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熊玲:解读青少年的另类暴力——沉溺杀手游戏

  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各式各样,如打架、斗殴、施虐等外暴力,如逆反、自闭、自虐、离家出走等冷暴力,还有一种另类的暴力倾向,即沉溺于打网络暴力游戏

当青少年过分依赖网络暴力游戏时,打暴力游戏就已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一种变相的暴力行为。

暴力游戏,指的就是杀手型游戏。那些依赖网络游戏的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玩杀手型游戏的孩子。他们在虚拟世界中过足了杀人的瘾。他们是幻想中的杀手,也是幻想着的非真实英雄。

暴力(杀手)游戏的吸引力在哪里?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暴力的动力学。人是生来就好斗吗?我这里想引用安东尼·斯托的一段话来说明——糟糕的是,我们人类是地球上最残忍无情的动物,虽然在阅读纸和史书上描述的人对人的暴行的时候我们也会顿生恐怖,此时我们深切知道每个人内心深处固有的凶残动机往往导致谋杀、拷打甚至战争。

生态学家指出,攻击对于个体和他的种类来说具有十分巨大的存在价值。好斗是人的本性。精神分析指出,每个人都带有死亡的天性,塔那托斯(希腊神话的死神)一直向往着爱神厄洛斯。一旦塔那托斯向恶的一面对着别人,则表现为攻击性。本体论认为,暴力构成存在。暴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一切客体关系中以及一切客体关系的发生、发展、变化、运动中。

暴力的功能。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我”的形成来自认同,认同的动力是攻击性。李孟潮在《认同与暴力》一文中指出:“暴力起源于孩子无法把别人变成自己,把自己变成别人。孩子最早的暴力形式是吮奶,他需要完成一个任务——自我的部分异化。如果童年不能完成这个任务,他在成年时就要通过暴力完成。”所以,暴力是孩子自我治疗的一种形式,暴力发挥着伴随孩子自我成长的功能。

暴力游戏与真实暴力的动力一致。游戏暴力与真实暴力的动机(或动力)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基于人的愤怒、敌意、憎恨之情绪,是人的愿望受挫的直接结果。暴力更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它既可满足人的深层欲望——权力欲和征服欲,又可满足人解决冲突事件来得迅速而彻底的愿望。

跟实际生活一样,网上攻击是一种普遍的行为。很多人认为互联网充满着怒火与斗争,其斗争还多于实际生活。专为人们提供报复而建立的网站,如Wired网站在接受采访时,主人说道:“从十几岁的孩子到离异的家庭主妇,我们很多的顾客最终找到了出恶气的地方”。如今,发生在网上的谩骂、咒语、侮辱等比面对面的争斗要激烈得多,已是不争的事实。

可见人们有太多的攻击性压抑,太需要有泄出愤怒的空间。我们似乎能感悟一点,难怪青少年那么喜欢暴力游戏

暴力游戏比真实暴力更具吸引力。为什么?因为它对青少年来说,能让他们充分实现攻击性愿望,而又不遭致反攻击的威胁。

暴力游戏,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恐怖活动。孩子打暴力游戏的过程,是充分体验较量、厮杀、征服所带来的新鲜、刺激和痛快的过程。杀死再多的对手,你不必害怕会被捕偿命;杀对手的手段不管有多么残忍,杀死人的场面不管有多恐怖或惨不忍睹,你不必担心别人会谴责你是魔鬼;也不管你杀多久时间、杀的状态多么痴狂,旁边人都不会介意,你也不用担心有对手找你算帐。

所以,青少年沉溺玩杀手游戏,等于是在生命绝对安全下,任你纵横沙场,过足枪杀、吃人、焚尸等暴力的瘾。可是,这又怎么不是和平年代下,一种温和但对孩子的心智有慢性伤害的另类残暴行径?!许多实例证明,一些青少年将暴力游戏中的行为,转移成为了现实中的行为。昨天《中央新闻台》报道:河北一位19岁的男孩,长期打暴力游戏,因爷爷和奶奶不给他零用钱上网,激怒之下把两位老人给残暴地杀了。还是一个孩子的他,杀人而且杀的是自己亲爷爷和奶奶,怎么就那么容易下手?就像在杀手游戏里杀人一样,是那么简单那么轻而易举?他杀人的动机与目的,虽然不是没要到钱那么简单,但他痴迷杀手游戏的这种另类暴力,已让我们看到了它对青少年现实暴力所构成的影响。

