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儿童识字启蒙读物,盛行于明、清两代,对儿童的文化启蒙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清朝之后,《三字经》作为启蒙教材的功用逐渐削弱。由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糟粕和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又被今天的教育者们所重视。本文试对《三字经》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关于人性本质的探讨,是任何人文科学研究者都绕不开的问题。在儒家学派主要存在三种观点:孟子的性善论、苟子的性恶论和王充的有恶有善论。《三字经》作为启蒙读物,没有与不识字的蒙童讨论深奥人性的本质,而是直接引用孟子的性善论,告诉蒙童“人之初,性本善”。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两者的思想内核是相同的。“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的观点,他将先天的“性”与后天的“习”联系起来,认为婴幼儿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上是没有多少区别的,主要是后天的教育、学习和环境的熏染才使他们显示出差异,所以“苟不教,性乃迁”,也就是说如果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不接受教育,人的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三字经》从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其思想对当代教育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其实质是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由此可见,教育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兴旺、民族强盛的基石。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国强民富”,经济、社会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之道,贵以专”是《三字经》的有效教育思想。《三字经》所指的教育有两层意思:一是教育之教,二是受教育之教。“教之道”中的“教”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两层意思。“贵以专”中的“专”包括纵向和横向两层意思,纵向的意思是“教”是终身的,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浅尝辄止,横向的意思是要有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去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知识的获取。《三字经》的作者认为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必须一心一意地去经历。
《三字经》有效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道德教育必须用一生去经历,否则“性乃迁”。有的人一开始是好的,但因没有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去追求道德的完善,最后却走上了歧途,成为阶下囚。另一方面,知识的获取需要终身学习。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据统计,当今世界90%的知识是近30年产生的,知识的半衰期只有5~7年。比尔·盖茨说:“在21世纪,人们比的不是学习,而是学习的速度。”
三、《三字经》关于学习重要性的思想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是《三字经》关于学习的重要性思想。《三字经》用了三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一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将人的学习过程比喻为玉的琢磨过程,阐述了人只有经过不断刻苦的磨炼,通达古今,明晓事理,才有可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是“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用狗和鸡能按照其自然属性,养成各司其职的本领,从反面说明,人如果不学习,就丧失了作为“人”的资格。
三是“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用自然界赋予蚕和蜂的特质,说明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此外,《三字经》对学习的目的、方法和应持有的态度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关于学习的目的。儒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统治管理人才,正是这个教育目的,决定了其教学的目的、任务、原则和德才兼备的培养规范,既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又要使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应世从政的本领。“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就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
关于学习的方法。关于启蒙教育,《三字经》主张“凡训蒙,需讲究。详训诂,明句读”。关于读书的方法,《三字经》主张“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不仅阐述了“心到、眼到、口到”三位一体的有效读书法,还强调读书必须朝夕用功,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所成。
关于学习内容的选择。《三字经》的作者推崇儒家学说,认为儒家以外的诸子的学说不是很纯粹,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也有需要摒弃甚至防范的东西。因此,《三字经》主张在读诸子百家的著作时应“撮其要,记其事”。
《三字经》立足于当时教育教学实际提出的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是值得现代教育工作者借鉴的,尤其是其有选择的学习思想,对当代更具有借鉴意义。
关于学习的态度。《三字经》用了近200字的篇幅,列举了古人勤奋好学的例子,告诉蒙童应该怎样去学习,以什么样的精神去学习。即无论家境贫富、无论年龄大小、无论男女都应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并语重心长地教导蒙童“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只要勤奋学习,总会有所收获。嬉戏人生、虚度光阴将一事无成。希望人们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持有一种戒惧之心,时刻牢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必要性,时刻以那些勤奋学习、刻苦学习的人物为榜样,“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首先,关于启蒙教育,《三字经》认为要先“知某数”,后“识某文”。其次,关于识字学文教育,《三字经》主张“详训诂,明句读”。再次,《三字经》为求学者规划的读书线路是:“小学终,至四书。”一“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一“经既明,方读子。”一“经子通,读诸史。”儒家学派认为教育如同植物生长一样,是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学习既不能间断也不能急于求成。
