享心灵鸡汤。养生宝典,我每次看她分享,都觉得挺开心的,如果不是涉及原则性问题:比如骗人骗钱坑爹坑妈的,也会去点赞。除了流量之外,我们还损失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