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斌|壹心理专栏作者 微信号:kunchong525
近期在某法治频道看到一则新闻,一名初中少年,为了出名,竟一夜砸坏了7豪华轿车。被抓获后,自称其作案动机就是为了反抗父母和出名,令许多人难以置信。虽然我们对这个少年的生活背景和作案前的心理状态不很清楚,生活中像这个少年的过激破坏行为并不多见。但是,“有不做好人就做坏人”的不健康心态,在很多青少年中却存在不少。
前一段就咨询过这样一个案例,(张航-化名)一个16岁男孩,外形俊朗健康,带副宽边眼镜,谈话时温和中带着倔强,现在本市一所重点高中读一年级,父母都是本市工作的公务员,平时工作繁忙,从小都是爷爷奶奶照顾。张航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对未来充满憧憬。但进入高中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学习环境给他带来的不是欣喜,而是不尽的压力和各种不适应。张航读初中时,因为学习好可以享受各种优待,比如可以不按学校规定留校住宿,少完成作业等。到高中以后一切都变了,学习比初中紧张了很多,原本老师眼中的尖子生,在这里却显得非常普通,不被关注。以致后来,经常出现莫名的紧张不安,怕考试、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伴失眠等问题。起初他也在失落中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想找回自己昔日的辉煌。然而,他的努力和付出并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和认可,父母也不能理解他成绩突然下降那么多,给他的就是指责,他觉得自己父母和老师心中已经是可有可无的人,情绪逐渐变的低落和烦躁不安。更要命的是这次期中考试成绩竟排全班倒数第十名。因害怕父母指责,这周本该回家的他,选择了和同学去了网吧,并一夜未归,后被父母找到后一顿暴打。从这次事件后,他慢慢变的恨父母、恨老师,恨学校,也有反感变得反抗,故意迟到,上课说话,不做作业,父母频频被老师叫到学校,开始父母对他又打又骂,想要他改过认错,他就以跳楼相威胁,还吓得爷爷心脏病发作入院,最终父母屈服,不再打骂,什么事都依着他。后来父母觉得他在学校总找麻烦,面子上过不去,干脆让他在家休学一段时间;想干嘛干嘛,最后张航自己反而觉得很无聊,其父母听朋友说一个同事的孩子在我这看过,于是前来求助。
这是一个典型的由好变坏,由自信变自卑的,最后破罐子破摔的例子。为什么选择不做好人就做坏蛋,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呢?从心理学发展的角度分析,是他们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确立”过程中,出现了“否定的同一性选择”导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成长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青少年阶段的发展主要任务就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同一性扩散”。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亲身社会实践,能正确认识自我、确立自我和接受自我,从而更好的适应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通常情况下,不少青少年会在一段时期内,为寻找自我会出现暂时的同一性扩散,这个时期内的青少年会变得情绪不稳定,敏感而脆弱,容易出现顶撞家长和老师的冲动行为,这属于这个阶段孩子的正常现象。如果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和疏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探索,大多可以实现新的,更有创作性的、积极的自我同一。如果这个阶段出现一些心理行为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调整,有可能发展成持久的、病态的同一性。这时,内心充满混乱,容易追求个性独立的自我,很可能认同不被大众接受的价值观,比如打架、吸毒、反社会等一系列不良行为。
可见,正确认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帮助他们顺利实现有意义的自我同一性,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家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缺乏认识,不能给予正确的理解与引导,以至于很容易形成“对抗心理”,导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紧张。
希望学校和家庭能加强青少年心理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当孩子遇到压力和挫折时,不要一味的批评指责,要给予足够的理解和鼓励;做到这点,你就会发现孩子并没有那么的叛逆。当他们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时,如果能够得到理解甚至共鸣,那么,一颗容易悸动的心就不至于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