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受这个自己?
为什么我们总是尝试变得不同?
首先,从孩提时代开始,身边的人已经开始让我们相信“我们不够好”。我们认识到我们需要更加努力、更加进步,为了被认可,被接受或被爱。
我们害怕人们对我们的批评,尤其是害怕我们不够好。这些恐惧带给我们压力,是我们不断努力去配合别人的生活步调。如果我们接受这个样子的自己,我们便不会对自己千般奴役只是为了获得认可和接受。我们更不会默默忍受他人对我们施以的羞耻和不平等对待。
这制约代代传承,它没有因为年代而淡化,反而日益繁复,而它的目的和带给我们的讯息从来没有改变过:“你这样不够好。”
“我们这样不够好”这个概念,来自我们孩提时代的灌输,当我们还太弱小而不懂说“这不是事实”,当我们还太年幼而无法理解正发生着什么。也正因幼小,这观念得以深深打入我们的无意识,成为了一个信念。
它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以致我们都记不起了。它也许始于感觉到妈妈没有时间陪我——她说她爱我,但是当我需要她的时候她并不总在那里;也许她对我不耐烦;或者她有时外出把我留给其他人。也许爸爸有工作或健康上的问题,所以不能常常陪我玩。也许我们的父母在他们还是小孩子时,没有得到爱,所以她们也不知道如何给予。也许我们的父母承受着压力,所以经常对我们大喊,跟我们说“不”、“不要那样做”,然后是老师或其他的亲人。
这些情况可能跟我们无关,但它们不约而同地带出了一个讯息——“我们这样不可爱”,在我们还非常年幼的时候,我们已确认了这个讯息。我们相信我们是错的,这令我们认为某方面的我们需要变得不一样,以博取妈妈的爱和爸爸的尊重,以及社会对我们生存的认同。
这些信念从比我们年长的人身上得来,那些对我们来说像神一样的人们,因为我们的生存依赖他们,所以我们没有机会去质疑他们,我们只可以像接受真理一样去接受这些信念,让它们称为我们身份的一部分。
因为我们相信了我们就是人们所说的那样,于是我们开始这样生活,从这些信念的角度诠释我们遇到的事,我们听到的话,仿佛眼边挂着盲视灯般无法从别的角度看问题。然后我们又以我们对环境的诠释反应,去证明这些信念,从而空耗掉宝贵余生。
内容来自《对生命说是》
版权说明:原文的版权都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公众号@林紫心理堂(LINZI-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