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结]:面对自己苦干实干,却拼不过那些投机分子,我就一肚子不爽
「她私底下一直抱怨,但一看到经理来了,就马上变成另外一个人。经理也吃她这一套,真是奇了怪了!我在公司的年资比她还久,这次成交我跟进的时间也比她长,结果最后她领到的奖金竟然比我还多,经理完全被她欺骗了。」小罗(假名)说的义愤填膺,他总是对我抱怨职场上遭遇的各种不公。
「我可以感受到你的不满,我记得上一次你也谈到自己付出被忽视的情形,这种被忽视的感受,从你在职到现在,一直存在吗?」我想了解小罗的长期感受,因此问。
「我跟你说,除了经理,我们公司的法务也是个对人大小眼的家伙。妈的!我真搞不懂……」
小罗完全不理会我的问题,他继续抱怨,就像前一次对谈。
我没有打断他,面对他人的抱怨,如果我们很重视这个人,期望自己能帮助对方解决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方法:「主动聆听」。
§ 主动聆听:兼具理性与情感
在来谈者踏进咨商室之前,每一位咨商师都有自己「热身」的一套方式,好面对接下来持续五十分钟左右的对谈。咨商师要付出的除了体力,还有心力,并且无可避免的,每一次的对谈都充满各种不可预测性。那种感觉就像每一次踏入电影院之前,我们只知道电影的片名,对电影内容一无所知,但我们却不得不踏入其中,坐在位子上等待放映,之后还得缴交一篇影评。
可以预测的对谈,也不等于就能放松面对。像是面对完全不理会咨商师,径自喋喋不休的来谈者,某种程度上咨商师的工作看似简单多了,根本没有插话的空间,只需要扮演聆听者。有时,单纯的聆听者能给来谈者帮助,我们无须过份假设来谈者的背后都有一个庞大复杂的故事,有时人们只是需要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面对一个信任的对象吐吐苦水,就足以让他恢复内心的健康。
相对地,也有复杂的情况,咨商师得保持高度专注,以及一颗敏感的心灵,去感受来谈者表述时的内容(包括他口说的内容、身体传递的各种讯息,以及某些来自直觉的观照)。我们是聆听者,但我们是主动的聆听,接受并解析着来谈者传递而来的信息。
所谓一个好的聆听者,基本就是能做到主动聆听。聆听乍看是被动的在听,实际上我们是用一套我们的认知系统(我们的观念、逻辑和价值观)主动的将聆听的内容加以整理。这不仅可用于咨商师,更适用于所有人际关系。如果今天你想要了解喜欢的对象,扮演一个主动聆听者有助于你洞察对方的内心——不是光知道他喜欢什么对颖,而是搞懂他为什么喜欢某些电影——而不只是撷取信息。
面对小罗的问题,首先我发现他的抱怨不是针对特定个人,而是一种状态,也就是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并且他抱怨的情境集中在「职场」,而非家庭。当然,后者的判断,受限于他不愿意谈及工作以外的情况。
进而,咨商所要处理的问题,主要是来谈者的感受问题。这不仅仅是面对来谈者的情绪,情绪多数时候只是感受的反应。我们要处理的是感受背后,引发感受的价值观,有些价值观,既是先天的,也受后天影响。
§ 正义与正义感
小罗对于工作上,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有所不满,我想可以从一种人天生的内在感受来谈,就是「正义感」。
近几年探讨这个话题最为人熟知的人物,莫过于探讨正义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Michael Sandel)。
正义的核心概念是「分配」,这项活动每天发生在我们的周遭,不断进行。我认为正义感,和进行分配的能力都是天生的,并且随着人类的历史,在我们的基因中沈淀,形成比过去的人类更善于应付不同分配情况的禀赋。
如美国神经学家柏特(Candace Pert)的观点,她提出「情绪分子」概念,认为人的情绪会散落在人的肌肉中、细胞中,就像荣格所谈的集体无意识。许多我们肉眼不能看见的精神性的、抽象的感受被我们的身体各个部份记录下来,随着基因的传递而传承,静默的在世代交替间成长。
谈及天生的正义感,对熟悉儒家的华人来说绝不陌生,孟子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人天生有分辨是非善恶等内在感,是生而固有的。照这个思路,人们应当非常善于处理分配的问题,在个体与群体间寻求一个最适切的方式。然而,除了正义感,人们的私欲也从未离开过人性。人生而自由,而追求个体的卓越,在有限的资源中获得更大的控制权,同为人们向往的一个目标。
正义感,成为一道在追求满足的道路上,不至于对他人造成过份危害的方式,法律是将这套理念具体化的游戏规则。故法律的意义是保护,而非限制,用以基本权益,而不是主导分配的进行。
在这个基础上,我试图帮助自己和小罗进行洞察,了解小罗的不快是否来自正义感的不满足。
§ 公平很重要,因公平问题引发的情绪同样重要
因为不公平而引起的「情绪」只是现象,但不处理这个现象,很难真正妥善处理公平的事件本身。
正义的核心是分配的公平与否,而正义感的核心是对自己所得是否公平的感受。这无关乎实际多寡,而是内心的满足感。举例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一辆车代步,甚至有些人还不会开车,但有些人尽管自己不需要、不会开,他可能还是会因为看到别人有车而忌妒,或对自己没有车而感到自卑。
错误的正义感,是一种「以自私为出发点的公开审判」,也就是将自己置放在相对他人的制高点,而非真正从一个「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的公开论坛」。
当一个人进行自私的公开审判,是将自己视为分配的支配者,他的出发点是自身的利益,而非放诸四海皆准的公平,无法建立一个道德的普遍标准。此外,他的态度是审判者,在公平中掺杂我对你错的主观批判,但分配往往很难真正厘清一个绝对的对错,必须因时、因地与因人制宜。好比急诊室的《急诊检伤分类》,医护人员按照病患不同受伤程度,排定就诊的先后顺序。
正确的态度是能够换位思考,并且纳入开放性的讨论,与他人共同协商分配的方法。但分配不是妥协,不能完全靠多数决,这当中的智慧,是分配最困难之处,也是正义是否能彰显真正民主意义的关隘。
另一方面,正义感含有情感的成份,所以貌似公平的分配,若是照料不了人们的情感,同样会引起反弹。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做了表面对的事情,却没有办法获得他人的支持。就像小罗,他和多数人一样,既不是绝对的审判者,也不是公开论坛上的主持人。他渴望被公平对待,用我的说法,便是小罗内在的正义感在理性与情感面,皆渴望得到满足。
光懂得以理服人,实际上没办法说服任何人。人际交往除了理,情感上的交流更为重要。这也是我在努力的,我主动聆听,而不对小罗所说的多做批判。我还在跟他进行情感上的连结,那包括信任与其他人际之间的连结力量,这需要时间,需要耐心。
[解语]:每一位被不公平对待的人都是独一无二,皆渴望理性与情感的满足
◎ 读者信箱:service@myplus.com.tw
【读者信箱投稿规范】
1. 来函者接受我方在保护来函者隐私的前提下,经匿名与节录后刊载。
2. 请尽量将情况详细交代,充分说明更易于咨商师分析与回应(包括性别、年龄、所在城市、职业等。)
3. 有鉴于来函十分踊跃,故只能每个月挑选少量一至两篇回应于此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