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完美世界COO张云帆在私董会的分享。峰哥梳理成文。
为什么创业者要读书。
我自己也投过不少公司,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去他的办公室,发现没几本书。我就问,你平时不看书吗?他说没空啊,特忙。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有这个感受。创业者从早到晚,不停解各种各样的事情,没时间看书。
有个哥们就给了我一句话,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他的经验是,看的越多,想的越多,越没办法动手创业。中国第一代创业者里,不少是刑满释放犯,没看过什么书,也没什么文化,就胆大,横下一条心,要么做倒爷,要么练摊。读很多书的知识分子,思前想后,犹豫,最后不敢创业。
如果创业是一场造反,颠覆式的创新,造一个公司的反,造一个市场的反,秀才往往不太适合。很多人认为,创业者最重要的是专心做一件事。第二是坚持。第三就是不要想太多。每个创业都有很多风险,不确定性。你若想把创业的事想的特别透彻,想的没任何遗漏,不太可能。
从这个角度,创业者不读书、少读书是对的。但从个人经验看,我觉得应该爱读书。第一个原因,创业者缺乏外部的刺激。我问创业的朋友,你每天早上九点多到公司,干到晚上十二点,在这十几个小时里,有多少时间在跟公司以外的人交流。他发现几乎没有。唯一跟公司以外的人交流是客户、合作伙伴,讨论的事全都跟他的业务相关。你会发现,人就走入自循环。所有信息来自一个小的封闭空间,来自于身边的人,你没跟外部的信息交流。
外部刺激对创业者特别重要。一旦你失去与外部的信息交换,就陷入到纯粹的内部的一个思路、一个渠道、一种模式的思考。最终结果往往是钻牛角尖。我看到的创业者,这种情况特别多。
举个真实的案例。一个朋友2013年开始创业,他就带着兄弟们两年如一日的一直在开发,到今天把产品做出来。上周我看到产品很惊讶。做的很完善,内容的丰富性达到相当的高度,不比大公司差。但它的思路是两年前的。移动互联网的所有东西都没加入。现在做移动互联网产品,可以不做分享吗?不可以。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产品敢不做语音输入吗?不可以。再然后,里面的操作,基本是两年前的思维方式。
我就给他说,兄弟,很麻烦。你这两年没进行任何学习,没吸收任何外部信息,整个思路停留在两年前。你专注,坚持,非常严格的把当时的计划如期完成,但你很可能不适应今天的市场。外部的刺激实际上是阅读的很重要的价值。你天天看书,这个人的那个人的,有没有用没关系,起码你在不停的吸收外部的东西。
我也看杂志,乱七八糟的杂志。峰哥写过一篇文章,说他有次到我办公室玩,发现我在看一本医学杂志。他问你在干嘛,我说我就看看人家医学研究到什么地步了,有什么新药,是什么样的思路。比如基因治疗,其实是一种思路,新的医学思路,这对互联网或者对所有创业者是一种新模式。原来外部进攻的方式,改为内部自我完善、自我感召的方式,这是基因治疗的方式。
读书的第二个好处,很多事是别人做过的。人类没必要反复发明一个东西,但现实是人类经常重复发明。指南针在这个世界上被发明过至少五次,原理几千年前中国人搞明白了,但后来不停有人发明。由于文化的毁灭,之前的信息和物件的保留比较困难。但重复发明没太大的意义。今天创业者做了很多事,他就是不知道这个东西别人已搞出来了。一个团队跟我说,他做了一个特别牛逼的语音识别。我问这个跟科大讯飞那个有什么区别。他问科大讯飞做了个什么东西。我说大哥你花了这么多时间,做了这么多技术储备,最后实现一个别人去年实现了的东西,有多大意义。
