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内容由湛庐图书编辑娜娜,节选和整理自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3月10号在清华“正义之心:道德心理学高峰论坛”的演讲。
有两个心理学研究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对纽约街上的电话亭做手脚,有人打电话的时候(在纽约打电话是一毛钱),投进了一毛钱,结果打不通,还在说请投一毛钱,这是丢了一毛钱。有些人打电话,意外发现插币孔里有一毛钱,结果一拿起电话就打通了,这是捡了一毛钱。然后看丢了一毛钱和捡了一毛钱对道德有没有影响。
第二个实验是,打完电话的人一推开门,有一个人手上抱的东西洒落在地,这些打完电话的人中有多少会帮忙捡这个东西。假设其中有三个人,一个是商学院的学生,一个是心理系的学生,还有一个是神学院的学生。请问这三个人,谁最有可能帮打电话的人捡地上的东西?是神学院的,商学院的还是心理系的?
你对此的答案会是什么?先请想想。
-------------------------------------------------------------------- (导言: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最新研究领域之一,它是研究心理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文化和心理之间的相互整合的机制。
文化心理学是研究文化传统与社会活动的调整、表达、传递以及渗透与影响人类心理生活方式的学科,它涉及主观与客观、自我与他人、心理和文化、个人与生活环境等诸多领域的内容。
文化心理学有两个最基本的前提:人类的生活受制于自身所生活的社会文化情境;文化本身又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结果。——来源百度百科)
文化心理学强调情境的作用。
为什么情境很重要?最早这个概念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当时纽约社会发生了见死不救的事件,心理学家就注意到了,他们就思考这个事件为什么会产生。有些人认为是工业化的问题,有些人认为是纽约人的问题,但是有两个心理学学者认为这不是纽约人的问题,所以他们想验证一下,为什么出现这样冷漠无情的社会心态,是个人的原因还是社会的原因。他们做了两个研究实验。就是文章开头说的那两个。基于那样的实验论述,大家普遍都会认为,最后会帮人的肯定是神学院的人,因为他把他的一生献给了上帝,这点小事儿还不做?也有人会认为心理系的学生,心理系的学生学了一个不赚钱的专业,肯定是帮人的。但是肯定不是经济学系的学生,也不是商学院的学生,那么多系可以学,他学经济系,肯定是为了发财。但是研究结果却是意外的:学的什么专业不重要,捡了一毛钱和丢了一毛钱的影响却很大。捡了一毛钱的人,特别愿意帮这个人,而丢了一毛钱,特别不愿意帮这个人。由此可见,心情对我们道德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大。还有一个实验升级版,实验对象是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或者中国的党员和非党员,实验证明,是什么身份没关系。中国人民学习社会心理学可以知道,你的身份不能预测你的行为,但是社会、制度、规则、环境、条件,甚至心情对你的行为影响很大的。
这种现象后来衍生出一个专门的概念:“旁观者效应”。这种效应在不同的文化里面也获得了很多验证。有意思的是,研究发现,对这种旁观者效应的研究和分析都会体现出文化的差异。韩国某大学教授,曾经问过美国学生和韩国学生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 你听了刚才情境对于行为的影响之后,你觉得这个结果是不是令你吃惊?结果他发现文化差异特别大,美国人由于相信人类的行为完全因为自己个人的品质所决定,道德决定他的行为,所以美国人听到这样违反他直觉的行为,会觉得特别吃惊。但是韩国学生的反应就是一点不吃惊,因为韩国学生本来就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亚洲人认为道德品质受环境和心情等等的影响;而美国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道德、品质可能就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一个道德心理学的概念。
如上讲的是文化心理学对以美国心理学家为代表的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挑战与贡献的一个方面。还有两个方面十分重要:
一,强调社会情境对我们道德意识的影响作用。这里不是否认个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而是很多时候社会情境对于我们的道德行为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彭老师早期的研究工作就是研究人类的道德意识受环境影响的作用。而一直以来,我们都过于强调个人的作用。
二,关系的作用。因为西方社会强调个人的判断、个人的义务,所以“关系”在西方心理学里面比较不受强调。而东方人恰恰是强调情境和关系的原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