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原创︱黄鑫:小男孩的孤独痛苦

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没人说一句话》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样开篇。


我听见他们在外面的厨房里。我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但是他们在争吵。接着,安静下来了,她哭了起来。我用胳膊肘捅捅乔治。我原想他会醒来,对他们说上几句话,他们觉得不好意思就不再吵了。他开始又踢又喊。

“别捅我了,你这个杂种,”他说,“我会告诉他们的。”

“你这个傻瓜蛋,”我说,“难道就不能聪明一回吗?他们在打架,妈妈都哭了。听。”

他脑袋从枕头上抬起来听了听。“我不管。”他说完,身子一扭,对着墙继续睡。乔治是个十足的混蛋。

后来我听见爸爸动身去赶公共汽车了。他“砰”的一声关上前门。她早就跟我讲过,他想把这个家撕碎了。我不想听。

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讲话,咨询师倾听。倾听讲话如同阅读文本。假如我们把刚才读到的这段话,想象为一个小男孩来访者对咨询师说的,那么,从这些开场白中,可以读到什么信息呢?

我首先读到的,是一大早,小男孩就听到父母在厨房里吵架。吵架的语速或许很快,以至于他听不清他们说什么。吵架的后果很严重,就是妈妈哭了。

小男孩对于一大早父母就吵架,没有表现出惊诧,说明他的父母经常吵架,这是见怪不怪的家庭场景。

他想做些什么,阻止父母争吵。他用胳膊肘捅哥哥,希望哥哥说上几句话,让父母不好意思再吵。但是,哥哥没有和他齐心协力,阻止父母争吵,反而又踢又喊,骂他是个“杂种”。他于是回骂哥哥“傻瓜蛋”。

在这个家庭中,夫妻吵架,兄弟互骂,成员之间彼此讨厌,缺乏亲爱。不过,小男孩显得比哥哥更关心妈妈,介意妈妈的情绪。他对哥哥说“妈妈都哭了”,显示出他对妈妈的同情。而哥哥呢,抬起脑袋听听父母吵架,听到妈妈的哭声,说“我不管”,身子一扭,继续对着墙壁睡,并不关心妈妈哭了,所以小男孩骂哥哥是“混蛋”。

小男孩跟妈妈更亲密,潜藏的原因里,有妈妈拿他当听众,抱怨自己的老公。“她早就跟我讲过,他想把这个家撕碎了。”妈妈以受伤害者的形象,向小男孩倾诉对丈夫的不满,家庭破碎的祸首是爸爸。小男孩不想听。他不想听妈妈数落爸爸,更不想听自己家庭不和睦。父母的战争令他反感,在反感的背后,有痛苦和担忧。

爸爸和孩子们没有接触。他吵完架去赶公共汽车,“砰”的一声关上前门,不向孩子问候早安。留在孩子脑海中的不是慈父上班前进房告别的温暖桥段,而是“砰”的一声关门。小男孩的心,随着这关门的声响,如他的破碎的家庭一般也要碎了。

在开篇这段生活琐事的描写中,父母吵架,不欢而散;兄弟互骂,恶语相向;父亲离家,缺少告别。小男孩的家庭关系,没有亲密,没有幸福,略有点温情的,是他对妈妈情绪的关心。

妈妈的联结,是他惟一的亲密关系,但是这么重要的关系,他是否做到诚实无欺呢?

答案是“否”!

小男孩是个爱用小心机,言过其实,经常撒谎的孩子。

他听到父母吵架时,不是自己冲出去阻止,而是用胳膊肘捅哥哥,把哥哥叫醒,希望哥哥说话,来实现自己阻止父母吵架的目的。

明明听到的是“吵架”声,他却对哥哥说“他们在打架”,言过其实,吓唬哥哥,对哥哥耍他的小把戏。

后面,小男孩这么说:

过了一会儿,她来叫我们去上学。她的声音听上去很滑稽——我说不准。我说我肚子不舒服。这是十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我还没有缺过课呢,所以她能怎么说我呢?她看了我一眼,但她好像在想别的心事。乔治醒着,在听。看见他在床上动来动去的,我就知道他是醒着的。他在等着看事态发展,好相机而动。

“好吧,”她摇摇头,“我还不知道。那么,就在家里呆着吧。但是,不许看电视,这一点要记住。”

乔治发火了。“我也不舒服,”他对她说,“我头疼。他一个晚上又是捅我,又是踢我。我根本就没睡着。”

“够了!”她说,“乔治,你给我上学去!你不能在这儿待着,成天和你弟弟打架。快起来,穿好衣服。我不是说着玩的。我今早上可不想再吵一架了。”