青少年对游戏的痴迷,除了上面谈到的暴力动力外,还有暴力游戏所具有的重复强化性。斯金纳的强化疗法的原理非常简单:每个人都愿意重复表扬的行为,人们通常愿意坚持做那些令人快乐的事。为此,我们先来考察一下其他令人着迷的行为,如老虎机赌博游戏,人们不知到底要拉多少下杆才能赢大奖,但总是希望越早越好。正是这种“不明确”使得人们一遍遍地重复这种游戏。老虎机吐出叮当作响的硬币是对人们行为的奖励,这份奖励又成为重复游戏的另一份动力。再如“斗地主”游戏,为何大人小孩对它都那么着迷?其实并非只是为了赢钱,人们在斗地主的过程中,被“走好运、拿炸弹、赢大钱”的侥幸与渴望所驱使,体验着与对手心智较量下的那份紧张、刺激和欣快。赢的钱,是对好运和聪慧的奖励;赔钱,会导致必须赢回来的不服输心理。输赢,都将是人们“斗”下去的重复行为的动因。因此强化法是一种影响我们行为的基本心理过程。

我们可以理解青少年打暴力游戏为啥那样着迷,也就是有这样一个强化过程。暴力游戏本身的内涵,是吸引孩子的动力,玩杀手游戏的技能水平,所能赢取的积分(级别),所获取的成就感等,是孩子重复打游戏的奖励。所以强化的过程,使青少年更多地沉溺于网络暴力游戏

青少年沉溺杀手游戏,显露出他们内心和我们社会的什么东西?

拥有超常能力的幻想。网络游戏的类型很多,从孩子喜欢的不同类型可以反映出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愿望。着迷杀手游戏的青少年,是有张扬、果断、自主个性的孩子,其内心深处是具有拯救欲和征服欲望的孩子。人要实现内心欲望,一般必须要有实现欲望的相应的能力。

杀手是暴力的主角。当杀手,必须具备超常的勇气和能力,才可在沙场上拼杀,才有论英雄的资本。青少年正是论英雄的年龄,只可惜没生在出英雄的年代,幻想英雄的孩子便很容易在杀手游戏中找到感觉。其实,拥有超常能力又何常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幻想呢?

我们从成人对武侠的迷恋看出,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武侠影视片,那么多胡编乱造的武侠小说,满足了我们多少人拥有超常能力的梦幻啊。因为人有超常的能力,就会拥有一切。那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拥有超常能力呢?在中国历史上好像只有皇帝,以后超常能力的人到处可见,只不过是我们心目中理想超人的投影(投射认同的人)——郭靖、令狐冲等各路大侠,粱山好汉,孙悟空等英雄。这些我们理想中的超人,都是超强暴力的拥有者,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就是这些超强暴力者身上具有其他超强能力者(包括皇帝)所没有的侠义与正义感,这是人们敬仰他们幻想他们的核心。

因为真正的武侠英雄,是具有武德和武功,他使用暴力惩处恶人,保护弱者,是凭一己之力匡复正义、替天行道的人,他们又是世界上活得最自由最潇洒的人。幻想和痴迷他们,是我们常人的心理需要。

对武侠英雄的幻想,其实就是对暴力的幻想,就是对拥有强大能力的幻想。如果说武侠影视小说是成人的童话,那么杀手游戏则是孩子迷恋英雄的童话。

青少年沉溺杀手游戏,实现着他们英雄童话的梦想,反应着他们追寻强者的渴望。但从反面,也透视了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人生目标和追求;反映了他们在现实中内心力量的弱小,他们缺少被支持被肯定;反映出他们有成长需要被某些强权势力(比如父母的高要求、学校的警告)所威胁的焦虑和压抑。

暴力游戏为何在中国青少年中格外受亲睐?国外,似乎很少听说青少年迷恋暴力游戏、网瘾什么的。国内的网吧却似乎很有市场,网吧里的客户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青少年。也许游戏商家正是瞄准了孩子的内心需要,才如此疯狂地制造不同版本的“暴力游戏世界”。某种东西在哪里有市场,说明哪里就有相应的饥渴与需要。