虽然今天的“小学”是从古代的小学这个概念来的,但古代的小学与今天的小学内涵不同。古代学童六岁开始上学,叫上小学。上小学先学生活规范,包括洒扫、应对、进退。八岁开始认字、写字。小学的课程主要是:礼、乐、射、御、书、数。按照《三字经》的学习规划“小学终,至四书”,相当于现在的初中开始读四书。反观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学,许多学科教学都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值得现代教育者深思和总结。
我国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上历史记载最丰富、最完整的国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历史就像一根线,贯穿文化、哲学、宗教、社会、经济、文学等知识。搞清楚了历史,基本上可以提纲挈领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字经》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关于历史教育的思想。
关于历史教育的前提。《三字经》认为“经子通”方可“读诸史”。提出了历史教育的前提是熟读儒家经典,大致把握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的重要学说。以此为基础,才能把握比较可靠的标准,分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善、恶、功、过,判定哪些是我们应该吸取的经验,哪些是我们应该警惕的教训。否则,在读史的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
关于历史教育的目的。《三字经》主张以古为鉴。即从历代治乱记载中知道历史发展的兴衰变化,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从而达到“鉴往知来”的目的。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资世育人”的历史教育目的是相通的。
关于历史教育的内容。《三字经》主张“考世系,知始终”。《三字经》用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概述了自三皇五帝以来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既有朝代的更替、统治时间的久暂,又有中国历史的分合、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介绍,同时也传递出作者对历史的见解与评说。
关于历史教育的要求。《三字经》主张“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实录”是指每个朝代编纂的编年大事记。一般来讲,“实录”应该是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是相对比较真实可靠的资料。因此,历史教育要参考、使用用实录来讲真实的历史,这样才能博古通今。
历史教育对个人而言,可以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于人生。对一个民族而言,可以增强民族意识,经世致用,服务于社会和国家。对人类文明而言,可以传承历史,延续文明;汲取前人的智慧与教训,造福人类。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和历史教育工作。然而,由于近年来人们在教育思想上的急功近利、实用主义以及历史学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当前历史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一是高校历史教育举步维艰。二是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不受重视,对历史课定位不准确;没有将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人格培养联系起来,而是以传授历史知识,特别是以政治教育为主;历史教材概念多,结论多,叙述形式呆板,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历史教师自身水平亟待提高。三是公众历史知识贫乏,历史意识淡漠。四是影视、小说等歌颂帝王将相的“戏说”历史成风,其负面效应影响深远。凡此种种都值得我们深思。
《三字经》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发展水平对蒙童所设定的学习内容是比较全面的。涉及德育、数学、文化、气象、地理、天文、农业、牧业、心理、音乐、伦理、历史等众多的学科。按照《三字经》罗列的教育和学习内容进行教育和学习,必然使学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较全面的知识。
当前,我们的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育的“功利性”日益凸显。学校教育比较注重传授科学知识,而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培养,创新精神、人文精神教育往往忽视。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三字经》蕴含的全面教育的思想是有益借鉴。
《三字经》的作者,无论是原撰者、还是后来的续成者,都生活于我国的封建社会。受时代的局限,《三字经》的教育思想无疑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三字经》作为儒家思想的启蒙读物,突出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对儒家以外的学说采取提防的态度;比如,《三字经》宣扬读书做官论的利己主义思想,古圣先贤指点、激励后生小子勤勉治学求取功名的谆谆之言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并提出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把学习和做官紧密的联系起来;比如,《三三字经》注重中国历史的教育,忽视了世界历史的了解和学习;《三字经》对人性本质的判断,有失偏颇,等等。
站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审视传统蒙学,认定其中有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的内容,有选择的继承,特别是在德行修养、伦理道德、为人处世、严己宽人、外美内秀、务实勤谨的人生哲学方面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不能全盘吸收,更不能“把脏水和孩子一起倒掉”。这是我们今天学习《三字经》应持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相关文章如下: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带解释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带解释视频
三字经全文读后感500字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TXT版下载
解读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