我喜欢读历史书。以史为鉴,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历史往往是一种螺旋型的变化。你今天遇到的情况跟多年前的情况非常相似。比如上周大家都不聊创业了,改聊股票,应该找几个炒股的大拿来聊,股灾以后该怎么办。我们上个月遇到的股灾跟美国在二十年代的股灾,在2008年金融危机有相似性,包括杠杆的使用。创业也是。在这一轮移动互联网的成长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很简单,硬件的革命。但硬件的革命,人类历史上很多次了。蒸汽机就是硬件的革命,爱迪生带来的电器时代也是,石油、天然气也是。每一次都带来世界的变化,都会有一些相似的规律。比如PC的出现,那个时代跟今天何等相似。首先摩尔定律被发现,然后是不停迭代硬件,三年前想象的软件技术,三年后轻松的就可以支撑了。
98年用的手机,只能显示电话号码。08年的手机,开始出第一代iPhone,那时还是诺基亚统治的时代,屏幕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大部分是灰色。我们可能以为那个是手机的终极状态,然后就是每年一倍一倍的速度在迭代。这个过程跟历史上非常相似。PC时代有哪些类型的公司,娱乐的、游戏的、视频的、语音的、社交的。智能手机出现以后,也应该有。下一轮你就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历史是螺旋向上的。历史的大海里,千百年后那一片浪花还会重新回来。
读书的第三个好处,启发比系统的知识更重要。很多人认为阅读就是学习系统的知识,若是这样,得花很多时间去了解,可能精力跟不上。我觉得启发对于系统的知识可能更重要。有时会发现,读完整本书什么都没记住,但只要有一点启发,就会展开思考。坚持是好的品质,但在创业过程中往往是危险的品质。一个朋友,他从原来的公司出来后就做一件事,这个方向有些问题,但他坚持,坚持到花光公司最后一分钱,自己从家里掏钱继续做。这时要么换方向,不换,觉得只要咬咬牙就可以看到黎明,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不少人问,你做了这么久,还没起色,方向是不是错了。他说不,这件事我离职时就想清楚了。它变成了一个昂贵的失败。不再是便宜的失败,快速的失败。他没试错,他在不停消耗。
有时一句启发能改变一个人对这件事在过去执拗的坚持。从这个角度讲,阅读是重要的。创业团队有个特点,所有人都在马路上,一起开会就是在讨论具体的事。我创业时做过一个事,分享阅读。你跟团队的人,除了工作以外的没什么可聊的。我每个月选一本书,不一定跟工作有关,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有。那时流行《明朝那些事》,我就买几套,大家分开看,看了以后聊一聊,你喜欢哪个皇帝,为什么喜欢,他身上有哪些品质。有人喜欢朱元璋,有人喜欢朱棣,这个过程你是在了解团队的人在想什么。每个历史人物有很多特点,对这个特点的分析,他们在投入一些思考,然后大家沟通一些方法论和世界观。比如《近距离看美国》,我就说,规则多么重要,如何建立一个规则让组织永续跑下去,大家不停补充完善。美国就是这样,前面开国的几十个人都死光了,这个组织还可以运转下去。
分享阅读在创业团队里是很重要的沟通和学习的手段。我们私董会以后可以尝试,下一次就到我们公司的会所去,圆桌型的,大家可以坐着聊一聊,读书活动应该长期举行。下面分享一下我自己读书的一些心得。
好书太少,烂书太多。我在朋友圈里有一个角色,叫烂书鉴定者。我看的特别多又特别快,一箱一箱的买,然后跟大家说,这二十本都是垃圾,就看这两本就可以了。以前皇帝身边有个太监,专门用来摆菜,吃菜,然后跟皇帝说,就这两个还靠谱,没毒,也挺好吃。
为什么我看的快。有一些方法。第一个,上来就读大纲。一本书写的好一定是逻辑性特别强,一本书,目录就是它的逻辑,如果第一章和第二章没承上启下的关系,也没因果关系,也没任何铺垫,你就知道这个作者没想清楚这个书要写什么。
第二个,前面后面都看十页二十页。写的好的书,一般开门见山,把自己要干嘛讲清楚。《一种新的世界观》,应该是二十年前的书了。上来第一页第一段就写什么是熵,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会从一个运动的、发热的宇宙变成冰冷的、不流动的宇宙,宇宙会走向毁灭。然后讲,从世界观的角度,这个世界从物理学上、热力学上运转是这样的。我们整个社会的组织,包括文明,也是遵守这个定律。第一页就知道这个大哥这本书里讲这个话题。但凡前面讲不清楚的,后面也讲不清楚。