暴力游戏在国内有市场,除了符合中国男儿的梦想之外,社会体制和家庭教育、家庭结构等似乎也格外适宜。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人们深信:胜者为王,拳头硬的说了算,有权(钱)是大哥。对权力和财富的向往,成为许多人一生的追求。现实中,我们看到各种人际环境里的控制被控制、争强好胜、争权夺利等现象,几乎是中国人的行为特点,这也道出了我们是在一种缺乏公理下的自私自卫行为。青少年身上更凸显着自我中心、逞强好胜的特点,生活中他们常以家庭的权势或个人的力量(拳头)争取自己的社会地位,以显示自己的强大。沉溺暴力游戏,象征说明了青少年对权势、力量的获得,在游戏暴力中他们感到了自己的无比强大。

孩子热衷暴力游戏,不能不说是一种对加害能力和自卫能力的热切幻想,这是否透视了我们的社会缺乏公平和正义?是否反映了社会体制,尤其是教育体制的滞后?比如高考制度,似乎还存在着“一考定终生”的含义,孩子考不上大学意味着没本事、没出息,意味着找不到工作;学校尽管很强调学生的心理教育,但实际强调的是分数和成绩,仍然受着应试教育的统治。那么,成绩不好的学生或不想学习的学生,便容易跑到网络世界去宣泻感情、去找点平衡。

孩子沉溺杀手游戏,也透视出我们家庭教育的缺陷。前面提到,另类暴力反映了孩子拥有超常能力的幻想,从心理分析角度,反映的是人寻求绝对的安全。孩子幻想有“杀遍天下无敌手”的能力,实际是对能保护自己不受暴力侵犯和伤害的幻想,这本身就说明青少年另类暴力背后有不安全的深层焦虑,也说明孩子存在攻击性压抑。人内心安全的建构,是来源于家庭,是建立于早期安全型亲子关系的。反过来说,孩子的攻击性压抑和缺乏内心安全,是不安全型父母和不健全的家庭教育模式造成的。

什么叫不安全型父母?指的是父母自身存在的人格缺陷,这些缺陷会直接影响孩子个性的健康发育。其亲子关系是一种病理性的亲子关系,教养模式为:要么过度卷入性侵犯性的保护,要么是忽视或两者兼有。父母这种矛盾态度导致孩子长大后,在发展和处理其他人际关系的能力上,会显得无助和自卑,表现为既害怕被抛弃又害怕被控制的矛盾心态,个性结构缺乏自主和创造性,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既反叛父母的意旨又不得不遵从父母。在一种思维被固化、自主个性被抑制的家庭环境里,孩子自然要寻找能释放自己、实现自己的其他对象和出路。迷惘之下,网络世界则成为适合他们满足这些需要的依赖对象。很多研究已表明,青少年的品性问题和攻击性行为,无一不跟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相关联。

成长中的孩子,若不具备心灵成长的空间,网吧便会成为他们逃避现实与责任的去处。不过,玩杀手游戏只要玩得不过火,对孩子来说,它也是一种成长的需要。

如果说青少年沉溺杀手游戏是对虚幻世界的依赖,不如说是他们对幻想英雄和强者的依赖,是幻想成年人对他们内心需要能给予理解和认同的依赖。

四川成都熊玲心理咨询机构  熊 玲  

熊玲相关文章:

可以除掉自卑吗

她为什么会晕血?

怎样面对别人的非议

脆弱的本质

犯案幻想的心理分析

如何面对残酷的真相?

为什么老是脸红

任性的性欲

有一种感觉叫不服输

离开你的夹缝路

路怒症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他人眼里我是谁

成都熊玲心理咨询机构微信公众平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沉溺  沉溺词条  青少年  青少年词条  解读  解读词条  暴力  暴力词条  杀手  杀手词条  
综合

 你嘴上说的就是你的人生

心理暗示有着非凡的魔力,你说出口的话语,会或大或小地影响你的人生。拒绝那些消极的口头禅,体验积极的话语带来的强烈心理暗示吧。——“你嘴上所说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展开)

综合

 如何分清友情与爱情

有人说男女绝对可以成为好朋友,不一定就会发展出爱情。那是因为爱情与友情往往令人混淆不清。当然亦有人怀疑异性间能否有纯友情存在。   ...(展开)

综合

 简化我的互联网生活

译者:蚂拉“ 不要堆满太多杂乱的东西,除非你很想看到你的房子着火。”——温德尔·贝里生活可以很复杂。唯一的问题就是,我从来都不擅长令生活简单化。我从未整理过我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