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建军
本文转载自《走出迷惘——增强你的人格魅力》。
中国的传统提倡忍耐。人们认为人际冲突是难免的,只有相互忍耐才能相安无事。人们认为能忍耐的人才能宽容别人。忍耐被用来衡量人的意志,能忍耐的人会被认为是强者。今天,我们在街头、在公园的字画摊上常常可以看到写着“忍”的工艺品和条幅。由此可以想象有多少人会把一个“忍”字挂在家里,更可以想象有多少人在心里挂着一个“忍”字。
然而,忍是对人极为有害的。“心”字头上一把刀,这是人们对“忍”字的形象注解。这把刀是会戳伤心灵的。
忍耐使人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因为,大量消极情绪(主要是愤怒)会郁结于心。人们误以为时间久了这种情绪会渐渐消失,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们讲过,未宣泄的情绪会埋在心里,历时几年几十年也未必会自行消失。这些郁结的情绪严重损害着人的身心健康。
长期忍耐,会使一些人变得越来越懦弱,于是忍让变成了屈服退让。这些人会被人欺负,却不能捍卫自己。
长期忍耐,会使一些人变得冷漠。与其说他们喜怒不形于色,不如说他们已失去了人本该具有的喜怒哀乐。这种人更没有享受生活的能力,就算名利上获得成功,也已无幸福可言。
长期忍耐,会使一些人变得暴躁。他们心里有一个火药库,火药越积越多,于是一个小小的触发,就会引起他们的大怒。
长期忍耐,还会使人变得冷酷。“残”“忍”两字是相联的,残酷的人往往就是能忍耐的人。因为他们在忍耐中情感变得淡漠了,因为他们做出残酷行为时不会有同情和怜悯心,也就是所谓:冷酷无情。
因此,请千万不要忍耐。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从心所欲,想打人就打,想骂人就骂呢?也不是。
我们可以用更合理的手段宣泄情感。
如果某人说的话触怒了你,你当时忍下了,但是在第二天,你找岔加以报复。这样做,起不到警戒对方的目的。因为当时你没说什么,对方会认为对那句话你不在乎。第二天你找岔报复,对方不知道你是为什么要找岔,他不能把这件事和前一天的事联系起来看,他只能归结为你的喜怒无常。
因此,你应该在当时对对方加以警戒。你可以凛然正色去告诉他:“听到你这样说我很愤怒,我认为你这是一种挑衅!”或者类似的话。不须骂人,骂人正显得你脆弱。要以坚决的神态、严肃的口气告诉他,他错了。如果他的行为很过分,你可以要他道歉。这样,你不至于“心里窝火”。而他也会明白,你不是可以随便欺负的人。
有些人认为,这样做会伤和气,这也是一个误解。实际上,一个处处忍耐的人会被当成弱者;一个当时忍耐以后又报复的人会被看成小人;而一个敢于捍卫自己权益,有理有利有节地反抗别人的人反而会受到尊重。有句俗话“不打不成交”,人际冲突处理好了反而可以成为人际交往的催化剂。