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爱灵心理咨询 张鸿飞
刚刚看到一个帖子,题目是《治疗师是什么?》,不长,但把咨询师(习惯用咨询师了,呵呵)相当神化了,在他的眼中,咨询师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
下面回帖的人有些继续神化咨询师,有些提出了客观的判断,从不同的答案看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境界。
刚开始接触心理咨询的人,心中不免有种自己无所不能的感觉,至少以后将会无所不能。就像当初的我,认为自己很强大,强大到可以无视别人的主观意愿去改造别人,一连串的失败后我开始想,是不是我用的方法错了?还记得我在读大学时向蓝心网的一名咨询师发了封邮件,请教我该用什么方法才能让我改变一个朋友。那位咨询师回复的内容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一句话:学心理学的我们也是人,不是神。从此我开始意识到咨询师也有不能的时候。
随着学习的越来越多,我们能做的越来越多,比如父母带着孩子来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跟孩子的交谈,实现对他行为的矫正。这个时候,自我会又一次的膨胀,即便内心中知道有些事我们做不了,但还是很相信自己的能力。我想发帖子的人就表达了这种感觉。我们会通过不断的标榜自己来满足我们的虚荣,通过帮助别人来肯定自我的价值,来接近“自我实现”。这种境界下,我们努力地去做任何我们能做的事情。
咨询越做越多,可能是处于职业倦怠,可能是自我价值已经被肯定得太多,我们学会了“放手”,不再执着于去证明自我,而是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帮助来访者,看到他们的好转我们会心一笑,看到病情的反复我们也不再心烦意乱,我们会竭尽所能的去帮助他,或许应该说,与他们一起探讨如何去生活。我们不再是永久的权威,我们鼓励他们去思索、去探寻,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
回想起上个月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案例(林显宗·《倾听小灵魂的心声》,部分摘取):
之前台南归仁小学曾经邀请我去演讲“倾听小灵魂的心声”的主题时,当场有一位妈妈举手起来发问,她说家里有三个孩子,老大念初中,老二小学六年级,老三四年级,同睡一个房间,平常三个小孩都很规律晚上九点上床,十点左右就都睡着了,可是最近老三,最小的女儿连续三个月,每次她去巡房时都发现她眼睛睁的大大的,十一点多了都还不睡,而哥哥、姊姊早就都睡着了,她劝她、骂她都没有用,她问我该怎么办,我回答她说:问题很简单,你的女儿可能有做了一些不敢让你知道的事,我要这位妈妈回去要和颜悦色的引导她女儿说出来,并且要当面向她女儿保证承诺,不管她说出什么,妈妈都不会责备她,更不会对她有不好的看法,而且我要这位妈妈暂时不要以妈妈的角色去引导她女儿,最好站在女儿知心朋友的立场去引导她。
事隔一个星期,这位母亲带着先生又专程来听我的演讲;当时她告诉我说,回家后她马上照我的指示要求去做,结果才知道,原来她女儿在三个月前在学校因为看到同学的铅笔盒很精致,所以她偷了同学的铅笔盒,而同学及老师并没有发现到是她偷的,这样的事情她一直放在心里不敢告诉别人,造成她晚上都睡不好觉,长达三个多月,后来妈妈引导她让她释放出来,终于这一个礼拜来小女儿恢复原来状况,而且一直睡的很安稳。
很简单,但明显咨询师已经越过了我说的第二种境界,他会去刻意的强调由他来帮助孩子,而是通过对母亲的教育来实现改变孩子。也正好回答了,咨询师是什么这个问题。
其实咨询师不是母亲、不是老师、不是校长、不是爸爸,咨询师就是咨询师,是一种职业,一种纯净的职业,他的存在不应该影响到来访者生活中其他角色的存在。
这是我在接个案,特别是父母带着孩子来咨询时,总是会想就通过自己去把孩子改变过来,而取代了父母的角色时,这是后来我的督导指出的。
想想确实如此,我们是咨询师,我们不能取代父母的角色,不能去完成本该由父母完成的事情,不然这对父母、对孩子、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公平的。父母丧失了对孩子教育的权利、孩子失去了跟父母接触、改善父母关系的机会、我们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负担。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指导父母如何跟孩子相处,而不是取代父母直接跟孩子相处。
当然,这不等于说,我们不去关注孩子。我们需要跟孩子建立咨访关系,而舍弃其他的多重关系。
不要太把自己当个咨询师了!这句话好像有点夸张的成分,但还是符合我想表达的意思,咨询师就是咨询师,明白自己能做的,做好自己该做的,这就可以了,不要把自己神化,不要取代别人的角色。
爱灵咨询师
张鸿飞
师从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系系主任毕重增博士,是国内较早从事临床心理工作的心理咨询师。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以为来访者提供更优质的心理咨询服务为理念,接受系统学习、督导的时间超过1000小时,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底蕴;临床心理咨询的总时间超过了6000小时,具有丰富的咨询经验和成熟的咨询技术,成为最受来访者欢迎的咨询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