另外就是看后面,这也是为了快速阅读。尤其是老外写的书很喜欢这样,前面是循序渐进的,递进的,罗列的,给你讲证据,讲原因,讲方法。最后告诉你,这些证据,基于这个原因,用这个方法,最后会获得什么结论。
很多人喜欢看完一本书后,掩卷,沉思,觉得自己都看懂了,这叫当天总结。根据我的经验,当天总结效果很差,书一读完觉得自己心中已完全明白,但早上醒来发现全忘了。尤其是看了很多书以后这种感觉非常强烈。我是第二天去思考昨天看的书,有什么样的体会。这个方法蛮重要,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能沉淀下来的,往往是经过至少24小时发酵,你才能完全想清楚。当时关上书以后,你理解的东西往往只是短时间记忆造成的印象得来的,其实并不是真正明白了。
每天读,比读一整天更重要。一个朋友,觉得自己不学无术,好像完全落后于时代了,就买了一箱书,坐在那儿狂读。这个不对,一天吃三顿,肯定比你暴饮暴食一天吃十顿好。我基本上每天无论如何会抽点时间看书,习惯养成以后很难戒掉。就像抽烟,戒烟很难,你喜欢看书,戒掉也很难。你不看,会觉得少点什么。一旦习惯养成,阅读量会飞速增加,因为你每天都喜欢看。每次别人问,如何要养成读书的习惯。我说,你无论如何定下一个誓言,没看书就不睡,不管多困,久了就好了。
对不熟悉的类别,大家经常推荐的是很牛的书,大拿写的,但你一看很深,就像互联网里都知道的《失控》,这么厚,很多人看不下去,但咬着牙看。其实没必要。KK写过很多书,比如《科技想要什么》,薄很多,《技术元素》也很薄,还有一些短的文章可能就一万字,看过这些,对KK整个的情况了解就多了。然后再看《失控》,你会觉得,这个大哥的东西我基本是知道的。
推荐几本书吧。一本是《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很有意思,对我的思考方式很有启发,这本书属于大家可以认认真真精读一下的。第二本是《需求》,大部分案例是美国的。
第三本叫《创新者的窘境》,实际上是三本书,三部曲,是这几年很热的“颠覆式创新”的源头。它讲创新往往最终、最痛苦的是对自我的颠覆。举个价格战的例子。我今天做了一个云帆手机,只有一万的出货,只卖一块钱,成本是1000块,损失是一千万。我的竞争对手是大品牌,卖1999,我俩配置一样,我若有无限的供货能力,我的降价会摧毁它。价格战里往往是新公司占便宜,把大公司拖的很难受。新公司不要利润,我就跟你玩到底,销量小,亏损有限。这就是创新者的窘境,过往的优势是新时代的劣势,对方可以不择手段的用新玩法把你颠覆掉。你要保护自己过往的客户,保护自己过往的销售渠道,保护自己过往的技术积累,统统都会受到这个挑战。
还有一本叫《创建强势品牌》。很多创业公司一上来就沉迷于产品,但从logo到标语很糙、难看。他觉得要先把东西做出来,其它以后再想。不少人用打印机的黑体字打了一个公司的名字往墙上一贴,说这就是我们公司的品牌。但品牌应该从一开始就要塑造,而不是说当我将来受欢迎以后,再来塑造,那样的话已经太老了。一开始做产品就该有品牌的意识。你的品牌符号实际上同时帮助你的产品进一步的生长。这些是西方很多人思考很多年的,但我们的创业者往往不太思考。
另外一本是很有名的《定位》。还有《第五项修炼》,它讲的是学习型组织。组织有很多种,有中央集权的、中心化的金正恩式的组织,也有扁平式的组织,多种多样。但这本书更多的讲组织的文化,学习型的组织,完美世界就是这一类,从新员工到高级副总裁有一整套的内部学习、沟通的机制。我们很多时候觉得管理层不需要学习了,员工才需要学习。其实共同学习,不管哪个层面,甚至交叉层面的,包括学习的方式方法,是一个组织非常重要的模块。
最后一本叫《商业模式新生代》。我们经常做商业模型时不知道怎么表达,口水话讲了半天,有些稍微靠谱的会用微软那个软件随便画一个图。这不对,商业模型很多是可以图样化的。这本书就画了很多图,如何在黑板上建立一个商业模型,蛮有意思,我觉得对大家会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