“乔治一直等到她离开了房间。然后,他从被窝里爬起来,站在床腿边。”“你个杂种。”他说着,一把把我的被子全拉了下来。他躲进浴室里去了。

“我会杀了你。”我说。但是声音不大,她听不见。

直到乔治上学走了我才起床。当她准备去上班的时候,我问她能不能在沙发上给我铺铺床。我说我要学习。咖啡桌上放着我过生日得到的礼物,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的书,还有我的社会科学课本。但是我不想看书。我希望她走,这样就能看电视了。

看得出,他对母亲谎称自己肚子不舒服,逃避上学,“这是十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我还没有缺过课呢,”说明他经常撒谎缺课,并不诚实。也看得出,妈妈对小男孩,比对哥哥更宽容偏爱。他是妈妈的爱子。

这里让我有了很多感慨。

父母经常吵架,妈妈跟儿子抱成一团的家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妈妈抱怨爸爸,向儿子哭诉痛苦后,往往不忘叮嘱儿子:“要听妈妈的话”,“要努力学习”“你要乖”。……这些,造就出孩子为了迎合母亲,博取母亲欢心,维系与母亲深厚的情感联结,而发展出虚假的自我,泯灭了爱玩偷懒的孩童天性。

小男孩表现的,却是爱耍小聪明爱撒谎。他对妈妈撒谎逃课,不听妈妈要他“不许看电视”的吩咐,看似糟糕,但是也不完全糟糕吧。他毕竟呈现了一个真实自我。代价是深深的孤独——与爸爸哥哥没有情感联结,对妈妈不能诚实无欺的孤独。

接下来的情节是,妈妈上班去了,小男孩呆在空无一人的家里看电视,关上电视出门,去一条小溪钓鱼,遇到一个长着龅牙的陌生男孩,他们一起抓到一条他们认为是大鱼的东西,两个人分了,小男孩把那个东西带回家,发现妈妈和爸爸又干起仗来。她在哭。

煎锅烧糊了。母亲把锅朝墙扔了过去。父亲说:“你发神经了吗?”

小男孩走进厨房,满脸堆笑。“你们不会相信我在波奇小溪逮住了什么……”

母亲喊:“拜托……把它弄出去,趁我还没吐。”父亲也尖叫道:“把那个该死的东西弄出去!”

结尾,小男孩走出厨房,回到一个人呆着的状态。

他一厢情愿地祈求家庭和睦。带着礼物回家。这次不耍小心机,而是自己主动“满脸堆笑”,去跟父母说话,把父母的注意力吸引到他的身上。想结束他们的争吵。他希望引起父母的高兴,希望父母喜欢他带回来的战利品,也许还希望父母看到后,表达出对他的爱和赞许。

可是,他想要的东西,获得父母的关注、赞许、爱,在这个家庭,未免奢侈了。即使不把哥哥推上去当“炮灰”,为了结束家庭战争,他亲自出马,满脸堆笑,手捧礼物,所获得的,依然是父母的责骂。

他希望父母停止争吵的心愿实现了。他们看到他带回家的东西后,彼此倒是不吵了。他们共同冲着他吼叫起来。

最后,他转身走到厨房外,又是孤零零地一个人。

小男孩所有说出来的话,都没有“我的父母只顾吵架,冷落我”,“我希望他们好,但是做不到”,“我很伤心,”“我需要爱”等。

表面上,他的叙说平淡无奇,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没有希望,没有失望,没有痛苦,没有孤独。内心里,他的父母无休止争吵,妈妈私下来抱怨,爸爸“砰”地关上门,哥哥混蛋而冷漠,这一切,都让小男孩感到深深地孤独痛苦,传递出了小说的主题——没人说一句话!

子和简介:

深圳子和心理咨询中心是国内顶尖的心理咨询机构,由武汉市中德心理医院(国内首家专业心理医院)前院长汤海鹏医生倾力创建,是华中子和心理咨询中心的平行机构。

子和拥有精神科医生背景和心理学专业硕博为核心成员的科班班底,多名国内临床一线专家作为顾问,延续了中德温暖、抱持的专业氛围;子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恪守咨询师的伦理道德原则,为来访者提供专业、专注、专心的服务。

咨询预约电话:0755-23900355

子和官网:www.zihesz.com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原创︱黄鑫:小男孩的孤独痛苦  黄鑫  黄鑫词条  痛苦  痛苦词条  孤独  孤独词条  男孩  男孩词条  原创  原创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