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manda Rosenberg
翻译:芮益玲
校对:Elaine Claire
Amanada的免责声明:抑郁一直是个热点话题。尽管我们对于其复杂性的理解有所进步,它仍然是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关于这类精神疾病,我承认我存在一些不同甚至极端的观点。而且,我说的也不是抑郁的神谕,只是描述自己经历的那段苦难。
我患有临床抑郁症,不以此为喜,亦不悲。为何现在告诉你呢?因为我只是几周前刚被诊断出来。你可能以为抑郁会彻夜折磨我(有些时候确实如此),同时,它不仅明显,通常还是一个卑鄙的家伙。
你可能在外面很开心。你可以微笑着在派对上侃侃而谈,说着“你往鹰嘴豆泥(一道传统的阿拉伯菜)里加了酸柠檬么?味道不错!今天玩得很开心!”但是,周围的人可能没意识到你的抑郁已经发作,而你只是继续坚持着,自己恭喜自己还能保持“正常”。
最近几年这一表象开始分崩离析,尤其是我在做决定时更加困难。我不再同情他人,开始渴望隐居,最糟糕的是,我越来越难去面对他人,甚至是我爱的人。在生病期间,窝在沙发里会让我更好受,但对于我这个几年前可是高速运转的人来说真的很奇怪。看看你周围……肯定被其他高速运转的人包围,他们是一群正在做事的人:工作出色,善于决策(不管重要还是基础性的),组织周末夜间神秘谋杀晚宴(让你周末晚上放声大哭)等。
人们对于抑郁症的常见的误解,是认为我们抑郁者容易辨认——就如《Dawn of the Depression》中僵尸四处挥舞一样。但是,这错了,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呆在家里。
然而,在外与人们处理事情时,你却把自己扮演成超人、运动员或是演员。如果正在跑步,你可能会与人们击掌。
直到有一天,发令枪响了,但是你并没有行动,盯着脚下的沥青,疑惑着:“我没有感觉到沥青,我会停在这里直到对这一沥青有所感觉”。你将所有你以前感兴趣或者应该感兴趣的事情都抛到脑后。你喜欢和朋友出去玩?不是,不是和所有人都愿意。周末喜欢骑行?不了,谢谢。乐意购物吗?恩~没人真正喜欢,你不会这样做了。为什么?额,因为那样事情很多而且人太多了……是的,人群、事情、噪音,这意味着要离开房间,我宁愿收到一个iCloud账户问题对话盒。
你可能觉得这有些可怕,但对我而言,事实上很舒适。我沉迷在没有感觉的感觉中,呆呆的意味着没有存在感的存在。结果是我成为一个定时炸弹。瞧,当你极度囤积所有的感情,你可能到最后什么也没有。我让自己充分沉迷于这种没有感觉的感觉中,让内心在有毒的漩涡翻滚,时间很快消耗殆尽。
此刻,真正可怕的事来了——爆炸。我不知它什么时候发作,也不知怎样发生,但是我确定我完全没有做好准备。对我而言,抑郁发作很清晰,也很简单,不记得具体内容,但瞬间我的大脑突然从我的心脱离,我的身体充满燥热黑色的污泥。
黑暗穿过我的血管,渗透到了我的眼球。所有囤积多年的感情都往一个方向涌动,我所求的就是一张能回到麻木状态的单程机票。一直藏身在弱小麻木的心灵二十载,现在我就要被撕扯成碎片。当然我反抗了,无奈地试图将我所知道的唯一心灵废墟拼凑起来。
有很多原因解释这种状况,大部分原因归于我的沉默。一直忽略了一个暗示,即极端的悲伤,二十年后浮现出来,教会了我各种痛苦但宝贵的教训。我只愿我能早点说出来,这样,至少过度膨胀的该死的球能透出一点空气,变得小一些。
事实是,你很难悄悄走进某人,说着“不知为何,感觉很沮丧,为什么会这样”一类的话,甚至朋友会说“啥?在大卫的聚会上你挺喜欢鹰嘴豆的啊”。他们会更经常把拉你出去,对你进行一些情景暴露治疗,甚至通过带你度假这样的方式让你放松和医治。他们为我做的这些都很可爱,我很感激有这么体贴的朋友,但是他们可能没理解,对于抑郁症患者,度假是比听语音更加糟糕的事。
当我长大后,抑制变得更加容易,也更加重要,如同呼吸或者通过告别人什么是月亮杯来冒犯人们。这是我另外一条不正常的生命线。
现在,在我接受治疗期间,我看到和感受到我过去的种种抑制,舀出所有抑郁的创伤,站在孤独的飞机场跑道上麻木地看着我的疼痛从我面前奔驰而过。所有的包裹是属于我的,我不得不看着他们循环,然后抹掉他们,最后清空。
欣慰的是,我不是一个人。之前提到的,我正在接受治疗并且已经接受治疗有6周时间了,在这期间,选择接受帮助是我做过的最棒最勇敢的决定。
患上抑郁症仿佛被蟒蛇一圈圈缠裹,而让自己从抑郁症中得到释放则是个过程——我仍然在试图理解的过程。我的意思,甚至是你正在读的句子都是我在抑郁和躁狂中写出来的(你能猜到是哪个么?答案是修辞)。注意,我并不是以一个康复者的身份(早着呢!)来写这篇文章,我边治疗边写作。
正如开头讲的,我并不宣称自己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我知道,当谈到抑郁症,你不应该讳疾忌医。说出来,和一些人聊聊,任意一个人也好!我明白有很多原因让人难以开口——它伤人,难以启齿,很尴尬,不是好时候……是的,永远不会有合适的时机来谈抑郁症,但谈论它,永远是正确的决定!
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改变自己
版权说明:原文的版权都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公众号@林紫心理堂(LINZI-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