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丛非从:人是安全感的唯一尺度 | 专访

采访/文:耳朵

若以天地为栋宇,心灵为砖瓦,安全感在此之间,居于什么样的位置?究竟什么才是安全感?一个人又该如何突破重重的限制,找回属于自己的安全感?

本期心理专访,为你带来安全感的话题。

专访嘉宾:丛非从,心理咨询师、心理讲师、自由撰稿人。应用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首批萨提亚咨询师。著有《你是在恋爱,还是在发神经》、《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等书籍,长期开设萨提亚自我成长类课程。

微信公众号:congnotcong

Part1:回望最初的安全基地

Q1:当人们谈及“安全感”时,常常会觉得那是一种抽象的、难以捕捉的东西。如果安全感可以被具象化,你觉得安全感是什么?安全感里会包括哪些要素呢?

安全感就像一个洞穴,或是一个加油站。洞穴可以给人以保护,这是一种集体潜意识的本能。当人们感到危险,或为躲避危险,就会逃往洞穴,本能地认为洞穴可以抵挡住外面的危险。而加油站提供的则是能量,当一辆汽车相信一路都会有加油站的时候,它就敢放心的行驶。安全感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提供保护和能量的载体。

安全感包括了对环境的确定感和控制感。延伸开来,就会有很多表现:希望工作可以稳定,希望感情可以持久,希望将来生病可以有钱,希望能力可以有所强大,希望有个固定的房子……

Q2:安全感是一个洞穴,又是一个加油站。这个洞穴,让我想到母体的子宫;加油站,似乎是外部环境的力量。可以这样理解吗?

洞穴的确可以比拟为子宫。而加油站在最初表现为脐带,妈妈通过脐带向婴儿输送营养、传递安抚;出生后则表现为妈妈的呵护与关心,妈妈敏感地觉察到孩子的需求,然后给他以满足。这两个譬喻都强调母婴间的依恋关系,正如John Bowlby所说,最重要的客体(通常是妈妈)是作为婴儿的“安全基地”而存在的,这也是安全感的基本来源。

Part 2:女人啊,你的名字是不安?

Q3:许多人认为,缺乏安全感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妇科疾病,女人是安全感匮乏的易感性症候群,你认同这个观点吗?你觉得在安全感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吗?

我是比较同意这个观点的。上帝造人的时候,就已经区分了性别的差异。在集体潜意识里,已经烙下了“男人保护女人,女人跟随男人”的种子。普遍意义上来说,的确女性的特质更细腻、敏感、柔弱,更需要被保护。进化史上也是如此,男人勇敢外出狩猎,女人在家纺纱织布。女人更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来保护自己。

Q4:但荣格曾提出过双性化人格的概念,在一个女性的身体里,也会存在阿尼姆斯的男性化原型,这点应当怎么理解呢?你觉得女性是只能够不安的吗?

双性化人格只是淡化了性别,认为人不是单纯的某种性别。所以我们说的是普遍意义上的正态分布里的值。双性化并不是指中性化,女性身体里的阿尼姆斯如果过多,那就不是心理上的女性了,那就是正态分布值之外的特例了。

当然,女性与不安全感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安全感的建立,受3个主要因素影响:先天气质类型、性别差异、原生家庭的培养(早期母婴互动)。性别差异只是其中之一。

Part3: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Q5:弗洛姆说,“如果我是我所拥有的,而如果我所拥有的失去了,那我又是谁呢?”这句话在拷问自我的同时,也引出了安全感的另一重疑问:为什么我们需要通过侵占外物来获取安全感呢?

外物是自我的一种延伸。当我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创造的时候,就需要通过侵占来达到满足。当我们对外物失去控制感的时候,就会通过占有来完成。这就是我之前说的安全感的要素——对环境的确定感和控制感。

一个内心充满安全感的人必然是两袖清风、四海为家、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他不需要任何占有来显示自我,因为他的自我很强大,他相信自己想要的都可以有。而一个人是越是占有外在,正越是显示着他的不安全感。对他人的占有欲越强,也越是如此。

Q6:有人认为,这是一个不安全的时代,我们吃着地沟油,喝着三聚氰胺,呼吸着重重的雾霾,同时在4G的网络上奔驰,跨越空间的限制,与千里之外的人迅速建立起关系……这种种的演变似乎催生出更多的不安全感,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点的呢?

安全从来都不是时代的问题。如果说是,那么我们的时代已经太过安全。没有动物随时侵入,没有炮弹随时轰击,也没有苛政随时碾压。我们的大环境,在影响着我们的安全感,但那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因素。有人喜欢吃饭的时候清洁餐具,有人没有这个习惯。餐具可能被报道过太多不安全感的新闻,但是后者安全感就比前者高:我知道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不干净,但并没有你们报道的那么夸张。

安全感是发之于内而行之于外的。不仅是安全感,所有关于内心的答案,都在里面,不在外面。解决问题的答案也在自己,不在他人。他人可以给你帮助——但最终解决的还是自己。

所以,相对一个人自身来说,时代或许只是一个优雅的借口而已。

Part4:找回属于你的安全

Q7:个体的先天气质类型、性别及原生家庭的母婴互动或许构建了最初的安全感系统,假设这个系统是可以升级换代的,那你觉得人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抵达内心,重建属于自己的安全感呢?

萨提亚认为,人有3次出生,也就是有3次机会建立跟世界的关联。第一次是受精卵形成的时候,形成了生命力。第二次是离开子宫的时候,通过母婴互动建立了对世界的认识。在前两次当中我们都很被动——被决定了以怎样的性格怎样看待了世界。但是人长大后,具备了重新选择自己的能力,也就是第三次出生。此时,心智已经发育成熟,人完全可以选择不同的生存模式来生活,重新评估外在世界的安全度。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途径:

1. 通过深度的内省,解构旧有的信念系统,并建构良性的信念系统。

2. 寻求重要他人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来重新认识自己,打破内心的限制性信念。比如,女人固执地认为男人不给她买包就是不爱她,不爱她就可能离开她,这是不安全的关系,而当出现另外一个人的时候,会帮助她意识到,她这个逻辑是非理性的,不是事实。

3. 通过跟朋友深度分享自己,来暴露自己的安全应对模式。表达自己的感觉,“我害怕你不爱我”、“我害怕失去你”、“我害怕失去工作”……而不是用逃避感受的方式去遮掩,“你为什么不记得我的生日”、“你为什么要对我不公平”……

当然,所有的渠道最后又回归到一点上来——相信爱,相信安全。当你内心深处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值得拥有一段稳定关系的,是值得被爱的,是值得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时,你会发现你对生活与爱都无需担心。

结语

安全感在最初可能意味着一个母亲的形象,她是温情的、敏感的、接纳的,她的怀抱里储存着我们最想要的柔软和安全

而在往后的日子里,安全感有了延伸性的意义,它开始缓慢而坚定地指向个人本身,指向个体对于自身的拷问。

在生命往来的问题中,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也唯有你,才是安全感的唯一标尺。你做好决定了吗?

本文收录《壹心理周刊·不安全安全感》

丛非从专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尺度  尺度词条  专访  专访词条  安全感  安全感词条  唯一  唯一词条  
综合

 婚外恋女人的心理

女性的婚外恋一般历程是“厌旧喜新”、“弃旧图新”,而很少“喜新不厌旧”,她们在追求婚外幸福时往往比男子更勇敢、执着,不少人敢于蔑视主流文化,顶住种种社会压力,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