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怕的事情是完全接受自己。“这是卡尔·荣格书中的一句话。估计很多人会对这句话质疑,人这一生不正是走向“接纳自我”的这个方向么。在百度中输入”自我接纳“,关于”如何做到完全的自我接纳“的文章满满的映入眼帘,打开来看,写得还真是特别有道理,不由得让人无言以对啊。可做起来呢,我相信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许多人还会因此陷入一个自责当中:我怎么不能接纳自己呢,不能接纳自己所以我才不成功,所以我才不能感受幸福,所以我才如此痛苦。。。。不行,我要接纳我自己!我不接纳?那我要接纳我的不接纳!
但心理治疗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确实是”自我接纳“,只是现在看来,这句话已经被神话了。自我接纳不再是一个状态的描述,而成了一个终极目标,因为它后面牵扯出来“充满爱的内在”、“全然的自信”、“真实的自我”、“潜力的发掘”、“爱他人以及爱世界”、“感受幸福的能力”、“成功的人生”等等的令人心神向往的美好愿望。
还有很多心理流派发展出相对应的技术,第一步怎么做,接下来怎么做,然后一步一步的往下走,最终走向了对自我的完整接纳。这类书通常销售量很好,因为每个人都想快速的找到一个方法排除痛苦。我也曾经参加过诸如此类的公开课,比方一次课上,有学员问,我很痛苦,很抑郁怎么办?导师用了一些类似ABC、焦点、积极转换等技术的方法,当然会换上新的词,形成他们自己这一派的技术。学员表示感觉似乎好多了,千谢万谢的下了台。我却观察到他始终没有舒展开紧皱的眉头,以及不久后便默默的离开会场。
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一种无奈与无力感,当我表达我的情绪,我很糟糕时,对方并没有看到这些,而是用一些方法帮我看到身上一些积极的力量,我所拥有的资源,这确实能激发我的自我肯定,带来希望与美好的感受,但内心的失落与孤独,那些糟糕的部分,它们变得更加面目狰狞,更加无处遁形,我会为它们感到深深的羞耻,不得不把它们狠狠的抛弃,紧紧的压得更深一些。而压制的这些能量,压得越久,越深,它们就越强大,它们会在越向往阳光的追求下隐蔽的滋长,然后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蔓延至身体每个角落,各种躯体障碍、心身疾病的产生,最后形成强烈的自我攻击力量,将自我击溃!
这也就是为何抑郁症患者自杀率偏高的原因,他们内心会有强烈的自我否定与自责,但外表有时会看不到他们内心的痛苦,因为他们大多都害怕真实的去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普遍认为外在环境是具有迫害性的,当他们尝试去自救,走进咨询室里寻求帮助时,如果咨询师只是用一些技术与方法去帮他排除痛苦,实际上传递的是“你现在是糟糕的,你是不好的,你的情绪与状态是不应该的”这样的潜台词,咨询师不自觉的配合救助者完成了他的又一次强迫性重复,让他再次失去可依附的“客体”,以及对“坏客体”的体验,有些求助者会用无意识的症状好转来迎合咨询师,以获取暂时的自我完整感,至少当他表现得感激、并让咨询师看到自己确实被帮助了的时候,他才有“我还配活着”的感觉。
可见求助者对于生的欲望有多么强烈,这也是抑郁症“矛盾情感”的体现,对生与死、爱与恨相矛盾的情感都同样强烈渴望着。只可惜,咨询师如果缺乏自我觉察能力,会看不到救助者内心的呼唤,一方面咨询师会把自己的这种帮助解读为“我在帮助他接纳自己”,另一方面,咨询师自己的自恋会被唤醒,求助者感激的行为与目光中会反射出的一个”咨询师很棒哎“的影像,咨询师自我对镜映的渴望,以致于他无法看到真实的自己,更无法触碰真实的求助者。
在与特殊儿童做心理咨询的工作中,灵魂需要无数次被拿出来洗刷与晾晒,因为与儿童工作让你不得不去直面人性的阴暗与真实。和工作室伙伴们分享时也谈到这个话题,什么是接纳,一定需要全然的接纳吗?每个人都喜欢美好的事物,面对一个丑的人或事时,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接纳?还是我们只是渴望通过做到”全然接纳他人”来满足自己的自恋需要?通常我们宁可承认自己外表丑恶,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灵魂丑恶,当你面对一个长得一副看了就想皱眉头的脸,迎面而来浓烈的怪味,充满敌意,又有智障的孩子,却有着无比可怜的身世背景时,你若真皱眉头,真的表现出嫌弃,那很容易就把自己架到道德评判的位置了,特别是做为他们的心理老师的位置,更需要显现得包容与接纳,承认自己实际‘嫌弃或不喜欢’比为他们做心理咨询需要耗费更多的能量与勇气。越是克制那个‘不接纳’,如同弹簧,压迫越大,要么崩断,要么有更大的反弹,反弹出来的‘不接纳’会越丑恶。许多丑恶的现象哪怕就摆在眼前,虐待、抛弃儿童先不说,看到某些老师、工作人员对孩子的行为有明显的‘嫌弃与厌恶’了,而他们的道德感与身份地位也不会允许他们意识以及承认这些,更不用说内心层面的面对与接受了。但他们却在一边教导孩子们如何去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的同时,一边表里不一的‘接纳’着孩子,也因此让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无法避免的分裂着,最后只能用身心病症来言说内在的痛苦。
在一个网站上看到一句话:“想要克服恐惧,只有变成恐惧本身”,与本文开头那句:“最可怕的事情是完全接受自己”正好相呼应。内心的恐惧无法消除与克服,除非你成为它,这一方面解释了精神分析理论中强迫性重复的观点,我们的内心痛苦就来自于对过去痛苦经验的重复,而打破这个重复,只有不去消除这些负性情绪,而是允许它的存在,否则你就被它所控制,如电影《汉尼拔》中的男主角。另一方面,这句话似乎也在传递一个终极状态,一个最高层面的接纳,成为恐惧本身,接纳它,才能与它相融合。
无论如何,从“自我接纳”词面上理解,怎么着先得从“我是谁”以及“自我认识”开始,才轮得到“接纳”这个层面。而我们谈论到现在,似乎已经不再是如何完整的接纳自我以及接纳他人,如何获得成功以及幸福,而是在谈论人、人性的善与恶,自我接纳只是一种状态,一种体验,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只有允许自己去体验关系中的爱与恨、嫉妒与毁灭、激情与孤独、“接纳”才有可能逐渐产生,而不是无限的循环于“自我接纳”的陷井中。
文:大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