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家长:非比老师您好,请问在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会分别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呢?
儿童心理师非比:
不同家庭背景,一定问题不同。但是,不是“问题”就是“问题”,而是像穿多了感冒,穿少了也感冒一样。心理问题人人有,只是自己是否知道。对于孩子来说,则影响对一个事的认知,然后对类似事情的态度就会有变化,随之行为也会跟着改变。有好的变化,也有不好的。但一切都像凉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发生,有时表面看起来很好,孩子很乖,但其实孩子已经没有了真正的自我,完全为了满足大人的要求在委曲求全地活着,呈现的是个假我状态,一旦问题累积到不能承受,就会发生抑郁或者突然爆发。有的丧失感觉感受,人生失去意义。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们的一次家长成长小组中,一位同学认为自己“不能唱歌”“不会唱歌”,进而想到“自己在学校班级里从来不敢大声唱歌”,当觉察一步步深入下去的时候,发现原来在小时候父母、家人常常取笑他五音不全,说他唱歌不好听,所以他为了避免再被奚落,行为上就再也不敢当着别人的面唱歌了,而其实到今天,他还是很想唱歌的。但就这个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评价对一个孩子对自我认知的影响,而这种认知直接影响了行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起因被遗忘了,被取笑的尴尬被忽视了,留下的只有“不敢当众唱歌”的行为模式。甚至可以以此类推到自己不敢出风头、不敢做得太好等等很多做事的做法、观念上。这些都需要一点点去觉察、反省,才能在时间长河中淘出真相,只有再次被重新认识和理解,才有可能改变,而觉察是第一步。比如知道了自己不敢唱歌的原因,是否可以重新审视、重新评估自己是真的唱不好么?即使是真的,是否现在在认知上可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是否可以不管自己唱得是好还是坏,都可以做到想唱就唱?……这段心路看起来简单,但走起来,其实是很艰难和漫长的。而这就是一个成年人做心理成长的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和过程。
这种在童年期被影响认知,而引发的行为改变,每个人都有,难以避免,更难以不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可以说所有影响人积极、正向发展的信念,尤其导致的负性行为都可以称之为“问题”,但此“问题”并非彼“问题”,更不是心理疾病、精神疾病,且每个人都有。如果能在童年期予以识别和改变,是否可以获益终身呢?
所以在婴儿期、儿童期、学龄期、青少年期出现的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发展中的必然,更是在社会进步、科技进步、精神需求、个人价值和个人幸福感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从“旧”的、封闭的、传统观念为主的、普遍没有被父母好好照顾长大、不懂得、缺少良好爱的体验中长大的父母们必须要学习和自我成长,才能给予孩子与时俱进的、他需要的、恰恰好的爱的环境,让他们可以幸福健康的长大。
所以,我认为家长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点更应该在于掌握不同阶段的心理发育关键期,关心、学习、检测、评估自己是不是真的懂得、真的可以做得好,而不是问题取向。预防永远重于纠治。并且很多心理的负向发展并不是病,甚至看起来都不是大问题,但却切实影响发展。
大体说:
婴儿:建立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关键词:互动、建模、依恋。
3岁:是否可以走出家门入托,发展3人关系及社会关系。关键词:分离个体化、探索。
幼儿园:初步社会化阶段。可以描述简单事情、表达出简单的情绪、情感,有一定的社交能力,积极向上、逐步可融于群体,有能力获得正确关注,一定的是非观等等基本能力奠基阶段。关键词:语言、人际、建模、自我价值、规则。
小学:学校适应、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我概念、各方面能力普遍发展阶段。关键词:适应、人际、自我认知、学习能力及大脑认知体系建构。
中学:性、青春期、社交、亲子最后的修复阶段,是确立人生发展走向的关键期,也是吸收父母能量做为未来生命资本的最后一个阶段,此阶段将承上启下,是人生中最后一个可以修复、调整以往的淤垢,也是亲子间关系的最后一个修复阶段,在此内在自我极度混沌中逐步重新认识、定位自己,梳理并形成自我结构,完成人格建立。关键词:性、自我价值、独立、混沌、力量、发展。
儿童心理对一个人的影响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年龄成反比,年龄是倒三角型,而心理发展的作用却是正三角形。
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钻石期,是一个“人”的根本,是关系的本源。
3岁前是白银期,学前是黄金期,这两个阶段的认知和行为发展是初建期,尤其重要,并且在小学前能够有机会予以发现、纠正将事半功倍,此时的任何发展中的问题都好像感冒,常见、难以避免。
小学是银期,因为一方面心理、行为基础多来自于家庭及幼儿时期,另一方面行为成为习惯改起来有些困难,追溯成长经历则年龄越大积淀的负性事件和行为扭曲的变相越多,识别问题和改善过程都相对困难。并且小学的关系环境相对固定,无论是老师、同学都对不良的事件形成认知后改变起来有些困难,对孩子来说也需要耐心,更增加了不容易。但从心理发展上来说,还是有一些机会。
初中是铁期,高中就是纸期了。
人生是短暂的,但也是漫长的,在18年的人格形成过程中,在16岁前、10岁前、7岁前、3岁前、1岁前家长是否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否可以正视没有人可以做到完美父母的事实,是否乐于学习和用实际行动成长自己、帮助孩子,都是决定孩子未来走向和幸福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