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心理也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种自我低成就感的情绪体验,自卑在生活中表现为过度低估自己的能力,不能客观、恰如其分地分析自己,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别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自卑的人在面对事情时往往退缩不前,由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实力。自卑的前提是自尊,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调节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在生活中看不到生活的精彩和希望,也不敢去憧憬美好的人生和未来,只能躲在自己内心的阴影中徘徊不前。其实自卑和其他情绪一样,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当我们面临新的环境,特别是有挑战性的环境时,通常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和自卑的感觉,比如,当我们在工作时,自己费尽心力仍不能很好完成的任务,同事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此外,自卑还有一个很敏感的关联词,就是贫穷。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两极化的现象愈加严重,贫穷很容易带着我们挥之不去的差愧和不自信。根据上面我们学过的情绪的组织作用,自卑情绪的产生使我们更容易看到生活中敏感或残酷的一面,如果我们不能在成长认知过程中客观冷静地分析自身和社会,就会形成―个情绪消极的循环圈,形成自卑心理。
儿童因为年龄较小,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外界的引导和教育对他们认知世界和他人的思维有很大影响,他们只有在不断的接受和感触中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因此,在儿童心智各方面没有发育成熟之前,大都具有盲目的攀比心理和强烈的优越感心理。但是对于父母在外的儿童来说,父母外出打工给他们塑造了一个特有的精神世界,每个孩子对自己父母的外出都有特定的情绪体验。而一般父母外出务工是由于生活所迫,家境的窘迫让留守儿童很容易在与其他同龄孩子的比较中产生自卑的心理同时,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内心就总是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对人对事总是怯怯生生,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总感觉低人一等,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这种自卑心理会更加突出,有些儿童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并且碍于自尊,对人对事总是消极冷漠,害怕出错,逃避各种活动,有些老师表示,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里“老是低着头,不愿意和朋友同学交流问题”、“下课了,也不去和别的同学一起玩,自己坐在那里”。在他们幼小的心里,这些心事困扰着他们,却又很难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儿童的父母也无法及时对子女表达关爱,这种沟通和交流的缺乏造成亲子之间的心理隔阂,让儿童慢慢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依恋感,变得比较孤单敏感和自卑。
文章摘自:www.qdxiuweixin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